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界唯心”與“霹雳說”

  “叁界唯心”與“霹雳說”

  “叁界唯心”[1]與“霹雳說”[2]分別是佛學與科學闡述宇宙生成的兩個假說。對于宇宙開端的探索,這兩個不同的系統竟得出類似的結果──宇宙是從“空無”[3]中生出來的,實在令人驚奇。然而,雙方所說的“空無”,仍有差別:科學所指的“空無”,與“心”無關;佛學所說的“空無”,與“心”是相關的。此外,這個結論,佛學可以透過修行而加以驗證;至于科學,則無法以實驗的方式來加以證明。

  佛學的“叁界唯心”

  “叁界”是指無色界、色界和欲界,意思就是“宇宙”。而“叁界唯心”,意思即是:“宇宙,是從心所生出來的”。然而,“心”是什麼呢? 

  佛學中的“心”指的就是“覺知能力”。對于“覺知能力”,佛學還有其他不同的名稱:覺性、心性、自性、本性、佛性……等等。每個人對于自己是否有覺知能力,都很清楚;有了覺知能力,就意味著我們都有心。“宇宙是從心所生出來的”,意思也是:“宇宙是從覺知能力所生出來的。”

  當有“覺知能力”的時候,必然會有“被覺知的物件”。爲了陳述上的方便,以下以“能覺”代表“覺知能力”,以“被覺”代表“被覺知的對象”。

  “能覺”和“被覺”二者之間,必然存在一種依存關系:“能覺”與“被覺”一定同時並存──當有“能覺”時,一定會有“被覺”;當有“被覺”時,也一定會有“能覺”。關于這點,佛學有一專有名詞:“能所”。“能”與“所”分別就是本文所指的“能覺”與“被覺”[4]。

  我們知道“心”即“能覺”;凡可以被覺察的物件,都是“被覺”。將所有一切被覺察的物件集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宇宙。宇宙,一定是“被覺”──被我們所覺察;而且,它一定不是“能覺”。

  “被覺”的性質是:它一定是被“能覺”所覺知的對象。而“能覺”最重要的性質是:能覺知,但他不可被覺知。如果一個“能覺”被覺知時,必然有另一個更高的“能覺”來覺知他;此時,原來的“能覺”已經變成了“被覺”,而不是真正的“能覺”了。

  既然,“能覺”是不可被覺知的,那麼,這個“能覺”就必然是“空無”。至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佛學中的“心”即“能覺”,也是“空無”。如此一來,“叁界唯心”──“宇宙是從心所生出來的”,也可以闡述爲:“宇宙是從空無中所生出來的。”

  科學的“霹雳說”

  人類對于宇宙的探索有一段很長的曆史,對宇宙的認識也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

  隨著天文觀察資料的累積,二十世紀初人們已不再被“地球不動說”所困惑,但仍然被“宇宙靜止”的觀念所拘束,大家相信宇宙是穩定的。盡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宇宙可能膨脹或縮收,他卻引進一個所謂“宇宙常數”來阻止宇宙的變化。其後經由許多科學家的努力發展出“Friedmann -Lemaitre -Robertson- Walker”宇宙膨脹模型[5]。其中比利時天主教神父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更提出宇宙是從一個“初級原子(primeval atom)”爆炸而來的——這就是後來所謂的“霹雳說(Big Bang)”。[6]一般認爲,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理論。[7]

  實驗證據方面,一開始是哈伯(Edwin Hubble 1889-1953)經由紅位移現象,推測“離我們越遠的星系,正以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再來就是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使人們接受“霹雳說”爲宇宙起源和演變的主流論述。

  1980以後,霍金(Stephen W。 Hawking,1942-)把量子力學應用于大霹雳和宇宙的起源。他與哈特首先提出了一種宇宙初始量子態──“無邊界的邊界條件”(no-boundary condition)。其特點是不存在奇異點,不必對應任何更早的量子態,能使我們的宇宙從“空無”中誕生。[8]

  科學所研究的對像是物質與能量;可是,由物質與能量所組成的宇宙,竟是從“空無”中所生出來的,這真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論。換句話說:宇宙的誕生,是一個“無中生有”的事件。

