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淨常)
33.八識得名(下)
八識得名所以,上期已略說前六識,即所謂「從依得名」,今續說第七識和第八識。
乙、第七識相應立號
怎麼說第七識是相應立號呢?原來第七識在一般凡夫位上,叫做「染汙末那」〈以別于聖位的「清淨末那」〉。今先說「末那」,再說「染汙末那」。
末那,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意。意即是思量。說到思量,八個識皆有思量,何以單此第七識名爲思量呢?這則要加上「恒」、「審」二字以分別之。即:
前五識─非恒非審思量。
第六識─審而非恒思量。
第八識─恒而非審思量。
第七識─亦恒亦審思量,即第七識從無始來,就在生死流中,相續不斷地活動,未曾間斷〈恒義〉;它的行相雖極沈隱,可是它緣第八識見分時,卻極細微深刻,肯定無疑,執以爲我〈審義〉。
正因爲第七識之亦恒亦審,思量意義特別殊勝,所以叫做末那。成唯識論卷四:「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余識故。」
再者,在凡夫位爲何「末那」上面又加「染汙」二字呢?這是因爲第七識從無始劫來,即與四種根本煩惱相應故。所以唯識叁十頌說:「四煩惱常俱」。那四種呢?
一、我癡─「癡」即是無明。我癡,就是指第七識不明白無我的真理,迷于自心所變之我相以爲真實。
二、我見─「見」就是推度之意。以慧爲體。然于中有別,即:以正慧爲體,作正確之推度叫正見。反之,以染慧爲體,作錯誤之推度,叫邪見。這裏的我見,即是邪見,謂第七識邪推度故,妄執第八見分爲我。
叁、我慢─「慢」就是心不謙下,陵蔑他人。我慢,就是指第七識仗恃所執的我,高高在上,旁若無人。
四、我愛─「愛」就是貪愛。我愛,就是指第七識耽著所執之我,無一時舍離。
第七識由于與上述四種煩惱相應,所以特名爲「染汙末那」,或「染汙意」。當知:一切衆生,所以自無量劫來,即處在六道輪回之中,不能解脫,其關鍵所在即在第七識的執我上面,由于第七識之我執,生煩惱障,覆蓋真智,迷惑顛倒,造業受苦,循環不已,遂使衆生在生死流中不能自拔!總之:第七識之我執一天不破,吾人生死即一天不能解決!因此,學佛而想了生死的話,如何斬斷第七識執我之繩索,應該是最重要的課題!
丙、第八識功能受稱
唯識雲:第八識由于具有叁種功能,所以名爲阿賴耶。那叁種功能呢?即能藏、所藏及執藏。茲略述如下:
一、能藏─是說第八識具有能含藏無量劫來,善、惡、無記、有漏、無漏等一切法種子之功能,並令其曆劫不壞。所謂「假如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第八識中所藏一切法之種子,只要遇到因緣和合,就會招感果報。反之,假使因緣不和合,那麼,第八識中之種子,雖經百千劫,乃至無量劫,也是不會消滅的。
由于這些種子是所藏的,所以稱第八識爲「能藏」。
二、所藏─是說第八識爲一切雜染法〈即有漏法〉所依所藏之處。易言之:即前七轉識起惑造業之後,能熏其種子于第八識中。前七轉識是能熏,能藏其種子于第八識中,所以稱第八識爲「所藏」。
研究至此,我們應當有所警覺,即:我們一天之中,眼耳鼻舌身意等之造業,雖然剎那間即已經過去了,然而並非消滅了,只是從現實的存在而轉化成另一種形態─種子。譬如:物質從「質」轉化爲「能」,質能互變卻是永遠不消滅的!試想:我們一天之中,前六轉識起心動念,動身發語,造種種業,由于第七識念念執我,遂令前六轉識所造之業多惡少善,即使是善,也是有漏善,因此前七轉識所熏之種子,當然是以染汙惡穢者居多,吾人一天之中所落下之惡穢種子,即已不可勝數,何況是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八識田中,所落下之惡穢種子,可謂無量無邊。假使這些種子,有體相的話,真是盡虛空界,也不能容受!可憐衆生,將來果報如何,不言可知。如是因,如是果,禍福無門,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
叁、執藏─執藏,含有堅持不舍之義。如世間之寶藏,必爲人所堅守看管,此第八識亦然,乃爲第七識堅持爲我。所謂「我」,有常住、不變的意思。凡夫位中的第八識,乃隨先世引業所牽,往來六道,猶如車輪,變形易貌,本來沒有常住不變之義,然而第七識卻在這似常,似一的第八識上面,執之以爲是我。是以我們平素從早到晚,行住坐臥,飲食起居,一切時間,一切空間,無不記著有我:我的身體、我的衣服、我的財産、我的眷屬……無論何時何地,都有彼此之分,人我之別,這就是「執藏」的意義。
總之:第八阿賴耶識,就意義來說,雖有如上所述的叁個名字:能藏、所藏、執藏;但是,若就識體上來說,卻還只是一個,即第八阿賴耶識。即:賴耶對種子言,名爲「能藏」;對前七識言,名爲「所藏」;若只對第七識言,則名爲「執藏」。
雖說阿賴耶具有以上叁種意義,但成唯識論卻以「執藏」是阿賴耶之正義。亦即賴耶之所以名爲賴耶,全由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爲我而來,一旦第七識我執不再起現行〈小乘四果或大乘八地〉,則第八識即不再名爲阿賴耶,由此可見「執藏」之過失是多麼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