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世界 從口開始
內容摘要:建立和諧世界,必須付諸于切實的實踐,從修身養性開始。修身之要,莫過于修口。修口之法,一則減少殺生,避免破壞生態,增強自身健康;二則避免濫情,增進慈悲道德;叁則實現正語,盡善盡美,和諧無诤。以此叁法,可以去除叁毒,出離叁界,和合衆緣,皆大歡喜。
關鍵詞:和諧 口 飲食 言語
建設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早已成爲當代人類的共識,但如何完成這一目標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千裏之行始于足下,必須腳踏實地,從具體措施做起,在細節上做文章。要想實現人類內部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必須從約束自身開始,而要實現自我約束,就必須首先管好自己的嘴巴,和諧世界,從口開始。
人的嘴巴有多種功能,其最重要、最原始的功能當然是飲食,首先它是用于吃飯的。人的生命要想延續,就必須從外部攝入營養,必須吃飯,選擇什麼樣的食物,以什麼樣的方式飲食,就成了判斷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也曾經和其他凶猛的動物一樣,用牙齒嘶咬弱小的生物,以其他生命殘酷的死亡爲代價來維護自己的生存。然而,這個時候的人類還處在野蠻的時代,甚至還不能算作人類,因爲基本上沒有從動物世界裏走出來。只有人類學會使用火,有了熟食,並且開始了農業,選擇了以素食爲主,人類的文明程度才大大提高,人類才完成了自身的蛻變,成長爲真正的有禮儀、有文明的人。
在食物選擇方面,絕大多數動物只能屈從于本能,只有人類才有主動選擇的能力,這既體現了人的自由程度,也體現了人的道德水准。人類是生命世界中唯一的超級物種,許多物種的生存權都掌握在人的手中,人類對自身生活水准的過度追求,特別是對口味的噬好,已經使不少的物種永遠消失了,而這種追求始終在加劇,至今沒有消減的迹象,這是生命的悲劇,不僅是對其他物種,對人類自身也是如此。
人類的飲食文化在不斷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似乎是不斷追求美味。爲了這一追求,人類發明了許多爲了保證食物的鮮味而讓動物極其受罪的烹調技巧。人吃一口鮮,動物受熬煎,爲了人類極其短暫的一種口感,動物要付出長時間飽受痛苦煎熬的極大代價,還要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是完全不平衡、不對等的交換。
人類如今正熱衷于討論什麼“金規則”,還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爲最基本的普世倫理,既然是普世規則,爲什麼就不能普及到其他動物身上?試問誰願意成爲別人的盤中餐,既然大家都不願意成爲其他動物的食物,爲什麼非要讓其他動物成爲自己的食物呢?
當生命相互殘殺的時候,再談什麼建設和諧社會,就只能是自欺欺人。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相互之間只能是仇恨和報複,不可能有愛與和諧。更有甚者,有的人還專門愛吃一些奇怪的動物,追求特殊的口味,使得很多珍稀動物爲此滅絕。中國古人崇尚“興滅國,繼絕世”,以讓人亡國滅種爲最大的罪惡,強調“不孝有叁,無後爲大”,以維護生命的綿延爲最大的道德,而這種道德爲何就不能稍微擴大一下,讓其他動物也跟著受惠呢?物種是絕對不可能再生的生命資源,滅掉一個物種,其損失不知道有多大,而這樣做的理由只是要滿足個別人一時的口感,其間輕重,可想而知。
爲了人類自身身體的健康,爲了自己身心的和諧,除了盡可能不殺生、以素食爲主之外,還要避免過多地攝取營養、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在經濟短缺時期,營養不足是最嚴重的問題,而現代大多數人面臨的問題不是不足,而是營養過剩。人的饑餓感與身體真正的需求往往是不相應的,由于與生俱來的貪欲作怪,人總是想多吃一口,因此當我們覺得吃飽之時,事實上已經過剩了,吃七分飽就已經足夠了。肥胖是現代人的一項常見病,相當多的人體重超標,其中不少屬于青少年。適當控製食欲,保持合理體重,無論是對人自身還是環境,都是一件好事,都會更加輕松。
飲食的根本目的是營養和健康,是填飽肚子、療治饑瘡,有些人則打著所謂文化的名義對之附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美其名曰品味。有的人一飯千金,搞什麼黃金宴、美女宴,以爲這樣才夠體面,才算有品味,有情調。其實簡單健康的飲食生活才是最有品味、最高雅的,浪費與奢侈是最可恥、最沒面子的。
除了不合理飲食對自身和環境帶來的危害,抽煙與飲酒同樣會帶來致命的傷害。適量飲酒可能會對人有好處,但問題是一到酒桌上,往往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相互勸酒,甚至是相互強迫,最後的結果肯定是全部過量。雖然不少酒商強調自己的酒是健康的酒,但靠喝酒喝出健康來的實在少見。過量飲酒導致的惡果人人皆知,不僅直接損害人的健康,還會導致兄弟反目,朋友結仇。過量飲酒還可能降低人的自製能力,引發其他不愉快的事件甚至犯罪。酒後開車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爲此帶來的災難性的後果實在太多。飲酒,尤其是過量飲酒引發的沖突是對社會和諧的經常性的挑戰。增強自我克製,避免飲酒,無論是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還是社會安定都會有極大的好處。
如果說適量飲酒還會有一些好處,抽煙則基本上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盡管煙草公司和部分煙民拿出許許多多的證據來證明抽煙的種種好處,千方百計爲抽煙辯護,但這種辯解都是蒼白無力的,而抽煙所帶來的種種危害則是有目共睹的。更爲可怕的是,飲酒直接受害者是飲酒者本人,屬于自殺性行爲,而抽煙則會對周圍的人帶來直接的損害,被動抽煙所受的危害更大,因此抽煙是自害害人,等于是變相殺人。中國的煙民數量極其龐大,其中不少爲青少年和女性,據說最近被某國際組織授予煙灰缸獎,這難道不需要引起我們的反省嗎!