  宇宙生成說──佛學與科學的相同點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佛學的“叁界唯心”,意思是:“宇宙,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而這竟然也是科學的“霹雳說”所做的主張。

  “宇宙,是從空無中生出來的”,更簡單地講,就是“無中生有”;而佛學中有另一個說法,更微妙細膩地形容了這個現象,那就是“真空妙有”[9]。佛學一直在闡述虛空、空性、真空,指的其實就是心的性質。

  佛學與科學這兩套不同的系統,對于宇宙生成的認識,會有這麼驚人的相似,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宇宙生成說──佛學與科學的差異點

  關于“宇宙生成”這個主題,佛學與科學相同的部份,僅是宇宙生成的“源頭”;至于生成的“過程”,他們便迥然不同了。

  佛學是怎麼闡述“宇宙生成的過程”呢?佛學有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論述,整套系統十分地綿密而複雜。“十二因緣”[10]指的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十二因緣的概意即是:“覺性”生出“無明”,“無明”生出“行”,此後一環生出下一環,一直到生出“老死”爲止。

  “十二因緣”,是宇宙生成過程比較詳細一點的劃分;若再簡化一點,則可分爲四個層次:“覺性”生“識心”;“識心”生“身體”;“身體”生“世界”。

  科學對于宇宙生成的過程,也有其推演,但不在本文的介紹範圍之內。

  雖然,佛學與科學都發現,宇宙是生于“空無”,然而,二者所說的“空無”,卻有著很重要的差別:“霹雳說”所稱的“空無”,與“心”是沒有關聯的;但佛學所說的“空無”與“心”,則是同一個東西。

  關于宇宙生成說,佛學與科學的差異還有一點。“霹雳說”,是一種推論,無法經由科學實驗證實,因爲我們不可能去製造一個宇宙。科學的假說若用實驗證明爲真,則由假說升格爲理論;而“霹雳說”是無法用實驗證明的,故它仍爲一種“假說”。

  而佛學的宇宙生成說,人們是可以體驗的。怎麼做?人們可以透過修行,層層地深入探索自身的心靈;當回到最高的覺性後,便可以從自己的“覺性”開始,觀察自己怎麼沿著十二因緣一環一環地生出“無明”、“行”…,一直到“老死”。這個過程,就可以印證世界是怎麼生出來的。佛學的修行者可以做這樣的實踐,然而,他們不稱這是實驗,而是修行。所以,我們也不擬將“叁界唯心”升格爲“理論”。因爲,從佛學的觀點而言,“假說”與“理論”並無差別。

  結論

  關于宇宙生成的“源頭”,佛學與科學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卻有著相同的主張:宇宙是由“空無”中生出來的。從這點來看,我們可以說佛學與科學,是沒有沖突的。

  關于宇宙生成的“過程”,佛學與科學則有著不同的認識。科學對于宇宙發展的演變雖有許多的觀察與立論,卻無法以實驗方式來加以證實;而佛學對宇宙生滅的探索,則是可以透過個人的修行來加以證實。也可以做驗證這一點而論,佛學略勝科學一籌。

  佛學是以探討“心性”爲主、“物性”爲輔的學門;科學則是探討“物性”爲主的學門,甚少涉及“心性”。因此,“霹雳說”未將“空無”與“心”關聯起來,應是必然的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2] 大霹雳,譯者葉李華,天下文化,1996 年。

  [3] 科學的“空無”是被測知的對象;佛學的“空無”則不是。因“能覺”不可被覺知,所以“能覺”是被推斷,而非被測知爲“空無”。

  [4] 探究真心,著者梁乃崇,圓覺文教基金會,2005年。

  [5] 預知宇宙紀事,譯者林淑貞、林宏濤,商業周刊,1998年。

  [6] 維琪百科:大爆炸理論。

  [7] 時間簡史。

  [8] 同注2。

  [9] 楞嚴經寶鏡疏。

  [10] 同注4。

  作者簡介:

  梁乃崇 臺灣圓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