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多元弘傳回顧佛教的發展

  從多元弘傳回顧佛教的發展

  一、佛陀的教育風格

  佛陀時代,佛教的弘法以行腳遊化爲主要傳播媒介。在佛典中更記載了佛陀及弟子們在北印度中部恒河流域一帶遊化,常常是帶領著許多弟子;有時帶幾位或一位弟子,更有時只有佛陀一人,佛陀白天遊化 ,晚上則住于王城,或村莊、市鎮的公共聚會處。例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談到:“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即知佛陀弘法不會只限于建築物中,也就是不會限于今日一般人所認知的“教室”。在“地球村”的今日,全球化拉近了距離,但也讓許多人擔心全球的競爭性不可避免。雖然如此,佛光發展到今日,並不是爲了要與全世界的其他宗教或佛教其他體系競爭,卻是爲了提供不同根機、不同地區的人群有更多元的選擇。

  爲了方便全球認同佛光山理念的人們,佛光山在全球兩百多個弘化道場,都淵源于臺灣總本山,自從佛光山開山以來,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高瞻遠矚,看到臺灣佛教的未來,需要大量的佛教弘傳人才,故興辦了佛光山第一所佛學院-壽山佛學院,廣招各地佛教人才,不只是爲了臺灣佛教,更爲了全球對佛教的需求。

  二、佛光山教育事業的發展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自西元一九五叁年駐錫于宜蘭雷音寺,爲了讓有心學佛者能接受完整的佛學教育,從壽山佛學院空間不敷使用,輾轉于一九六七年,找到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開創佛光山,興辦東方佛教學院至今,已擴展至社會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甚至包括國小、幼稚園。此中,皆秉持著佛陀弘化人間的精神,以教育、文化來培養人才及弘揚佛法,在教育方面有創立佛光大學、西來大學、南華大學、各地的社區大學、短期出家修道會、都市佛學院及天眼網路佛學院等各種不同的弘法方式;而曆年來從教育體系畢業後,皆秉持佛光人的精神,追隨佛陀時代遊化人間的慈心悲願,投入音樂、藝術、傳播媒體等弘傳方式,讓弘傳不再限于寺院,而能從寺院走入人間。也因此,星雲大師一開始在佛學院的課程安排,就不會僅限于佛學領域,更安排國文、哲學、地理、英文等課程。

  今日科技發達,爲使文化教育更爲便利即時,一般紙本的書籍皆走向電子書的出版。佛光山也將《法藏文庫》、《佛教經典寶藏》、《迷悟之間》、《佛光大藏經》等書籍,以電子光碟出版,透過光碟的攜帶方便,讓學佛者能夠隨時隨地作學習。爲了讓學習更能無遠弗屆,更在佛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天眼網路佛學院,發揮遠勝于佛陀時代遊化的區域。有非同步的教學影片,打破時間的限製。有高科技的發展,突破學習空間的障礙。讓學習者能更自由、更廣博地學習。所以,此中的發展從佛陀一步一腳印,到今日一影一音皆是佛教對人間的關懷。

  叁、佛教弘傳與教育的關系

  佛典上說:“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反觀今日佛教弘傳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展現。

  (一)人間音緣的影響

  一九七九年起,大師嘗試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合的創作方式,將梵呗結合敦煌舞蹈、國樂,甚至交響樂,成立“佛光山梵呗贊頌團”,巡回亞、美、歐、澳洲等叁十多個國家的音樂殿堂,將佛教音樂推上國際舞臺,展現佛教音樂之美,讓西方人士將東方佛樂驚爲天籁,同時開啓了梵呗弘法新的一頁。近幾年,更將禅門武功融入梵呗贊頌的舞臺表演,讓全世界看到佛教文化弘傳形式的豐富性,看似多元的展現,卻都離不開佛教專業教育的養成。

