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來初地”這樣極爲響亮的名稱和中國禅宗之源這樣顯明的個性特徵,呈現出非常突出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內涵,從而也最適合作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一方的象徵。如果能在華林寺建立一座海上絲綢之路紀念館,那將是搶占先機、再塑個性、擴張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舉措。另外,大家都知道,廣州現存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還非常多,除了許多外來僧人相繼駐錫弘法的佛教寺院外,其他還有鎮海樓、蓮花塔和古采石場、懷速驿遺迹、十叁行遺迹、西村窯址、沙邊窯址、濠畔清真寺、粵海關大樓、沙面建築群、聖心大教堂等。廣州的這些散落在各處的遺址也可以以“海上絲路”這一主題聯系起來,從而打造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品牌,達到文物保護、宗教活動、旅遊開發、文化休閑等多方面的互利多贏的局面。
以上是對華林寺曆史文化內涵的初步分析。在佛教文化內涵的挖掘和闡釋方面,應該注意處理好以下五種關系:一是正史記載、禅宗記載、文學創作和民間傳說四者之間的關系;二是禅宗文化與整個佛教文化的關系;叁是印度大乘佛學與中國禅宗文化之間的關系;四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五是佛教文化與中國社會特別是當代中國社會之間的關系。
叁、華林寺文化資源開發的基本途徑
根據以上對華林寺曆史文化內涵的初步分析,筆者有以下尚不成熟的建議,冒昧提出,敬請專家批評:
第一,對有關華林寺的曆史進行更加詳細的清理,特別是對一些重大的曆史問題再做深入的考證分析,從而對華林寺的曆史文化內涵有更加准確、更加到位的把握,這對以後華林寺的發展關系重大。
第二,對現有的各種華林寺介紹文字進行全面的審查,更改所有錯誤的、不妥當的言辭和看法,如達摩登陸時間[22]、西來庵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達摩當時在廣州的聲望(其實達摩當時還是默默無聞)、“中國最早的禅寺”的說法、“西來第一人”的提法,甚至還有將《心經》中的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子當作佛舍利,斷章取義地對佛舍利進行解釋,真是天大的笑話。[23]特別是網絡上的文字,因爲它傳播迅捷方便,影響面廣,而更改起來也非常容易。
第叁,對華林寺的曆史文化內涵以及開發規劃進行系統完整的宣傳,以中國禅宗文化爲豐厚的土壤,以達摩禅法爲展現魅力的核心,以佛舍利爲誘化信徒的輔助,以藏經爲佛教文化的烘托,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擬訂准確、明了、有效的宣傳戰略,在宣傳方式方面特別注意利用網絡、音像製品、報刊等媒體,把曆史、宗教信仰、傳統文化、藝術欣賞結合起來,力圖給世人以文化的陶冶,精神的升華,藝術的享受和美的向往以及親臨其境的沖動。
第四,建議建立全國最大的、最考究的祖師殿,塑造最壯觀、最莊嚴、最具特色的達摩祖師像,或者再在祖師像兩側,各樹真人大小的西天二十七代祖師和中土二十七位最傑出的禅宗祖師,形成對稱,達摩祖師居中,既體現出華林寺作爲西來初地的個性特徵,也象徵達摩祖師承西天佛法之前緒,啓中土佛法之後繼。
第五,建議在計畫建立的舍利殿內重新鑄造原來大小和原來形製的阿育王塔,珍藏佛舍利,供奉於舍利殿正中,力求既莊嚴肅穆,又富麗堂皇,並製訂具體的膜拜規矩,力圖有所創新。
第六,建議另外專門塑造一尊馬可波羅像,比羅漢造像規模要大,但可當作羅漢來供奉,這一定會吸引中外很多人的興趣,從長遠來講,是會很有生命力的。
第七,建議建立一座海上絲綢之路紀念館,除了收集各類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資料如圖片、實物、古籍以及新穎奇特的文字介紹外,再立真人大小的海上來華傳教高僧像如真谛、求那跋陀羅等,以及經過海上赴西天求法或者從西天求法歸來的中國高僧像,如法顯、義淨等。
第八,建議重新建立藏經樓,供奉完整的《龍藏》,以及其他各種完整的藏經版本,力求其全,這樣才有特色,因爲,現在各寺院的藏經幾乎都是不全的。