病從口入,由于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們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傷害了其他生命。只要多一點節製,少一點放縱,口下留情,心中無貪,我們就能挽救自己和其他生命,保證生命世界的和諧和生態環境的穩定。
人的嘴巴不僅是飲食器官,還有表達感情的功能。傳統的中國人比較內斂,只有和至親的人在私密場合才會有這種親密關系。西方人則相對開放,敢于在大庭廣衆之下接吻傳情。如今西風壓倒東風,西方流行的就是最時髦的,年輕人缺少辨別能力,往往會跟著潮流走,接吻大賽在中國也不算新鮮事了。其實中國人也不是不懂感情,古代也有舉案齊眉的佳話,只是覺得要講場合和環境,不能只顧自己,不考慮周圍的感受。接吻有好處,也有壞處。接吻大賽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爲傳遞的不再是感情,而只成了交流細菌的過程和對名利的追逐,對身心健康反而有害。佛教強調中道,適度運用來表達感情,增強親人的相愛並不是壞事,但要注意應著眼于情而不是欲,絕對不能濫用。更爲重要的是,只有關系很近的人才可以用這種方式表達感情,必須顧及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絕對不能勉強對方接受,否則就成了嚴重的失禮,甚至是侵犯和犯罪。
人的嘴巴還要用于說話,用于表達思想,這是除了吃飯之外最根本的功能。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語不慎,實非小事。佛教強調正語,將之列入八正道,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正語包括很多方面,如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等。不妄語爲五戒之一,是作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言爲心聲,語言是思想表達的主要手段,也是人們相互交流的根本途徑。說假話,相互欺騙,就沒有辦法交流,也會使交易的成本大大增加。因此誠信,說實話,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個人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然而可悲的是,在中國傳統特別是儒家思想中,有太多的爲妄語、不守信用辯護的依據。中國特別強調禮儀,強調文明,強調對自然本性的克製和雕飾,道德文明本身就包含著虛僞和虛飾的一面。而作爲一個有著五千年連續文明的大國,在我們的傳統中自然就有很多脫離本真的內容和技巧。另外,中華民族又是一個特別強調變通和靈活性的民族,孔子就惟恐有人過于執著,對“言必信,行必果”不甚肯定,以爲這是“硁硁然”而不知變通的小人之行,孟子也主張“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孔孟的言論其實並沒有錯誤,是反對執著的,但後人卻偏偏對這種主張不執著的說法執著起來,變得過于油滑,甚至是毫無原則。因此說謊就不再是一種錯誤,而成了一種習慣性的禮貌,無原則、不講規則也不是問題,而是有智慧和善于變通的體現。
中國傳統既強調“誠意正心”,以誠爲天道,又講“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如果能夠正確領會,把握中道,在誠的原則上適度變通,則是最爲合理的選擇。現代社會是一個重合同、守信用的社會,一方面應當慎重,不輕諾,而一旦有了承諾,就必須信守,即使如此受到損失也要咬牙接受,要做到言不輕出,出必有信,因爲失去了信譽是最大的損失。
不兩舌也是非常重要的,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就是製造矛盾、破壞和諧。有些人控製不住自己的嘴巴,總喜歡來回傳話,甚至添油加醋,無中生有,通過破壞別人的關系來給自己找樂甚至謀取個人不正當的利益。這種人表面上也不一定有多大問題,其內心也未必全是惡意,但所造成的危害則特別大。
不惡口也是正語的重要內容。有些人內心裏可能是好意,但說話不講方式,出口必然傷人,得罪了人自己還覺得委屈,以爲是好心當成驢肝肺。當然還有一部分是故意惡語傷人,對他人進行誹謗打擊,以言語殺人。俗話說人言可畏,很多人受不住流言蜚語,爲此精神崩潰甚至自殺。用語言來攻擊、刺激傷害他人,同樣是一種大錯甚至犯罪,其危害十分深重。
不绮語也是一項重要的道德要求,它包括不講沒有意義的話,也包括不傳播黃色段子等。很多人熱衷于講一些低級趣味、毫無意義的話,以此來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心力,這也等于是謀財害命。還有的人喜歡製造和傳播一些黃段子,覺得這樣很有趣。這麼做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極不尊重的一種行爲,降低了自己的品味,毫無必要。現代是資訊社會,好資訊壞資訊傳得都快,往往是壞的傳得更快,網上到處都是垃圾資訊,對人特別是青少年危害極大,這種現象值得好好反思。
總之,正語要求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應當純正適當,做到語言美,盡可能說大衆喜聞樂見的語言,說軟善語,即使是批評別人,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罵人,更不能惡意毀謗他人。要經常自我反省,不要輕易說人是非。
對于口舌這一最重要、功能最多的身體器官,必須合理使用。五味令人口爽,口嗜于味必然受傷,故能食不足道,少食不食才最可貴。即使獲得世界接吻大賽冠軍也算不上多大的榮譽,能夠潔身自好,富有愛心,才是真正的光榮。萬語不如一默,百動不如一靜,大音稀聲,天何言哉,以言傳意,不如以心傳心,能言,還要學會不言。
口不嗜于味,則不貪;舌不迷于情,則不嗔;言不墮于辯,則不癡。不貪,則不爲物役,不落欲界;不嗔,則不受情惑,不落色界;不癡,則不隨意轉,不落無色界。如此只要咬緊牙關,不失口風,就能去除叁毒,出離叁界,和諧世界的建設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和諧世界 從口開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