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P4

  ..續本文上一頁隋文帝時辛彥所建之塔);十六級(如貴州龍裏縣古福洞之塔);十七級(如隋時營州梵幢寺之古塔):叁十七級(如唐鹹通年間僧雲皎所造的湖州飛英寺石塔)。

  塔的外觀

  (一)高度:塔的高度不等。如吳越王之金銅供塔,其高不過數寸。西晉時期鄖縣所現的舍利塔也只有一尺四寸。隋代鄭州超化寺泉中所現的石塔,高可二尺。至如唐太宗時忻州道俗所造的鐵塔,高一丈余。吉林農安的龍安塔,高五丈余。四明天封寺僧伽塔高十八丈。遼甯錦州的磚塔高二十五丈。廣東廣州的舍利塔高二十七丈。陝西西安的人雁塔高叁十丈。宋開寶寺所建的塔高叁十六丈。貴州龍裏縣的塔高四十八丈。杭州月輪山永明禅師所建的塔高五十余丈。最高的塔則莫如北魏孝明帝敕建的永甯寺塔,高達九十丈。

  (二)形式:塔這種建築形式純粹爲印度的傳統,我國過去沒有。由覆缽式逐漸演變爲樓閣式,而塔的形式,則從原來的圓形,演變爲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各種不同的形狀。方形如常熟虞山之方塔,圓形如河南嵩嶽寺塔,六角形如錦縣之磚塔,八角形如金陵報國寺琉璃塔。

  (叁)位勢:塔的位勢,花樣繁多,各盡其美。(1)孤立式:此屬單純獨立之式樣,爲最普遍,無庸舉例。(2)對立式:此如西安的大雁塔與小雁塔,兩兩相望。(3)排立式:如浙江嘉禾縣茶禅寺叁塔,一字長橫。(4)方立式:如遼甯沈陽四門四塔,四面遙顧。*輪寺,在沈陽地載門外,有塔曰北塔。廣慈寺,在沈陽德盛門外,有塔曰南塔。延壽寺,在沈陽外攘門外,有塔曰西塔。永光寺,在沈陽撫近門外,有塔曰東塔,號稱沈陽四塔。(5)拱立式:如北平五塔寺五塔,塔在西直門外萬牲園北裏許,原爲直覺寺,凡五浮圖,俗因稱五塔寺。蒙古人所建,寺後有塔極高,稱作金剛寶座,方形,四面皆石刻佛像,工極精致,自暗窦中左右入,盤旋以跻其巅,則平臺矣,臺湧小塔五,內藏如來金身。(6)分立式:如北平西山金剛寶塔院七塔,棋形羅布。其塔純用玉石砌成,中間方形者最大,四隅各一塔次之,前面二座爲圓形稍小,方者凡十叁層,頂各有帽。

  塔的內部

  (一)構造:塔有虛實兩種,其構造方法也因此而有簡單繁複的分別,就虛質之塔來說,如兼及供人登臨者,內必有梯,可以扶登,外必有門,可以屬目。門外有廊,可以行走,廊外有欄,可以憑之望遠,亦可用以防險。逐層欄外,或有飛檐翹起,如鳥翼垂空,檐下懸金屬之铎,隨風和鳴,铿锵遠聞,這爲一般的情形。

  (二)雕刻:每座塔內部必有各種點綴,最低限度也會刻一二種碑記,敘述創造的動機及其經過,以資紀念。其次常雕刻一部分佛教經典,用作舍利供奉。因爲一般把經典稱爲法身舍利,而靈骨則爲生身舍利。塔內所刻經典最長者爲綏遠的大明寺塔,塔內刻有《華嚴經》全部。

  (叁)儲藏:古來造塔常將許多名貴寶物納于塔的內部,但以舍利、經卷、佛像叁項最爲普遍,其余皆爲附屬品。如《秀州普照院多寶塔記:記載:“塔有七級,每級藏法華寶箧各一帙,—蔔級加以金銀爲文字,頂層安相輪經九十九本,基下瘗以臥佛舍利,自余經卷塔像,不複具數。中門塑多寶釋迦立坐之像,衆寶莊校,極爲嚴飾。”

  因塔而來的功德

  佛教認爲,塔可以成爲積累功德的重要途徑。(1)造塔:《僧祗律》中說:“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團散心治佛塔。”《百緣經》說:“佛告阿難,昔迦葉佛入涅槃後,有迦翅千收其舍利,造四寶塔。時有K者,見豎塔枨,心生隨喜,持一金錢,安著塔下,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錢,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2)修塔:《”白緣經》中說:“佛在世時,迦毗羅城中,有一K者,財寶無量,其婦生一兒,端正殊妙,見者敬仰,漸人見佛,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告諸比斤,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屍佛,入涅槃後,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而供養之。其後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利顔悅色,集喚衆人,共塗治塔,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天上人中,受樂無極,常爲天人,所見敬仰,乃至今值于我,爲諸人所見敬仰,出家得道。”又傳說,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因過去于塔檐安置一鈴,感得下世喉音洪亮,爲衆樂聞。(3)掃塔:《小法滅盡經說:“有一貧人,無方自濟,賣薪爲業,向澤掃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甚爲巍巍。即到塔邊,瞻觀形象,歡喜作禮,惟見狐兔飛鳥走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回絕無人,複無形迹,無供養者。貧人睹見,心用怆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掃訖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光音天,衆寶宮殿,光明晃煜,于諸天中,巍巍最勝。”(4)旋塔:又名繞塔,《提謂經》說旋塔有五功德(後世得端正好色,得聲音好,得生天上,得生王侯家,得泥洹道)。如何繞塔呢