第九,是否可以考慮改寺名爲初祖寺或西來寺[24],這樣的名稱不但響亮,而且更能凸顯華林寺的個性特徵,具有強烈的品牌效應,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廉價同時也最直截了當的方式給世人以最清晰明確的內涵展示,這種經濟實惠、簡單快捷的更改將使華林寺更具有感召力,從而也更具有魅力。
第十,既要注意寺內各不同類型的佛教內涵及其表現形態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要注意寺院與周邊地區乃至整個廣東和整個國內相關曆史文化景點的相互溝通與和諧共榮,如靠近的景點“西來古岸”,市內的景點光孝寺,省內的景點南華寺等,而在國內的景點之中,尤其重要的是少林寺,其次是與達摩有關的寺院,如安徽司空山的二祖寺、河南登封的二祖庵、河南安陽的二祖山、安徽天柱山的叁祖寺、湖北省黃梅縣四祖山的四祖寺以及黃梅縣東北的五祖山等。
華林寺曆史文化資源開發所蘊含的基本關系和基本原則可以在全國尤其是佛教文化資源豐厚的西部地區獲得廣泛的印證。總體上看,當代佛教寺院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包含著以下六種關系,需要妥善處理:一是文化活動與宗教活動的關系;二是宗教活動與旅遊活動的關系;叁是旅遊活動與迷信活動的關系;四是寺院建設與經濟開發的關系;五是住持佛法與教化社會的關系;六是清淨修行與社會參與的關系。當代佛教寺院文化資源開發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是,以文化資源的全面挖掘與特色的准確定位馬先導,以文化個性的維護與進一步培養爲前提,以文化晶位的提升和彰顯爲基礎,以佛教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的和諧共榮爲鏈條,以促成社會的理解和認同爲核心,以文化的社會擴展與社會教化爲宗旨,展開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資源開發。這種原則既符合中國佛教曆史發展的規律,也與當代佛教寺院同社會良性互動的基本機製相一致,而且同宗教發揮促進社會和諧作用的大趨勢相吻合。特別是當我們面向西部佛教寺院時,由於寺院所涵蓋的各種文化關系與社會關系的極其複雜,這些原則更應該得到有效的推廣。
[1]本文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宗教在促進西部社會和諧方面的作用研究”階
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07XZ-,001)
[2]李利安,曆史學博士,1961年生於西安,現任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教
授,博士生導師-
[3]楊笑天: 《關於達摩和慧可的生平》, 《法音》2000年第5期。
[4]參見崔頌明文《“西來初地”——中國佛教禅宗發祥地》,其中對華林寺長期
被埋沒的原因有很好的分析。
[5]比較有名的有:印,頃《中國禅宗史》第一章《菩提達摩之禅》和第二章《雙峰
與東山法門》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36頁);湯用彤《漢魏兩晉
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北方之禅法、淨土與戒律》 (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
561—570頁); 呂激《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七講《南北各家師說》 (中華書局
1979年8月版第141—147頁);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第一章《禅宗前
史——禅學和禅僧團》中的第五節《下層禅衆與菩提達摩禅系》以及第六節《楞伽
師與南天竺一乘宗》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355—357頁);楊曾文《唐
五代禅宗史》第二章《從菩提達摩到僧璨——禅宗的史前時期》(1999年5月版第
31—68頁);葛兆光《中國禅思想史》第一章《從達摩到弘忍時代》 (北京大學出
