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的發展

  內容摘要:愛因斯坦曾說:“智力上的成績,依賴于性格上的偉大。”這句話精辟地描述了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本文在分析這兩種教育特色的基礎上,主要闡述如下兩個問題:一方面,佛教教育側重于德、智、體、群、美、甚至知情意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和生長,以建立人的真理生命,爲高等教育提倡全人教育的理念儲備了有益資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從收生、學科、編製、師資的選用以及在平衡“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叁者之間的關系上擁有十分豐富的資源,爲推動佛教教育的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本文最後從五個方面探討如何才能使佛教教育超越曆史、面向未來、融入社會、走向世界。

  關鍵詞:高等教育 佛教教育 管理體製 教學體製 德智並重 

  生理學家以爲,教育能夠幫助個人適應其生活環境;心理學家認爲,教育是改變人類行爲的工具;社會學家說,教育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功能;哲學家則認爲,教育是發展人類潛能的過程;在政治家的心目中,教育是達到政治理想的手段;教育家堅信,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知識的灌輸、專才的培訓;而佛教教育側重于啓迪人生的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提升生命的質素。……由此觀之,古往今來,人們從不同的層面理解“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特色的基礎之上,探討兩者之間的互助發展,以期推動身、心全人教育的理念。

  一、高等教育的特色

  學校教育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而且是上卸下接的,與那些無意義、無目的,只賴在偶然機會中尋求知識的社會教育絕對不同。因爲學校教育,不止是可以提高知識水准,還可以培養個人意志與技能;因此一個國家是否進步與富強,要視乎其所實施的教育製度,是否進步與健全而定。

  目前高等教育定位,是以完成中學預科或是內地高考程度以上,必須繼續進修任何專上學院、或教育學院、或是任何一所大學,不論選讀任何專業課程或學位課程,都屬于高等教育之範疇。

  由于現代人類生活日趨繁瑣,社會益見複雜,而文化水准亦逐漸不斷提高。不能單純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必須的知識與技能,設立高等院校是專門從事教育的必要。教育是前人生活的經驗,加以選擇,取其精華,作爲教材。同時組織一個特殊環境──學院形式或大學形式,選擇受過專門訓練人員──老師、講師、教授;指導從事某種事物的活動,而成爲學校教育的開始。在特定的製度下,如高級佛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等教育架構組織,作爲培育弘法之專業人材。

  二、佛教教育的特色

  釋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即是其所證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所說之學說──佛學,就是一門很好之教育。

  佛教的教育思想,不單只是啓示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同時說明人類道德的現象,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德行關系,和確立人生所應有的社會責任觀念、道德行爲、以及道德理想。故佛教教育,是以智慧之開拓爲程式,以覺性之顯現爲目的。其道德觀念不僅是消極地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貪、不嗔、不癡,徹底消除人們心理與行爲上的不良習慣,還積極樹立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純正的思想與行爲。

  佛教之教育內容,不單只是宗教的信仰,同時極具邏輯性之科學、思想性之哲學、和宣導人類道德的教育學。這種以智慧爲體、以道德爲用的教育學,目的在使人類由道德教育的刺激,引發其內在的智慧,去覺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再從宇宙的原理,推求一連串形而上學的人生價值與道德本義;進而導人生于至真、至善、至美。既含有社會教育潛移默化之功,複具有道德倫理教育薰陶的作用。當然,也具備學校教育的計畫和組織、理想與抱負。不但適應于任何社會人生,而且適應于任何國家民族;若能實踐佛教教育,必有助于現代教育之推行,互助發展而相得益彰。

  叁、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之互動

  目前中國佛教教育體製,多方面都未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環境,以及社會發展的形勢。佛教融入社會之中,共同爲大衆的利益,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共同承擔社會進步的責任。所謂社區服務,或者說佛教應如何步入到社會之中,佛教慈悲喜舍之精神,不只是宗教弘法與福利救濟而已,還要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維持社會正義等等責任。不單只是停留于過去“傳戒、傳法、義務探訪病人、社會服務”等傳統作法,必須從福利性活動或公益性活動中超越出來,積極地投入社會事業之中,來挽救被迫害、饑餓、窮困的生命。這種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性的佛教實踐問題,牽涉到佛教本身宣教弘法、培育僧材等問題,因此僧伽教育質素之提升是多方面。