   《叁千威儀經》提出五種方式:低頭視地,不得蹈蟲,不得左右顧視,不得唾佛前地,不得中住與人語。繞塔一般以叁匝爲常見。(5)禮塔:即禮拜佛塔。《僧祗律》說:“人等百千金,掃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

  5、關于舍利會

  舍利會全稱“舍利供養會”,即供養佛舍利、贊歎其功德的法會。又稱“舍利忏法”。印度自古以來就盛行崇敬供養舍利的法事。據《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記載,佛陀涅槃後,大衆以香花、伎樂等供養其全身舍利。《大品般若經》卷十《法稱品》、《大悲經》卷二《舍利品》等記載供養佛舍利的各種功德。舍利傳入中國後,供養舍利的法事也隨之興起。《廣弘明集》卷十七、《法苑珠林》卷四十就述及我國唐代以前,建造舍利塔進行供養的法事。其中最著名的呀襖算法門寺的佛指舍利供養法會。在日本,最初有司馬達等感得舍利的故事,繼而有鑒真、空海、圓行、圓仁等請來佛舍利,並于唐招提寺、東寺、延曆寺、法隆寺、藥師寺、中尊寺等依例進行舍利供養,稱爲舍利會、舍利講,或舍利報恩會,真言宗則稱之爲涅架講、羅漢講、遺迹講、舍利講等四座講式之一。舍利會上一般有《舍利禮文》,即禮贊佛陀舍利及佛願衆生獲得解脫的平等大智的贊文。如《諸回向清規式》卷五所舉的舍利禮文:“一心頂禮,萬德圓滿,釋迦如來,身心舍利,本地發心,法界塔婆,我等禮敬,以我現身,入我我入,佛加持故,我證菩提,以佛神力,利益衆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同入圓寂,平等大智,今將頂禮。”

  五、釋迦牟尼佛舍利的地位

  釋迦牟尼佛的舍利應該是佛教各種舍利中最神聖、也最普及的舍利。其崇高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釋迦牟尼佛是唯—學術界和佛教界同時認爲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這便同其他佛明顯地區別開來,所以,稈迦牟尼佛舍利崇拜說到底還是對——個真實的曆史人物的崇拜,是對一位偉人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化大師的敬仰,所以,在釋迦牟尼佛舍利崇拜中,宗教的神聖性與曆史的真實性,信仰的超越性利學術的嚴肅性完全統一起來了。

  第二,釋迦牟尼佛是佛教信仰中的現在世中的佛,而過去世中的諸佛已在遙遠的過去滅度,舍利存世極少,只有像佛這樣的具有大威力的聖者才能發現,所以極端難得。而未來彌勒佛現在還在兜率淨土,自然現在也不會有舍利,而他方世界的佛,其身處境界的遙遠無邊,更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所能獲得。所以,釋迦牟尼佛舍利是我們現在世中的衆生最容易獲得的舍利。我們一般所說的佛舍利其實就是指釋迦牟尼佛舍利。

  第叁,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是佛教的創始人,爲後世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學說和濟世益人的偉大思想,從佛教的時空觀來看,我們與釋迦牟尼同處一個時代,我們直接沐浴著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之光,所以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對于當代佛教徒來講是親切的。

  第四,佛舍利不同于一般的高僧舍利和和菩薩與羅漢的舍利,他是最終圓滿者,是至高無上的聖者,是所有佛教徒向往的最高境界,是所有信徒的楷模,所以,釋迦牟尼佛舍利具有至高無上性。

  第五,早期佛教反對偶像崇拜,不主張神話佛陀,反對製作佛像,佛的舍利便成爲對佛表示崇拜的最重要的途徑。後世雖然發展出佛像崇拜的方式,但佛舍利崇拜作爲最古老的一種佛陀崇拜方式,始終,與據著對佛崇拜的核心地位。

  第六,同其他佛陀象征物如佛像、菩提樹、佛陀生活與傳教地如四大聖地、佛陀經典、佛陀用具如蓮花座與佛缽等相比,佛舍利具有稀有性和真切性的特點,以真身爲直接崇拜的對象,這對于一般信徒來說,具有更強烈的震撼力、感召力和懾服力。佛教徒對于佛的舍利存有難逢難遇的想法,所以都願意恭敬供養。一般來說,佛教徒都有這樣的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養舍利,便能結下值佛聞法的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如《金光明經》卷四《舍身品》中所說:“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論》卷五十九中也說:“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

  第七,由于舍利的難得,所以,佛教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也逐漸允許人們以米粒或他物製作舍利代用品,如《如意寶珠金楞咒王經》記載:若無舍利,以金銀、琉璃、水晶、玻璃衆寶等造作舍利……行者無力者,即至大海邊,拾清淨沙石即爲舍利。亦用藥草、竹木根節造爲舍利。這種舍利盡管在學理的層面同佛祖真身舍利具有相同的意義,但在信仰的層面,畢竟還有真僞之分,與此相比,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則具有無上的權威性。佛舍利既然有如此神聖的地位,曆代供養、禮拜佛舍利的事迹層出不窮,其內心之精誠,其法事之奢華,其感應之奇特,可謂佛教領域的一大奇觀。《高僧傳》卷一《康僧會傳》記載,吳主孫權原不信佛教,他曾經召康僧會問佛教靈驗之事,僧會虔誠祈請,感得舍利,五色光炎照耀,孫權人爲歎服。關于此等事例,《叁寶感通錄》、《廣弘明集》與《法苑珠林》等書皆有很多記載。

  (作者: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博導、教授)

  

  

《釋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