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科學的交會
日愈昌明的科學,使我們更了解宇宙的興起,演化的法則,物理的定律,意識的流轉以及生命的奧義。而更令人驚歎的是證實了佛法所闡明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生命觀,就是真實不虛的宇宙實相與生命狀態。在當時看來,可能是匪夷所思,荒誕不經的記載,經過長期的時空演化,己證實非常契合現代的天文學、宇宙學、物理學、生物學、量子論、演化論、醫學與化學。而佛陀所指導的修行方向也是正確的解脫之道。超然的科學是智慧的形式,超然的智慧也是科學的形式。“我信故我見”的宗教與“我見故我信”的科學,有不同的邏輯思維和理論架構,看似背離,而深究之後,實爲合和。也許兩者兼容並蓄,並行不悖才能建立更圓熟的價值觀與更正確的人生觀。
1.宇宙無涯 真空非空
由現代宇宙學與物理學,我們了解宇宙是約在150億年前的零時間,零空間爲原點,隨著創造的時間與空間同時開展,形成了各種物質,也進化了生命,並不斷的擴張爲無垠的宇宙。佛經通稱宇宙爲“叁千大世界”。《楞嚴經》對世界的定義:“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涵融了時間與空間的二元概念。科學己經證明真空也有産生物質的能力,真空是物質不存在的虛無狀態,但一旦獲得能量,就可以轉變爲物質。霍金(hoding)認爲宇宙是從變動的“無”,穿透能量的障蔽而形成。《楞嚴經》:“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以及“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都闡明佛學的“性空”與科學的“真空”異曲同工,並非斷空,而是代表無限的可能,無限的變動,有限的包容與無限的因緣流轉。
2.萬象森羅 實相非相
《金剛經》說:“叁千大世界,碎爲微塵”,認爲宇宙是“微塵”的集合離散。《楞嚴經》更進一步闡明:“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更析鄰虛、即實空性、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佛學從虛空至鄰虛塵,再至微塵,乃至叁千大千世界,與現代科學由真空生出基本粒子,再合成原子,最後形成宇宙森羅萬象的物質與生命之邏輯不謀而合。實相非相,但實相無相亦無不相,是宇宙萬有之本體,代表著變動不居的狀態。《金剛經》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但是佛學,也是科學可檢驗之真理。
3.逝者如斯 恒持刹那
牛頓認爲時間是“絕對”的,就像空間的直線一樣,是朝向無限的未來伸展的方向性直線,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改變時間的節奏行進。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認爲時間的流動取決于其中之質量與能量,也與意識狀態有關,非常符合《華嚴經》“念劫融通,十劫不過一念”的佛法時空相對觀。雖然宇宙間的事物只能依著時間進行的方向生住異滅,生老病死。但吊詭的是,生命的現象皆由于原子和分子運作。然而在原子的世界裏卻似乎沒有方向和時間,也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別。太虛大師的偈語:“諸法刹那生,諸法刹那滅,刹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用來說明時間和物質變化的關系,實在是非常貼切。
4.大小互融 交攝無盡
傳統上,我們總認爲意識是以主觀的存在,獨立于宇宙之外的,現代科學家則發現意識進入物質世界,在觀測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時,會對電子的運動産生“幹擾”,而出現“測不准”的難題。英國物理學家博姆認爲觀測者與被觀測者之間是一體的,雙方所産生的效應會“成對”的進入真實世界。這種“境”與“識”是一體的,是相成的理論,契合了佛學“唯識”思想。我們的“識”與外在的“境”都是屬于或源于物質的層次。物質構成了有機生命,演化到極致形成了“意識”。既然一切的存在,包括“境”與“識”皆是因緣生,因緣滅,都處在一種變動的狀態;虛妄的宇宙必須透過虛妄的意識而顯現當下主觀的真實,所以我們意識能感知之宇宙只是“人類的宇宙”。甚至小至基本粒子的一切物質結構以及在生命體及其所延伸的功能如意識,各層次皆是能動之主體,運作無礙,融會貫通而建構起“整體秩序”。相應了《華嚴經》的宇宙觀:“于此蓮華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以及“大小互融,交攝無盡”。
5.生命史詩 新新生滅
