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境

  唯識簡介(淨常)

  21.唯識叁境

  

  

  唯識義理,雖然無量無邊,但總括來說,不出境、行、果叁個階段而已,所謂:明唯識境,修唯識行,證唯識果是也。就是說:我們研究唯識學,先要認清境界。其次才能習聞思修叁慧,最後才能永滅諸障,證得菩提涅槃之果。有謂:修行如行路,若能認識環境,走上正路,則成佛路途雖遠,只要步步踏實,終有成就之期。反之,若不認識環境,誤入歧途,則只有隨波隨流,永遠在生死海中浮沈而已。因此,修學佛法,境界不可不知。

  

  唯識論言:能了別境界之心識有八,稱之爲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任何一種心識之生起,必有境界爲彼所依,所謂:「識依彼起,複了別彼。」然則識之境界,爲如何耶?若約各個識而言,彼等所緣之境界,當然很多,然就境界之自體是假抑是實則有: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叁種。茲分別介紹于後:

  

  一、性境-性境之性字,乃真實不虛之謂。性境,就是實境。謂此境體,實有不虛,非是計所執之空花兔角等。所謂:「性境不隨心」性境並非從心計度而起,亦非隨心妄想所造,乃是能緣之心,得彼境之自相者,謂之性境。譬之眼識緣現前山河,即是性境。何以知之?設欲隨我自心變此山爲河,或變彼河爲山,皆不可能,故曰:「不隨心」者,不能隨心轉變,即是性境。此複有二:

  

  1.無本質性境:即第八識所緣之根身,器界及諸種子,但是自變自緣,不假外質。

  

  2. 有本質性境:即前五識及與前五識同時俱起之同時意識所緣之五塵境,乃依托第八識之相分爲本質,隨即變爲自識相分,而爲所緣。猶如照相機依人身爲本質,所拍攝之照片,世人所見,只是照片上之影像而已,可是卻疑爲本質。

  

  性境者,約真谛言,固是如夢如幻,了無真實。但約俗谛言之,此既不同于空花鏡像,龜毛兔角。同時也不是已成過去之陳迹,更不是尚未到來之幻影,故名性境。

  

  二、帶質境-即心王心所攀緣境界時,于本質境,起別異解,即依本質另行變起一種相分,作爲自識之親所緣境。此自識之親所緣境,雖與本質有一分相似,但已略改其原狀,這種似是而非之相分,叫帶質境。

  

  或問:性境亦帶本質,何局此境,得帶質名?

  

  答曰:彼性境不依能緣分別(即「性境不隨心」),心境共真,故得性名。此帶質境,以依分別,非境自相,故對獨影,以名帶質。(按:獨影境不仗本質,帶質境必仗本質。)

  

  總之:此境異性境者,性境不謬,此解謬故。此境異獨影者,彼不仗質,此仗質故。

  

  此複有二:

  

  1.真帶質:以心緣心,名真帶質。即第六識通緣一切心心所;及第七識單緣第八識見分爲我是也。能緣所緣皆是心法,較色法爲真,故曰真帶質。

  

  2.似帶質:以心緣色,名似帶質。謂帶彼相起,有似彼質。如第六識緣五塵落謝下來之影像。(此影像稱爲「法觸所攝色」)。

  

  叁、獨影境-謂此境體,但隨心生,是識之相分,不仗本質,獨影即境,名獨影境。如第六識(又叫獨頭意識)緣過去未來不現前境,或是由于記憶,或是由于設想,或是由于推測比度,由思維而生之境,稱爲獨影境。

  

  或問:此境意解,邪正若何?

  

  答曰:或正或謬,是非不定。此意雲何?記憶不謬,思惟不差,則解爲正。反之,記憶而謬,比量而非,解則爲邪。無論正邪,由無本質,但由心起,故總名獨影境。

  

  此複有二:

  

  1.無質獨影:能緣之心緣假法時,以其相分,唯是能緣見分之上,慮度而生,獨有影像,都無本質,故名無質獨影。如觀龜毛、兔角,雖不托本質,而能起單獨之影像。

  

  2.有質獨影:雖從質起,獨由見生,故名有質獨影。如無漏心緣有漏法,即其事也。

  

  總之:叁境義別,一由隨心非隨心生。二由能緣于彼,解邪或正。

  

  如性境者,不隨心生,識緣彼時,正見不謬者也。

  

  帶質境者,必仗本質,從心而生,識緣質時,謬解不正者也。

  

  獨影境者,唯從心生,解無定者也。

  

✿ 继续阅读 ▪ 唯識叁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