  雖然中國改革開放叁十年來,佛教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偏于保守,佛教教育未能在高等學府占一席位。因此與日本、韓國,東南亞佛教國家,仍存在相當差距,與臺灣的佛教僧伽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距離。即使中國近代有派遣部份年青學僧出外留學,如前往日本、斯裏蘭卡、英美等國大學深造,但比例實在太少,與漢語系佛教及中國的國際地位是不大相稱的,因此需從改變佛教教育之管理體製自身處著手。

  茲向下提出五點僅供參考:

  1、佛教教育訂立管理體製方式

  佛教教育製度,可參考高等院校之體製方式,高等教育從收生、學科、編製、師資上都有一定准則。現今中國各省各地所辦之佛學院,水准不一,基礎設施建設乃至等級考評認定等方面,能否與國際其他大學銜接?學生畢業後,是否能達致國際水准?是否能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這些都製約了佛教教育的發展。切實建立起初、中、高相互銜接的學術水准,是有其必要性。應當製定一套嚴格的評審標准,如國內高考製度、國際英文托福試。除佛學各科專修學科外,必須加強電腦、行政管理、及英文等學術水准,與高等教育之准則相輔。

  2、與高等教育學院合作

  如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開辦佛學學士、碩士、博士等課程,每年報讀之人數遠超過其他學系;澳門中西創新文化學院,亦邀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委派教授爲其開拓課程,在其院校亦增設佛教教育科目。在中國積極尋求各級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許可的範圍內,建立和運作佛教院校教學和管理體製。應積極推動,和鼓勵護法商人支持國內大學與各地佛學院,以聯合四衆的力量辦好佛教教育,委托有關大學的宗教系培養人才;開設佛學研究學科,創辦若幹綜合性的和專科類的佛教大學課程,聘請大學教授到佛學院授課,開設高等教育學院中之課程,如行政管理、英語應用等。這樣就可更多更快地爲佛教培養一批高水准的人才,增進中國佛教界與學術界和各國佛教的交流。

  3、修改教學體製

  在廿一世紀之今天,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爲使佛教更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利益更廣大的人群。尤其是佛學研究,應與學界和國際接軌。高等教育應體現大乘佛教入世而出世之精神。中國各地佛學院是否要重新編訂教學大網、體製等,作適當調整面向社會,面向大衆。爲了適應時代,將高等教育和佛教各種專門教育相結合,並在條件成熟時創辦佛教自己的綜合性大學,應與各國佛教界加強交流,多層次地互派留學生。

  4、提升廣學多聞

  任何事業有所成就,必基于豐富的知識與技能,何況佛教弘法事業,是那麼廣大無限,豈可缺乏學問的修養?很多人以爲知識學問與學佛無關,特別是出家衆,生死事大,用功修行才是本分,何必將寶貴時光,消耗于經書俗典?殊不知人不學,不知理;既然事理不分,真僞莫辨,將何以勝大任,辦大事?是以基于慈、悲、喜,舍而願意獻身于佛教事業的菩薩,不但要精通佛經,發掘內在的智慧,還要研究世間一般學問,充實多方面的知識。故“菩薩求法,當于五明處求。”五明是甚麼?五明是指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因明,與內明。

  聲明,指文字學,音韻學,音樂學等,包括世界各國語言與文字等學問。菩薩精通聲明學,除了懂得各國語言文字,作爲溝通思想,傳遞真理的橋梁外,還可以吸取他人的經驗,增加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學問,可以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也可以利用語言文字來傳播佛教真理的消息,使世界各國民族,都有機會接觸佛法,都獲得佛教真理的啓示。

  工巧明,指理論科學,實用科學,及一切藝術建設,和工業發明,一切寺院藝術設計方面。醫方明,是醫學,藥劑學,生理,衛生,解剖,和營養等學問,對發展福利事業,營辦護理安老院,佛教醫院等很有幫助,如臺灣佛教慈濟醫院。因明,是論理學(西洋邏輯、東洋因明)知識論,以及一切法律辯證法等。菩薩學習這些知識,使自己學識豐富,可以深入社會,接觸各行各業的人士,或展開各種不同行業的工作,以爭取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機會。

