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育和培育中産生,面臨新代後,數十年來的佛教教育,始終沒有一套完善的計劃,各處雖有佛學院的設立,但都局限于私墊式的開蒙授受,兩年或叁年畢業出來之後,也就處處畢業了。以目前來說,別想求學深造,即使供人安心讀經的所在,也不多見,這實在是中國當代佛教的最大苦悶。」見聖嚴法師著,《教育.文化.文學》(收錄于《法鼓全集》叁之叁,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12月70冊的版本),第46頁。(以下凡引用此書,皆省略本書出處的標示。)
7法師強調:「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沒有把佛法當作自己的第一生命來看,就不會有護法及弘法的信心和願心;如果沒有佛教的教育來普遍培養足夠的人才,中國的佛教也會走上印度佛教同樣命運。」引自聖嚴法師撰,原文爲〈我們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原刊于1988年9月15日,臺北,《人生》第61期,後收錄于《教育.文化.文學》,第150頁。
8本段綜合聖嚴法師所撰,原文爲〈請爲佛教百年樹人〉(寫于1989年)、〈師父的祝福〉(寫于1990年)、〈中日佛教教育與學術交流的新旅程〉(寫于1991年),以上各文皆收錄于《教育.文化.文學》,第168、175、190-191頁。
9有關聖嚴法師生命各時期的受教曆程,基于論文篇幅限製,于此略過,讀者可參考拙著,《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爲例》第叁章(臺北,法鼓文化,2004年12月初版)。
10引自聖嚴法師著,〈中國當代佛教的苦悶—送青松法師東渡有感〉,寫于1961年6月,原刊于:臺北,《人生》13卷,第6期,現收錄于《教育.文化.文學》,第43頁。
11法師曾言:「……我乃過來之人,學僧階段,一切沒有根基,性格未趨定型,對于宗教律僧的生活,總是格格不相契合。然而我們的教育效果,就要趁此青年性格的可塑時期,予以適當的宗教教育,才是最理想的措施。」引自聖嚴法師著,〈教育.宗教.佛教的宗教教育〉,寫于1961年6月,原刊于《人生》13卷,第7期,現收錄于《教育
文化
文學》,第36頁。
12法師曾言:「依照律製的規定,少年沙彌,戒力未固之先,首當勤于沙彌律儀的學習與行持,不得早赴講筵聽經學教。這以佛時的僧團製度說,當然也是准確的,否則,小兒出家以後,對于沙彌應遵守的十戒、七十二威儀,尚未通曉之前,即去聽講華嚴海會,法界緣起,普賢行願,以及叁止叁觀,八識二無我,五法叁自性等的大道理,那是沒有實際必要的,正如小兒不由幼兒園、小學、中學而一步躐等大學研究院者,同樣的不可理喻。」引自聖嚴法師著,〈引論今後中國佛教的教育與文化—有感于詹勵吾居士的發心捐産〉,寫于1961年6月15日,原刊于:臺北,《覺世》148期,現收錄于《教育
文化
文學》,第49頁。
13此一宗教精神的培養,聖嚴法師認爲是一種向內的自我要求,而非對外的征服:「佛教教人根據佛法的道理,向內用工夫,向自性中找佛性,以自性的佛性來感通外在的佛性,所以處處要求自己: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解佛所解,證佛所證。要求自己如何而後,才是真淨的佛子,如何而後,方能成佛。」引自聖嚴法師著,〈教育.宗教.佛教的宗教教育〉,《教育.文化.文學》,第28頁。
14法師于〈佛教明日的希望──聖嚴法師談佛教教育及中華佛學研究所〉一文中表明:「如果以實際需要來說,佛學院應該有叁個基本的問題待解決:第一,全國各寺院應該統一支持開辦穩定而持久的佛學院……第二,要分層、分級、分等統一招生,並依系統升學……第叁,培養各級佛學院的教師人才,那就是要用專科和研究所來培養……現在的時代,凡事重視專業,佛學院的老師除了有他們的高等學曆或學力,應該經過佛學教師的專業訓練。」原刊于1989年3月15日,臺北,《人生》67期,現收錄于《教育.文化.文學》,第163頁。
15聖嚴法師在〈興辦教育複興佛教〉一文曾言:「雖然我們個人的時間、能力有限,然而如能集思廣益,集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來做比較大的事業,相信更容易推動。…佛法的慧命,不在于個人的成就;生命價值,也不僅在于曆史的記錄…只願能培養更多的佛教人才,來著述佛書、弘揚佛教、修行佛法,燈燈相傳、代代相繼。而菩薩道,就是以成就他人來代替成就自己的呀!」此文講于1988年4月6日中華佛學研究所常務理事會議中,現收錄于《教育.文化.文學》,第144-145頁。
16參見聖嚴法師撰,〈給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同學與理事〉,《教育.文化.身學》,第133-136頁。
17引自聖嚴法師〈「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開幕詞〉,現收錄于《教育.文化.文學》,第93頁。
18在《華岡校史》中有言:「華岡辦學之初,正處在戒嚴時期,政府尚未全面開放私人興學。當時全臺的私立大學也僅有東吳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淡江學院、逢甲學院、靜宜學院等數所而已。就辦學規模和立校精神、所聘師資而言,本校都是私校中首屈一指的,就聯考的排名而言,在私校中和輔仁、淡江是伯仲之間。某些科系甚至超越之。」而在行政體系沿革方面,「比之于同時期的公私立大學中,他校的行政系統均未設有博物館、藝術館、出版部、以及多樣的附屬單位。由于創辦人揭橥華岡學園是中國文化學院、中華學術院、華岡興業基金會、華岡學會四位一體,爲配合創辦人的創校精神,因此樹立起中國文化學院行政系統的特殊風貌。」參見《華岡校史》相關網頁:http://www.pccu.edu.tw/intro/base.htm
19張其昀先生從小即受良好而完整的小學、中學教育,並考取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部。學成後,曾至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任教,尤以浙江大學因戰亂幾度遷校的教學與任系主任的經曆,以及因此而見識到早期書院的遺址等寶貴經驗,不僅令其因處事有方而名聞一時,並得以參與國事,同時對其後來在教育事業上的啓發與影響不小。關于張其昀的生平背景,以目前筆者所知,較完整的應屬宋晞著〈張其昀傳〉,《張其昀先生傳略》一文,問政與出任黨政要職之內容,參見第9-17頁。
參考王瑞撰〈近二十年張其昀研究綜述〉,見「智識學術網」網址:http://www.zisi.net/htm/ztzl/zgsxs/2008-02-20-35665.htm。
