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不是沒有

  “空”不是沒有

   皈(歸)依十方常住佛法僧叁寶!

   偈曰:

   空義甚深不可說,諸佛智慧之精要;

   我今隨己所解了,與諸同修方便言。

   所言若存錯謬處,在此虔誠求忏悔;

   所言若能合佛意,普施衆生成正覺。

   梵文“舜若多”,漢譯爲“空”或“空性”、“虛空性”等等。即使翻譯爲“空”,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因爲漢語當中實在沒有與原義更爲貼切的詞了。

   而在漢語當中,空,本來就是“沒有”的意思。所以,對于佛經裏面的“空”或“空性”等等,人們很容易望文生義地理解爲“沒有”,這卻並不符合經文的原義。類似的誤解還有很多,正是這樣的許多種誤解,使得佛經看起來似乎矛盾重重。

   最典型的例子,如《心經》當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裏的“色”,大約指一切萬有;而“空”,則指的是“如幻不實”、“不真實”等等,並非指“沒有”。

   倘若“空”指的是“沒有”,哪裏會有什麼“色”值得討論呢?這句經文也就隨之失去了意義。

   即使在梵文當中,“舜若多”的空義也異常難解。因此,佛陀在經文裏用了無數的譬喻言辭,從各種角度來描述它。《金剛經》裏這樣說道: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真是再形象不過的,對于“空”的描述了。

   而且也是修行大乘空觀的絕妙方便法門。

   不僅如此,它也正是一切覺悟者所親證的不思議真實境界。

   我們時常應當觀察人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都如同昨夜的夢境一樣,虛幻不實。這將會幫助我們逐漸放棄對于“一切事物實有”——這種錯覺的執著。當我們稍微放下一些成見,平等地觀察一下,就會真切地體會到,過去的一切,已如夢境一般消逝,永遠不會再重現;現在的一切,正在如夢境一般不斷變化,一刻也不曾停息;未來的一切,也將會如同夢境一般忽然而來,忽然而去,終究一場夢。

   即使是昨夜的一場夢,也不能說它什麼都沒有。因爲在夢裏,我們有過各種各樣的經曆,産生過各種各樣的感受。而且,夢裏的我們,往往認爲那些經曆和感受都是真實的。直到夢醒以後,才恍然覺悟。

   這個所謂現實世界裏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沈浸在“一切事物都是實有的”這場無明大夢當中,這種似是而非的認知當中,這種相續不斷的念頭當中的人們,怎麼會知道這原來是自己的妄念編織出的一場夢呢?

   幸虧有了佛陀的出世,以及叁藏妙法!

   幸虧有了曆代層出不窮的修行成就者,以及他們慈悲的開示!

   覺悟的菩薩們,證悟了空性,從不實的萬物當中獲得了解脫。這並不是說他們消滅了一切存在,他們只是徹底明達了萬物虛幻的假相而已。

   世間的一切,如此地變幻無常,我們卻習慣性地把它們當作了真實。

   當我們逐漸放棄了對于一切事物實有的執著,我們就會了悟空性。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失去了任何東西,恰恰相反,一切都將完美地展現在空性當中——正因爲放棄了對于事物的執著,一切才都顯得那樣完美無暇。

   這是本來的清淨,它只在不挑剔的心靈當中呈現。

   一切呈現都清晰明了——這就是心性智慧的光明,遠非陽光可以比擬。

   一切呈現都無常變幻,如夢不實——這就是空性法身,遠非虛空可以比擬。

   空性從未障礙過任何有緣的顯現,所以,“空”不是沒有。

   那麼,“空”到底是什麼?

  

   偈曰:

   說空不是空,不在有無中;

   念寂絕千古,心明非幾乘。

   從來沒有相,風搖波自興,

   繁華塵世裏,分明夢魇情。

  

   若問空是什麼——

   君請自察,只這時

   ——什麼處曆曆分明?

  

✿ 继续阅读 ▪ 慈悲不是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