  至于內明,則包括宗教學,心理學,以及一切人生哲學。特別是在佛學來說:內明,該是指佛教內部的典籍,不止是專門研究衆生內在生命與心性的學問,亦是佛陀教化五乘衆生的教學原理與方法,也是菩薩們要精通、要弘傳、要實習的教、理、行、果。

  一個實踐大乘佛教,入世救世的菩薩,無論是在家或出家,能夠學習五明,以內明爲主課,亦以內明爲教學原理,以入世的基本功能;以聲明爲傳播佛教教育爲工具,以其他工巧明、醫方明、與因明爲爲輔助;令自己以豐富的學問,多方面的知識技能,作爲擴展佛教福利事業的基礎。否則,不學無術未有本事參與佛教入世的工作。

  5、佛教教育德智並重

  佛教作爲東方文化的主流之一,是道德教育的高層代表。佛教極力提倡道德觀念,嚴正因果法則,以及慈悲博愛之精神,舍己益群之悲願,足以起世道之衰微,促進人性的覺悟,挽救人心的墮落。佛教教育有機會傳播于高等教育體製當中,則有助佛教教育之推行。

  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宣導者,是導源于人性平等的真理,然人性平等的真理之發現,卻賴乎佛陀內在智慧的顯現。知識是外來的,智慧是內發的;外來的知識實不可靠,內在的智慧,才是人類的真實知能。

  佛教教育,旨在啓發人內在的智慧,使人藉此唯一的智慧活動,認識客觀的真理;循著真理所指示,向真善美之聖境進軍,期達到德、智、體、群、美、甚至知情意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和生長,以建立人的真理生命。

  佛教教育就是要傳授此最上的真理生命,使人認識和平共處的可貴,進而激發其無我大悲,自他共濟的精神;必要時可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佛教教育所訓練出來的人材,必然是和平正直、公爾忘私、不以一己之利爲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自己之害而使天下受其害,甚至可“殺己之生,爲天下以成仁,可舍己之生,爲天下以全其義。”所謂:“衆生有病,是故我病。”同時,本乎人性自由平等之要求,盡可能去建立共有、共治、共用、共存、共榮、共同進步的和平政策;去建立自由平等、和平共處的大同世界;使社會製度充份平等,使社會呈現充滿自由,人與人之間充滿慈悲與和諧。

  總結

  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的互助發展,基于上述五點,若能各展所長,各補所需。佛教教育必有助于現代教育之推行,兩者互助發展是相得益彰。目的有二:第一對外而言:社會人士,今後對佛教能夠有進一步的認識,一改以往對佛教的誤解,或對出家衆的歧視,進而研究佛學,以促進個人的自覺,淨化身心,利己利人。其次,四衆弟子,提高警覺,反省自己,認識現代的需要,認清自己所負的責任與使命;鼓起求學的勇氣,激發事業的雄心,以從事文化、教育、藝術、慈善等工作。身爲佛子,由慈悲心,責任感所驅使下,一個實踐佛陀教法的大乘菩薩,一定要把佛陀的悲和智,融化于自己的骨髓中,以佛心爲己心,以佛志爲己志。不但要以爲人群謀幸福爲職責(大慈);以替社會除災害爲己任(大悲);還要心胸豁達,涵容一切,不分種族,不分國界,平等愛護衆生,視他人之樂爲自己的快樂,視他人的成就爲自己的成就;對有益世道人心之善行美事,無不衷誠贊歎隨喜,竭力協助(大喜);同時更要當仁不讓,以天下爲己任,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或協助他人的成功,但不自誇,不居功,不記宿怨,不戀親屬,如是冤親平等,將小我溶入于大我中(大舍);能挑起弘法利生的擔子,向著遙遠而康莊的菩提覺道邁進,並達致和諧世界,衆緣和合之目標。

  

  

《高等教育與佛教教育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