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精進佛七開示(六) 克期取證與求生西方

  第六天(農曆十一月二十叁日) 

  克期取證與求生西方

  今天是念佛七的最後一天,在這七天中,諸位師父都很精進念佛,在念佛的境界上必定有很大的長進。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因爲邊學習邊念佛,所以可能沒有很明顯的成就,僅僅種種善根。種植念佛善根也是十分必要的。“一入耳根,永爲道種”,“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晚上,我要談的題目是“克期取證與求生西方”。克期,就是非常嚴格地按照所規定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計劃與目標。念佛人的目標就是求生西方。克期,可以分成四種:第一,一念取證;第二,七日取證;第叁,一生取證;第四,誓願取證。

  第一、一念取證:一聽到南無阿彌陀佛聖號時,即刻大徹大悟,達到叁不退轉。這是善根利智的聖賢方能做到,非一般凡夫之所能及。

  第二、七日取證:即《佛說阿彌陀經》裏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第叁、一生取證:在極短的時間裏可能達不到,而在此生一定要達到目的(往生西方),叫做一生取證。

  第四、誓願取證:無論需用多長時間,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猶如下午後山著火,同學們十分積極,奮不顧身地去撲救,不管火燒多長時間,火勢有多猛烈,總是以撲滅山火爲我們的目標,這就是誓願取證。念佛也是如此,爭取早日證到一心不亂,無論再艱難也要誓願取證。

  淨土法門是“如來興世,難值難見”難信的法門。《無量壽經》說:釋迦牟尼佛出生于世,非常希有難得,佛陀的教法也極其難以聽聞到。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能夠遇到善知識,聽聞正法,並依教奉行,更爲難得。

  佛在世時,有許多人聽聞不到佛法,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我們雖然生在末法時代,但是能夠聽到佛法,並依法奉行,就如見到佛陀一樣,見法即見佛。

  “若有衆生,得聞佛號,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聽到阿彌陀佛的聖號生起慈悲心、清淨心,歡喜無量。“衣毛爲起或淚出者”,歡喜雀躍,毛孔散開,不知不覺地淚流滿面,發大慚愧心,發大出離心,此人“皆是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這種人,在多生多世前就已用功修行,所以此人不是一般的凡人。

  具有善根的孩童來到寺院,雖然幼小無知,卻懂得禮拜、念佛,而有些成年人,即使給他多少條件,勸他念佛,都不肯念,這就是沒有善根的表現。

  《無量壽經》又說:“若聞佛號,心中狐疑,于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聽到佛號而不相信,不能接受,這種人是從叁惡道中出來的。“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因爲他往昔所造的罪業還未消盡,所以,解脫生死的因緣尚未成熟,由此産生種種的懷疑,對淨土法門發不起信心。

  念佛法門既然如此殊勝,而在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念佛的人,爲何會被貶爲小乘自了漢呢?其實不然,釋迦牟尼佛曾說:一心念佛的人,是我的第一大弟子。在《無量壽經》中世尊特別告訴彌勒菩薩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诃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聖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十方叁世一切大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獲得極大的利益,如有娑婆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的聖號,生起一念清淨歡喜之心,然後來皈依禮拜,並且依著佛陀的教法修行。“當知此人爲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此人“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種人已經得到佛法的利益,沒有自卑心,而有很大的信心,不會貢高我慢,因爲他一心想離開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已經成就持名念佛的功德。這種人不是小乘,在佛法中名爲第一大弟子。古印度的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等諸大菩薩,也都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傳到中國,早在東晉時,慧遠大師就以畢生的精力來弘揚淨土法門,我現在把有關慧遠大師弘揚淨土法門的情形給同學們作個極其簡要的介紹,使大家能有一個輪廓的了解。慧遠大師,是淨土宗的初祖,山西人,十叁歲時就對儒學、老莊等諸子百家都很精通。二十一歲時,前往太行山參訪道安法師。當時,道安法師正好在太行山開講《般若經》,慧遠大師聽後非常感歎地說:“儒道九流,皆如糠秕。”從此,他就發心與弟弟慧持一同隨道安法師出家。大師二十四歲時,便到全國各地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路過九江的時候,眼見廬山清淨優雅的勝境,便移居廬山龍泉精舍用功修行。

  慧遠大師有一位同參名叫慧永,住在廬山西林寺,他覺得慧遠大師住在山上很不方便,于是懇請大師到西林寺同住。大師應其要求,遷居西林寺。由于慧遠大師的到來,西林寺的住衆也日漸增多,達到容納不下的程度。後來,在刺史桓伊的支持下,慧遠大師創建了廬山東林寺。