  一九五叁年,星雲大師初到民風保守的宜蘭弘法,了解到年輕人愛唱歌、愛交朋友的愛好,爲了接引青年接觸深具智慧的佛教,故創立了青年歌詠隊,以傳唱現代歌曲爲媒介,親自寫詞並請專人譜曲,透過輕快悠揚的樂音,诠釋佛曲文字中深奧的法義,讓大衆能透過深入淺出的弘傳方式,唱出佛教青年歡悅的音聲。隨著時代的進步,爲使佛教音樂弘法的工作更加完備,二○○叁年起每年舉辦“人間音緣-星雲大師佛教歌曲發表會”的征曲活動,其本懷即是在鼓勵愛樂人士創作當代佛教音樂,希望在傳統的梵呗之外,開拓當代佛教音樂領域,爲人間佛教多元化的傳教方式增添新的一頁。所謂“近善知識則增善法,近惡知識便起惡法。”青年們從傳唱人間音緣現代佛曲中,加深對佛教義理的覺受,就好似遍及臺灣各地的讀經班,從歡唱中去體會個中的深意。這樣的深意就好像生命中許多善知識,隨時隨地給我們正向思考的提攜,讓吾人從試著體會其文韻,唱出其意蘊,如《法華經》所說的:“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透過悅耳的樂音動人心弦,讓憂悲苦惱的身心放下束縛與幻覺,徜徉于聖者的智慧之語詞,久而久之自能感受到生活中漸有佛法之喜悅。這也是爲什麼不管是佛學院、佛教研修學院,甚至擴大到其他大專院校,讓佛教樂音成爲每位青年學子最親密的善知識,心存善意、口說好話、身做好事自能從這些青年身上展現出來,人間音緣的佛教樂音讓佛教教育更不拘形式弘傳到每一個角落,即“所謂以音聲作佛事,爲成熟衆生故。”(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二)佛教藝術的風華

  星雲大師就讀焦山佛學院時,曾舉辦佛教古物展,吸引了十萬人參觀,對當時的佛教界而言可謂石破天驚,也讓大師體認藝術弘法的方便法門。後來更經常留意佛教文物的搜集,一九八叁年在佛光山上以模仿敦煌石窟及中國傳統宮殿的造形建住,設立了佛教文物陳列館又名寶藏館,館內收藏大師在海內外弘法時所辛苦收集,乃至信徒捐贈的佛菩薩聖像、經典、法器、字畫等,爲東南亞第一座專用于典藏佛教文物的博物館。並于一九九四年成立佛光緣美術館,是一間結合佛教文化與藝術的展示場所,爲佛教第一座專業的美術館,且設有兒童美術教室、閱覽區等等,使其兼具美術及藝術教育的功能,透過展品帶領大衆走入佛教的藝術世界。二○○二年成立世界佛教美術圖典,預計編輯美術圖典二十巨冊,收入內容爲佛教藝術存世之作品,內容豐富將是佛教界第一套輯成的世界性圖典,期盼爲廿一世紀佛教的藝術留下曆史。

  今年過年,佛光山的佛光緣美術館,吸引了很多人特地上山,一睹楊惠姗小姐二十年來的琉璃創作藝術,一入展覽館大門,即可看到楊小姐創作的本願,她提到她讀《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寫到“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感動不已,遂有此次佛教藝術展覽。觀賞過的人們,看到其展出莫不深受震撼,佛教藝術的無言說法,讓觀賞的人皆生起向往之心,也希望一睹佛典的深意。另外,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每一只手心皆有一只佛眼,且每一只手勢都不同,更揭示佛教弘傳多元的本懷,更是今日佛教教育課程多元化的根本精神。佛光山將佛教研修學院開設在大學校園裏,更是期許今日佛教學習者,以更開闊的心胸面對未來的佛教事業,盡一份今日佛教青年“化世益人”的弘願。

  四、結語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父母親天經地義的期盼,但與其是不斷地要求孩子要有什麼樣的好成績;不如讓孩子多接觸能夠傳遞正向思惟、情緒的藝術、樂音,以發揮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果。佛光山種種的弘傳事業,都是追隨佛陀觀機逗教的智慧,給與不同根機的大衆有適切地引導與啓發,自能淨化並啓發每一位親近佛教弘傳者的心靈,所謂“于善知識處,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識力,得一切智道故。”(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文解字》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乃所謂的“上行下效”也,佛教教育也正肩負這樣的使命,期許每一位曾在佛門學習或駐足過的人們,皆能化身爲菩薩的每一只手及每一只眼,爲地球村盡一份心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