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老和尚關于參禅的一段開示

  虛雲老和尚關于參禅的一段開示: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

  略解:學佛人參禅,或者修習出世間禅定,只要是發願今生成就解脫的人,都應當這樣修行,堪稱修行人。六根不分別六塵,叫做都攝六根(嚴格說來,前五根是沒有分別的,是意根通過前五根進行的分別)。所謂眼根不分別形相美醜;耳根不分別聲音好壞;鼻根不分別氣味香臭;舌根不分別飲食味道;身根不分別觸覺粗細,舒適與否;意根(第六意識)不回憶過去的事,不設想未來的事,不在意當下的事。如果做不到,就要在僻靜之處反複實踐,一旦發現自己的六根起了分別,馬上放下就好,不必責備自己。時間長了,就會漸入佳境。切記,千萬不要放棄,因爲心本來就沒有那些分別。

  在都攝六根之際,心放在哪裏呢?應當觀察自己內心深處,生起念頭的那個地方。所謂的話頭,其實是“念”頭,也就是分別念沒起來之前,那個明明了了的心境。這樣觀察久了,因緣契合之際,刹那間,就會看到自己那個離念的清淨心。這其實就是第一次開悟,禅宗叫做破本參,天臺稱爲開圓解。但兩者智慧力差別很大,因爲對于經教熏習的程度不同,開圓解智慧更勝一籌,堪稱法師(如今穿上僧裝,就被叫做法師,實在是即非法師)。

  雖然已經悟到自己的離念真心,開圓解的法師已經知道,它就是自己不生滅變異的法身;破本參的禅師也已經知道,它就是爹娘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但是,僅僅是“知道”而已,尚未證得。所以,不應當得少而足。到這裏的人,已是不多;停步不前者,又大有人在。應當像虛雲老和尚那樣,不到桶底脫落,大徹大悟,見性成佛之時,決不罷休!

  照到了離念的清淨自心,修行就正式開始了。這就如同走夜路,忽然有了燈光一樣,不會再迷路了。修行的方法,就是看住所悟的離念清淨心,讓它不要被妄想念頭所覆蓋。也就是禅宗門下所謂的牧牛行。實際上,剛開始是看不住的,妄想雜念時而會生起來,甚至會蜂擁而來。但是不要緊,雜念來了絕不理它,繼續看那個離念真心。妄念就像一個小偷,你一看,它就嚇跑了,因爲它本來就不是實有的。這樣堅持看下去,心念就會逐漸變得細而靜,觀照的心自然會“綿綿密密,恬恬淡淡”。這時,修行人是沒有粗念頭的,很接近真如一心,好像無波之水,所以叫做“寂”;雖然沒有粗念頭,心中對于離念心體卻很明了,所以叫做“寂而照之”。

  這樣照的久了,忽然與離念真心相應,就會在當下,深切地體會到“五蘊皆空”,就是說色、受、想、行、識都不是實有的。身心遠離相的執著,身無來去動靜之相,心無動念分別之相,所以叫做“身心俱寂”。這裏又是一悟,深達無爲,禅宗門下稱爲“重關”。修行人得大受用,自在安然,“了無一事”。縱然如此,無始無明尚未勘破,仍不應當停步不前,而應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如何進步?繼續安住離念真心而已。這時已經不需要刻意觀照,白天黑夜純是一心,幾乎不起二念。行住坐臥當中,一心明了而自然不會動搖,所以叫做“如如不動”,這就是叁昧正定,叁世諸佛的搖籃。

  深入叁昧以後,心念已經不動,于本來的明了當中,只剩下最後的一點兒認知,它就是無明。《楞嚴經》所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最後的一點兒沒來由的知見,隨著修行者日久功深的行持,于叁昧當中,在某個因緣的促動下,轟然瓦解。心中的微細念頭,戛然而止,朗然大覺顯現,當即“見性成佛”。

  到這裏,實在無性可見,因爲全見即性;實在無佛可成,因爲全境即佛。沒有絲毫對立和認知,叫做佛性已是癡人說夢。更沒有個我,也沒有不是我。沒有苦,沒有樂,純是無拘無束大自在。沒有了任何實有之物,因此也就沒有了福禍災難,所以“苦厄度盡”。雖然度盡,卻沒有苦海可度,沒有煩惱可盡,沒有涅槃彼岸可到達。純一圓滿覺性當中,一切本來如是,方便稱爲見性成佛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