19世紀初,達爾文提出了“演化論”,強調“物競天擇”與“自然淘汰”的法則,決定物種族群的演化過程。“演化論”的軸心論點是一切生物皆由無機物逐漸演變爲有機物,再演變爲單細胞動物,並逐漸組合成多細胞生物。在演化的長河中,由于環境,天候及細胞本身之因素,使細胞在“用進廢退”之情況下,造就了地球多樣性的生物環境與品類。宇宙的實相是“性空緣起”,經由時間和空間的開展,推演了生命的多彩演化,也建構了生滅無常的生命舞臺。物種的榮枯存滅取決于本身是否能“自我適應”,“自我提升”及“自我創造”來相應時空環境的激烈變化與挑戰。如同地球現有及曾經有過的生物品類,以同樣的生命物質基礎,包括蛋白質與核酸來建構生命現象各種活動的人類,亦不能自外于“演化”的自然法則。《大乘起信論》說:“從本以來,離諸名相,究竟平等,不可破壞”,其實是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6.法性無差 衆生四相
今日,我們從遺存于各種生物內DNA中之演化痕迹發現,不只是同一“界”的生物,甚至所有生物皆是同源同種,都來自同一祖先。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基因是存在于細胞核中,有固定數量的遺傳物質DNA。人類與老鼠基因序列的平均吻合度是75%,與牛是90%,而與黑猩猩的差異竟只有1.23%的不同。而這1.23%的差異,很神奇的使人類能直立行走,勇敢走出非洲。而腦容量爲黑猩猩的4倍,使人類擁有高級意識與認知功能,並發展出高度的文明與科技。所有的生物都使用相同的基因密碼,包括腺嘌呤,胸腺嘧啶,鳥糞嘌呤及胞嘧啶四種堿基是相同的,但排列的差異,造就了地球豐富多樣性的生物品類,很湊巧也很精妙的诠釋了《無量義經》所雲:“法性無差,衆生四相”。
7.唯心所造 唯識所現
《入楞枷經》說:“藏識所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爲識”。對外塵外境之相起了別作用的是前六識。而前五識對應于色、聲、香、味、觸五境,經由眼、耳、鼻、舌、身五根至大腦之相應皮質成爲感覺的“識“。而第六識是由大腦的聯合皮質綜合各種輸入訊息形成認知功能。第七識的末那識相近虛妄我執,天人交戰的潛意識,現代的科學認爲潛意識以及情緒反應皆與大腦深層的邊緣系統有重大的關系。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又稱爲“本識”,“本心”,“宅識”,“藏識”,謂是一切法的根本故,它儲藏所有雜染與清淨的諸法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種子”很符合現代科學“基因”的功能。
8.頭目髓腦 悉施于人
《無量義經》雲:“于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由于現代器官移植及骨髓移植醫學的發達而得以成真。醫學科技是一刀兩刃,容易衍生倫理爭議;宗教教義是一體兩面,也易造成人神沖突。宗教在追求生命無限的可能,必須順應時代而轉變,以實踐宗教的基本精神,而非拘泥于傳統的教條。而科學的快速發展,也頻頻挑戰倫理與道德防線,必須具有“人文”與“反省”的創造。現代的人間佛教可以以佛陀“頭目髓腦,悉施于人”爲本,肯定器官捐贈是助人延長生命並使自己部份生命得以延伸之自利利他的慈悲表現。而“髓緣布施”的理念,可以讓稱爲“細胞種子”的血液幹細胞,穿梭時空,因緣和合的在一個即將殒滅的身體中,重新點燃生命的火花。“衆裏尋他千百度,那人正在骨髓數據庫”,這是何等莊嚴曼妙的功德。
9.觀空破相 妙演因緣
慈濟大學登記遺體志願捐贈者己超過23,000名,使慈濟大學不但有最好的“大體解剖”,更能發展出世界首創之“模擬手術教學”課程,以訓練學生與醫師臨床急救與手術之技能,間接嘉惠病患。而打破華人“入土爲安”迷思,鼓勵“遺體捐贈”之風的,正是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上人秉持“不厭生死,不著涅槃,不見一切相,性相不相離”的大乘佛教精神,號召大學老師們,以悲心爲舟楫,用身體作教材,貢獻醫學教育。而解剖教室與大舍堂的莊嚴設計,遺體處理與解剖過程的感恩尊重,儀式的人文宗教情懷皆能使生死兩安。上人將死亡的印記從傳統的陰森、腐朽之感受,轉化爲在“空間”上是晶瑩剔透的潔淨莊嚴,在“價值”上是超越凡我的利他精神,在“時間”上是由教化助人中,延長自我生命的價值。
10.緣生緣滅 不生不滅
“緣起”之于“性空”,就如波浪之于深寂的大海,大氣之于無垠的長空,生滅之間,並無生滅。我們每一個細胞的DNA都潛藏了36億年地球生物演化中的一切細節和記憶,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原子,元素都是宇宙創生後不久的産物。所以我們的生命根源于宇宙的曆史,地球的曆史,以各種“無生”的材料,因緣具足于一個受精卵細胞,再增殖、分化爲60兆個細胞,並形成“意識”所重疊而成的。“緣生”後在有生之年又會發展出各種面相的因緣,而“緣滅”後,身體的結構會解構回到“無生”的物質,不生不滅,無來無去。《圓覺經》說:“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就名輪轉生死”。一花一葉一菩提,一期一會一因緣,我們能幸福快樂成長,要感恩宇宙的智慧,天地的造化,父母的生養以及衆生的護持。人生的命題包括生命的緣起與意義,個人的價值與責任,群體的相依與互動,善惡的判斷與抉擇,人類的傳承與發展,地球的保護與經營,只有開啓每一個人的智慧與慈悲,開展每一個人的毅力與勇氣,才能開創人類永續發展的生機。
作者簡介:
王本榮,慈濟大學校長。
《佛學與科學的交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