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簡介(淨常)
27.唯識論善惡 續(叁
唯識學說到惡法有四類,第一類是「根本煩惱」六種,第二類是「小隨煩惱」十種,以上這兩類,上回都已經簡介過了,現在接著先研究第叁類「中隨煩惱」二種:無慚與無愧。
先說說中隨煩惱與小隨煩惱之區別:
(一)小隨煩惱現起之時是各別而起,所謂「自類不俱」。而中隨煩惱則是「自類俱起」(無慚與無愧並生)。
(二)小隨煩惱,唯是不善,不于不善心,範圍較窄;中隨煩惱則于一切不善心,範圍較寬。(凡作惡時皆有此二心)。
(叁)小隨煩惱十種,皆是「無體假立」(都是依根本煩惱的一分而安立的)。而中隨煩惱二種則是「有體同類」(所謂「根本家之等流性」)。
今簡介中隨煩惱二種如下:
一、無慚:什麼是「無漸」呢?無慚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愛護自己的教法,自暴自棄,甘心去做不道德的事情。由于無慚之人,「輕拒賢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漸漸增長罪惡,甚至無以自拔。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一切煩惱、隨煩惱,都成爲它的助伴而發生活動。
二、無愧:什麼是「無愧」呢?無愧就是不怕人家的責罰與譏诮,既不聽勸導,也不避嫌疑,甘心去做惱害衆生的事情。無愧之人,對于凶暴作惡的小人,不但不知道遠離,反而很尊崇他們,于是終日與他們爲伍,造諸惡行。一切煩惱、隨煩惱,都成爲它的助伴而發生活動。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
總的來說:「無慚」是對自己而言,不怕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無愧」是對他人而言,不怕公衆的輿論。一個人果真到了無慚、無愧的程度,不但與一般禽獸,無二無別。而且,就是佛菩薩對于這種人也是無可奈何。佛曾說:「對任何人我都有辦法救度,只有對無慚無愧之人,我沒有辦法救度他們」。可見無慚、無愧之惡性十分重大!
最後,再看第四類的惡法,叫「大隨煩惱」一共有八種。爲什麼叫大隨呢?因爲:
(一)自類俱起。
(二)遍不善性。
(叁)遍染二性(不善性、有覆無記性)。
範圍最大,所以叫「大隨」。
今簡介大隨煩惱八種如下:
一、不信:什麼是「不信」呢?不信是信的反面,亦即對于實事實理、叁寶功德、善惡因果等,皆表懷疑。又不信自心可以作佛,自心可以爲堯舜,以不信故,不勤修行念佛,而令心田日益荒穢,如莠草,充塞田中。前面所說的念、恨等諸心所,皆名穢法,而不信一法,尤其是穢惡不淨,因爲它不但自穢,而且又能穢人(即不但自己不信,而且又能破壞他人之信心)。正因它是這樣的穢惡,所以能障礙清淨的善信,而爲懈怠之所依止。試想:一個什麼都不信的人,要他鼓起勇氣,打起精神去做種種善淨功德,怎麼可能?當然只有懈懈怠怠,無所事事的臥屍終日。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不信,惰依爲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二、懈怠:什麼是「懈怠」呢?懈怠是精進的反面,就是「懶惰」的異名。就是說對于一切善法,既不肯努力去修習,而對于一切惡事,又不肯努力去斷除,生爲行屍走肉,死與腐草同朽,蹉跎歲月,虛度光陰,故名「懈怠」。一個懈怠之人,要他去做一些有益社會國家人類的善事,他總是懶洋洋的,提不起精神來,但是對于世間認爲不應該做的惡事,他反而孜孜不倦的去做。如打牌、跳舞、偷盜等不正當的事,盡管他很努力的去做,在唯識學上卻認爲這是最大的懈怠。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放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叁、放逸:什麼是「放逸」呢?放逸是不放逸的反面。放是放蕩,逸是縱逸,就是說:對于貪、瞋、癡、懈怠四法上,任性所爲,不自克責,故名放逸。當知:一個人身語意所造成的一切罪惡行爲,皆從心的放蕩縱逸而來。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
四、昏沈:什麼是「昏沈」呢?昏沈是清醒的反面。譬如:一個修觀的人,其心對于所觀之境,理應觀察得清清楚楚,但因心太下沈,昏昧不清,神志昏蒙,所以正觀難以現前,故名昏沈。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昏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能障輕安,毘缽舍那(觀)爲業」。上文中即提到昏沈能障輕安現象的出現,令身心不得安適,使所修的毘缽舍那(觀),不得成就。
五、掉舉:什麼是「掉舉」呢?掉是掉弄,舉是輕舉,掉舉是心浮躁的狀態,亦即坐立不安的現象。掉舉有叁(一)身掉舉─亂動。(二)口掉舉─亂言。(叁)意掉舉─亂思。此能障礙所修的禅定,因爲禅定要心寂靜才行,如果一味的掉舉、輕躁,心就散亂,不得入定。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止)爲業」。
六、失念:什麼是「失念」呢?失念是正念的反面。一個失念的人,失去了正念的力量,正念既失,邪念自然增長,對于所緣的境界,自不能明白記憶,禅定智能,悉皆散失,爲諸散亂心之所依止。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
七、散亂:什麼是「散亂」呢?散亂是安定的反面。散是分散,亂是擾亂。散亂是使身心躁動、煩擾的一種心理活動,能令身心馳散流蕩、精神不能統一,有妨害禅定的功能。
問:掉舉、散亂二用何別?
答:掉舉令心易解(易解從心,境現于心也。)
散亂令心易緣(易緣從境,心遊于境也。)
成唯識論雲:「雲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八、不正知:什麼是「不正知」呢?就是知見不正,也就是邪知邪見。一個不正知的人,對于所觀的境界,發生謬解,因此是非不分,善惡錯亂,撥無因果,誹謗聖賢,以致毀犯清淨戒行,造成很多罪惡。
所以成唯識論雲:「雲何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爲性,能障正知,毀犯爲業,謂不正知,多所毀犯故」。
以上八種「大隨煩惱」,簡介完了,至此唯識學所論的善惡法,善法十一種,惡法二十六種,也都研究過了,下回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