  東林寺建成後,大師極力弘揚淨土法門。大師容貌威嚴,不苟言笑,傳記記載:當時有一位挂單的法師想供養大師一把如意,因爲看到大師威嚴無比,所以他在東林寺住了好幾天,竟不敢將如意親自供養慧遠大師,于是,他悄悄地將如意安放在寮房的角落裏,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東林寺。

  另外,又有一位法師法名慧義,前來東林寺參學,聽說慧遠大師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他不相信,也不服氣,便對東林寺慧遠大師的弟子講:“你們都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對住持和尚如此崇敬,我今天一定把他駁倒。”那天,慧遠大師剛好在講《法華經》,客僧本想诘難大師,惹大師麻煩,孰知他剛動念頭,就滿身大汗,連話都講不出來,深被大師威德之所折伏。

  慧遠大師在東林寺建立蓮社,共有一百二十叁人,都是當時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以及社會名流,參加結社念佛,悉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慧遠大師不僅對念佛法門十分信奉,並且對戒律也特別重視。當大師在臨終之前,醫生及寺院長老告訴大師,某種藥品需要加點酒方能治好病,大師卻一直不肯喝,叫弟子去查對戒律,當弟子們尚未查到戒律條文的時候,大師就圓寂了。

  傳記裏記載慧遠大師一生曾叁次親見阿彌陀佛。大師不僅在晉代影響很大,降及唐宋皇帝還爲大師追封谥號:“正覺大師”、“辯覺大師”、“圓悟大師”、“等遍正覺圓悟大師”,由此可見,慧遠大師的遺風遺德影響之至遠至大!

  我說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希望大家明白,叢林是給出家人用功修道的,而不是給沒有道心的人享樂的。

  其次,我們爲何要求生西方呢?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說:“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就,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西方淨土),末世修行,無越于此。”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也特別指出,初發心修行的道友,根機與悟解都十分薄弱。“雖言發心,多願生淨土”。雖然發心救度衆生,但應發願往生西方。譬如小鳥翅膀未長,羽毛未豐,不可以逼他高翔。“先須依林傅樹(依托樹林,在林中學飛翔),羽成有力,方可舍林遊空。新發意菩薩亦爾,先須乘願求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前,法身生長(法身慧命成就),隨感赴益(隨順機感回入娑婆,廣作饒益有情諸事)”。

  現在,許多念佛人對求生淨土,發心不夠真切,除了自己的善根不足,業障深重外,大多數人念佛的目的是在求福、求壽、求平安。

  修持淨土法門,最忌諱的是但求人天小果,世間福報,這些都是輪回之因。出家人也是如此,叢林固然需要應有的資生器具,我們用功辦道才有保障,但資生器具僅是爲我們用功辦道服務的,我們追求的目標不是資生器具,如果只一味追求資生器具的豐足,活著就不會有多大意義。念佛若僅僅爲了保平安,不希望早日往生,這恰恰與淨土法門的願心相違背。如果不求往生淨土,在此塵世,又有誰能保你平安呢?

  佛經中說:淨土法門是極其難信的法門,其原因就在于此。衆生往往只注重現世安樂,而不注重後世解脫,不注重後世的究竟安樂。殊不知,此世的快樂是極其短暫的,只有解脫樂才是究竟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說法者只告訴大家現世樂,而不告訴大家解脫樂,我認爲這是不究竟的,或者可以說是相似法,不是正法。因爲,你在告訴衆生輪回的好處,勸導衆生貪戀娑婆世界。必須首先肯定這個世間是痛苦的,這樣才能發起出離心。

  人間淨土思想的倡導,本來是積極有益的。可是,目前有相當多的人只談人間不知淨土,而且越談越離奇,越談越忘失根本。修行的目的,只求延年益壽,享樂人生。殊不知五蘊色身是用功辦道的條件,且是如幻如化的假有。釋迦牟尼佛經常警策弟子:流光易逝,生命無常。即使你怎樣用心保養,最終必定業盡身亡。

  在這精進佛七中,有常住的師父,也有佛學院的同學一道來參加。我所談的內容,主要是以佛學院的同學爲當機衆,可能常住許多師父,尤其是對念佛法門比較有心得的大德們,耽誤很多時間,自己覺得很過意不去。佛七期間的開示固然很重要,而說法師應根據大衆師父念佛境界的深淺,進行相應的說法與開示,才容易生效。

  (完)

✿ 继续阅读 ▪ 怎樣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