版社1995年12月版第46—112頁);吳立民主編《禅宗宗派源流》第一章《禅宗之
源——從達摩到弘忍》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2—56頁)、
[6]劉元春: 《達摩禅法與中國禅宗》, 《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4l—151頁;孫昌武《菩提達摩
(二入四行論)的曆史文化意義》, 《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05—11h頁;明陽《菩提達摩所傳
的禅學和在中國的流傳》, 《臺州佛教》1992年9月:
[7]林克智居士有文《菩提達摩禅學及其現實意義》, 《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29—140頁;。
[8]關於阿育王建塔的原因,參見李利安《阿育王》, 《世界十大皇帝》,叁秦出
版社1998年9月版第96—97頁。
[9]關於古代印度阿育王建造佛塔的資料,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叁、 之阿育王
傳》卷一、 《阿育王經》卷一、 《善見律毗婆沙》卷一等。又依冬雜譬喻經》卷
上載,阿育王爲祈求疾病痊愈,建一千二百寶塔+另外, 《大唐西域記》, 《高
僧法顯傳》也多次提到阿育王塔的傳說和實際瞻仰阿育王塔的情景:
[10]阿育王塔幾乎全部湮沒無存
據學者考證,印度之山琦古塔,似是其中之一;
中國曆史上,東晉的法顯、唐代的玄奘等旅行印度時,曾目擊許多阿育王所建之
佛舍利塔,這說明阿育王建塔分供佛舍利曆史上是真實的,
[11][唐]道宣《廣弘明集》卷十五, 《大正藏》第52冊,第201頁中—202頁上。
[12][唐]道宣《廣弘明集》卷十五, 《大正藏》第5:冊,第202頁上。
[13][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叁十八, 《大正藏》第53冊,第585頁上;
[14]按照學術界的觀點,阿育王之領土未曾拓展到中國,所以其所建之塔留存於中
土應無可能。
[15][唐]道世《法苑珠襪》卷叁十八, 《大正藏》第53冊,第585頁上。
[16][宋]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十叁, 《大正藏》第49冊,第349頁下。
[17]有的資料則說華林寺羅漢堂始建於康熙時期.見互聯網《中國廣東》轉引《南
方日報》的文章: 《西來庵:五百羅漢竟有康熙》
[18]這尊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木雕像現存鹹尼斯科雷爾博物館:
[19] 《中國廣東》網站轉引《南方日報》的文章: 《西來庵:五百羅漢竟有康
熙》,作者不詳。
[20]網絡文章: 《華林寺千年曆史擦亮西關文化》。
[21]陳炎: 《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自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22]目前廣州方面所出的各種有關華林寺的介紹文章,關於達摩在廣州登陸的時間
幾乎都是錯誤的;這一錯誤來自於曆史上尤其是宋代以後禅宗的各種記載,以及
清代的《華林寺開山碑記》-關於達摩登陸廣州的比較可信的時間,請參閱楊笑
天的論文《關於達摩和慧可的生平》, 《法音》2000年第5期,
[23]鄭小敏在《南方都市報》2003年10月28日的文章《21粒舍利重回華林寺,丟
失一粒成難解之謎》在《南方網》上刊載後,編輯另加一小篇補充說明,引《心
經》 “舍利予是諸法空相”雲雲。
[24]河南洛陽有初祖庵,與此互不重複,亘不沖突,而且是互補的。甘肅張掖有明
建之西來寺,名稱來源尚不得而知,其文化內涵應遠比華林寺遜色、佛教內相同
名稱的寺院是非常多的,所以不用擔心名稱是否具有排他性,也不用擔心冠名權
問題(若以後寺院也有個冠名權問題,那現在改名就更主動了)。美國加州洛杉
矶有臺灣佛光山建立的西來寺,是美國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極其壯觀:其取義
即是仿照曆史上佛法從印度傳來中國的稱呼“西來”,指佛法從海外傳入美國。
《當代佛寺文化資源的定位與開發——以華林寺爲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