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佛傳法偈(叁)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七佛傳法偈(叁)

   第叁、 毗舍浮佛

   傳法偈曰:

   “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大意是說:“法身本來是無身的,不妨暫時借用一下,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色身(肉身)。心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是無形的;只是因爲境界出現了,所以心性就對境界産生了相應的作用——于是就有了分別的念頭,這就是思維心。如果所對應的境界沒有了,思維心就自然消失了——它回歸于了心性,而心性是寂然無形的。所謂的罪業和福報等等到底是些什麼呢?它們只是衆生思維心的如幻造作罷了;而思維心是有生有滅的,所以一切罪業和福報等等,也就隨著思維心的生滅而變幻無常,終究歸于消滅。”

   佛陀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覺性。達摩祖師在《血脈論》當中說的很清楚:“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所以,真正的佛陀,真正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它就是一切衆生所共同具有的靈明覺性——也就是心性。

   正是因爲一切衆生都具有這個靈明的心性。于是,當心念從其中起來的時候,就産生了各種形象和認識。如同水本來是無形的,當水波起來了以後,就會産生各種波紋的形象一樣。

   顯然,水波以及波紋的形象,無非都是水。同樣,心念起來以後,所産生的一切形象和認識,也無非都是心性,都是覺性而已。換句話說,隨著心念所産生的一切事物和認識,無非都是佛陀的法身。

   在古老的印度,人們把一切事物分爲地、水、火、風四類元素,合稱爲“四大”,大是普遍存在的意思。其中,地大以堅實爲含義;水大以濕潤爲含義;火大以暖熱爲含義;風大以運轉爲含義。顯然,萬事萬物都由四大組成,包括人們的身體在內。

   于是,衆生無形無相的覺性和法身,便隨著業力(其實就是分別心念,以及分別的習性而已),暫時借著四大所組成的色身,而作爲自己的身體了。

   佛陀以何爲身呢?

   即使假借四大,佛陀也不會僅僅以色身爲身。

   佛陀以法界(整個世界)爲身。

   佛陀的法身,就表現爲整個法界。所以成爲圓滿的覺悟者,所以叫做正遍知。

   所以有一類菩薩,叫做無邊身菩薩。何況佛陀了。

   心性也罷,覺性也罷,本來是不生不滅而無形的。只是由于最初的一點虛妄認知——無始無明,而有了念頭。隨著念頭的相續不斷,而顯出了種種境界——也就是一切事物。正是因爲對應著種種事物和境界,衆生才會從心性當中生起種種分別念——于是思維心産生了。

   某個衆生如果運用思維心,指揮身體去傷害其它衆生的話,就叫做造了罪業。反過來,如果運用思維心,去利益其它衆生的話,就叫做積累了福德和福報。所以,罪業和福報都是思維心造作的産物。

   如果沒有了所對應的境界(包括外在境界,以及回憶、設想等等內在境界),衆生的思維心就無從産生了。這時,思維心就回歸了心性本身——這也正是指導我們開悟心性的方法。就是放下對于過去的回憶,放下對于未來的設想,放下對于目前外在境界的分別和執著。像這樣去禅修,就可以比較快地開悟心性。

   既然罪業和福報都來自于思維心的造作,而思維心又是由起起滅滅的念頭組成的。顯然,這些罪業和福報並沒有什麼實質內容——它們是生滅如幻的。一旦我們開悟並實證了不生滅的心性,思維心就將回歸于心性,而失去它往日的力量。這時,罪業和福報就會變得虛幻不實,遠沒有以往那樣真切了。

   當我們如佛陀一般,完全證悟了心性以後,思維心就將完全融化于心性當中。而那些所謂的罪業和福報們,也都將一並融歸于心性,最終,了無蹤影。

   這時,並非一無所有。

   這時,將現前空而自然明了的圓滿覺性。其中,本來就蘊含著無量無邊的智慧和無窮無盡的功德。

   這時,我們將成爲圓滿覺悟的佛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