20「這些宗教研究所的所址設在舊大恩館的層樓中,四、五、六等叁樓分別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的研究所,而七、八、九等叁層樓,則分別是印度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研究所。有關佛教性質的研究所占了叁大層,分別由星雲、曉雲、聖嚴等法師任所長。」內容參見:《華岡校史》相關網頁:http://www.pccu.edu.tw/intro/base.htm;廖一瑾撰〈張創辦人其昀先生的宗教情懷〉,收錄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主編《張其昀先先紀念文集》(臺北,文化大學出版,1986年8月26日)第142-143頁。
21參見張其昀撰,〈精神修養與人格教育〉收于張氏著,潘維和主編《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七冊文教類(二)(臺北,國史館.文化大學出版,1989年8月),第8932-8936頁。另外,聖嚴法師從該文內容中,認爲張氏是「從整個中國文化的內涵與人類精神的需要上認定佛法的價值,所以能自內心發出以中興佛學爲己任的志願」,而指出這是張氏文化理想與文化意識的流露。參見聖嚴法師撰,〈華岡的佛學研究所〉,刊于《華夏導報》第二版(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1978年12月13日)。
22有關聖嚴法師與張其昀之間的際遇,可參見聖嚴法師撰,〈曉峯先生與我〉(臺北,《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0年),第298-299頁。
23此說依據藍吉富于〈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趨勢〉一文的統計資料分析,藍氏指出:在1970年以前的出家佛學研究者(如印順、默如、東初、演培等法師),大多非專業的佛學教研究者,較少有接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故在研究方法與原典語文等方面的應用能力較弱。在1970年以後,方漸漸有這方面的專業研究人才。(臺北,《當代》第84期,1993年4月1日,第44頁。)
24當時聖嚴法師提出的最大困難是法師在臺美兩地奔波,還有北投的文化館要照顧,無法常在研究所處理相關的所務等行政工作,因此,李志夫與方甯書二人即應允協助行政與照顧文化館;其二是希望有個德高望重的副所長人選,故力邀在華嚴蓮社的成一法師擔任,成一法師在聖嚴法師以「爲了整個佛教界高等教育事業前途」的懇求下答應接任,同時亦將其護持成員一齊加入護持佛學研究所,成爲聖嚴法師首批護法理事會成員。相關內容,可參見〈明天會更好—訪中華佛學研究所話今昔〉(臺北,《人生》第26期,1985年10月15日)第叁版。
25引自聖嚴法師著,《法鼓山的方向》(收錄于:臺北,《法鼓全集》八之六,法鼓文化,1999年12月70冊版),第70頁。
26參見聖嚴法師撰,〈曉峯先生與我〉(臺北,《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0年),第299頁。
27相關細節,請參見拙著《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爲例》第五章(臺北,法鼓文化,2004年12月初版),第163-165頁。
28參見聖嚴法師撰,〈曉峯先生與我〉(臺北,《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0年),第300頁。29相關信息可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ddbc.edu.tw/zh/school_introduction/ddbc_introduction.html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中華佛學研究所主編
2002—《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鑒第一輯》(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年初版)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主編
1986—《張其昀先先紀念文集》(臺北,文化大學出版,1986年8月26日)
2000—《張其昀先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臺北,文化大學出版,2000年8月26日)宋晞
2000—《張其昀先生傳略》(臺北,文化大學出版,2000年)
聖嚴法師
1999—《法鼓全集》(臺北,法鼓文化出版,1999年12月)(以下略稱:第*輯:第*冊)
1.《教育.文化.文學》(3:3)
2.《法鼓山的方向》(8:6)潘維和主編
1989—《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七冊文教類(二)(臺北,國史館.文化大學出版,1989年8月)釋常慧
2004—《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爲例》(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04年12月初版)
二、 期刊雜志
藍吉富
1993—〈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趨勢〉(臺北,《當代》第84期,1993年4月1日)
姚麗香
1989—〈臺灣佛學院教育的回顧與省思〉(臺北,《法光》創刊號,1989年9月10日)
藍吉富
1989—〈訪藍吉富居士談佛教教育〉(臺北,《法光》創刊號,1989年9月10日)
智觀
1991—〈訪瞿海源教授討臺灣佛教發展〉(臺北,《法光》第16期,1991年1月10日)
聖嚴法師
1985—〈明天會更好—訪中華佛學研究所話今昔〉(臺北,《人生》第26期,1985年10月15日)
叁、 網絡數據
《法鼓佛教學院》http://www.ddbc.edu.tw/zh/school_introduction/ddbc_introduction.html
《華岡校史》http://www.pccu.edu.tw/intro/base.htm
《智識學術網》http://www.zisi.net/htm/ztzl/zgsxs/2008-02-20-35665.htm
作者簡介:
釋常慧,法鼓山僧伽大學女衆學務處規劃組組長。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