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判教觀

  我的判教觀

  內容摘要:本文以皈依、發心、業果、戒律爲各宗共同的修學基礎,以解脫爲叁乘佛法的核心目標,以菩提心爲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淨土法門爲方便之道,爲學佛修行的後保險。這一定位,主要是基于對佛教健康發展的思考。從教界現狀來看,普遍存在基礎薄弱、修學無序的現象。有鑒于此,我覺得佛教的未來發展應重視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著重共同的基礎建設;其次,強調解脫的核心地位;第叁,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第四,規範淨宗的方便之道。倘大衆于此達成共識,勵力而爲,必能扭轉當前教界的諸多問題,令正法久住于世。 

  前言

  我所談的,並不是傳統的判教問題,而是對佛法修學所做的整體思考。事實上,這一想法已醞釀多年,雖未成文,但對我近年弘法重點的調整有極大影響。

  在今天這個時代,商品空前繁榮。這種繁榮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普遍的盲目消費。同樣的盲從,還出現在佛教這個業已國際化的“信仰市場”上。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尤其是網路世界的普及,一時間,我們有了過去難以想像的學佛便利。足不出戶,即可聆聽海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點擊滑鼠,即可遍覽各宗各派乃至叁大語系的典籍。于是乎,許多學人都有條件涉獵種種教法,接觸各個法門。

  在如此衆多的聲音中,我們該何去何從?又以什麼作爲抉擇標准?沒有相應的信仰素質,根本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其結果自然是跟著感覺走,或來者不拒、或偏執一端、或上下求索、或固步自封。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最終仍是和凡夫心而非正法相應,這就導致信仰的盲目和混亂。

  更何況各宗在傳播過程中,爲了弘揚的方便,都會立足自宗並強調其殊勝性。當這種方便被無限的擴展後,便會導致自宗的優越感,偏激者還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比如部分南傳學者以解脫爲唯一目標,不承認大乘是佛說;不少漢傳行人則輕視聲聞教法,以此爲不究竟,不屑修學;至于藏傳信徒,多奉金剛乘爲至尊,並發展爲無限的優越感。這就使得不同語系的佛教各自爲政,甚至出現形同水火的極端局面。尤其在這樣一個資訊化的時代,當我們有機會迅速接觸叁大語系的佛教時,這種沖突顯得尤爲突出。

  即使選擇一個宗派後,也難以短時間內把握其要領、次第和操作方法。我們面對的傳統宗派,或有龐大的理論體系,如天臺、華嚴、唯識等。不少人窮畢生精力苦讀參研,仍感學海無涯,不著邊際。另一方面,有些宗派在傳承過程中簡之又簡,如淨宗幾乎只提倡一句佛號,禅宗幾乎僅強調一句話頭。簡單固然不是問題,但這種簡單若無相應理論認知爲背景,便易流于膚淺和庸俗。對學人來說,入門似乎不難,可最初的新鮮過去之後,修行仍是難有著落。就像目標太小的靶心,沒有相當功力,是難以准確擊中的。

  我覺得以上問題的共同點都在于,從某個局部而非佛法修學的整體來認識。只見局部,故不知之前缺失了什麼,之後又走向哪裏。這就有必要探討佛法共同的建立基礎,抉擇普遍的深淺次第,及一代教法的權實成分。在此基礎上,才能對各個宗派及法門給予准確定位,使學人能依此對照,明白自己是在修學過程的哪個環節。

  佛教雖宗派衆多,但都是建立于解脫道或菩薩道的基礎上。換言之,一切法門都是導向解脫或成就菩提的修行。回歸到這個原點來看,我覺得,整個佛法修學大體可歸爲四個層次:一是各宗共同的修學基礎,爲基礎之道;二是叁乘教法的核心目標,爲核心之道;叁是圓滿生命品質的不共教法,爲圓滿之道;四是在個人努力的前提下積極參保,爲方便之道。

  一、佛法的基礎之道

  所謂基礎之道,在傳統佛法的結構中,大致屬于人天乘的範疇,主要修學內容爲皈依叁寶、正確發心、深信業果和嚴持律儀。

  首先是皈依叁寶。皈依,是選擇佛、法、僧叁寶爲究竟依怙。這是人生最爲重大的選擇,比起我們對家庭、事業的選擇,這種選擇的影響更爲深遠,意義更爲重大,因爲這是關系到未來生命的走向和歸屬。皈依時的宣誓,象征學佛的開始,更象征我們對這種選擇所作的確認。這是一條以佛陀爲榜樣,以佛法爲依歸,以僧寶爲導師的人生道路。也是一條以皈依叁寶爲起點,以自身成就叁寶品質爲終點的修行道路。

  皈依是信仰的基礎。因爲皈依,我們才能遵循佛陀指引的解脫和菩提之道修行,才能從以自我爲中心的生命狀態中脫離,開展以叁寶爲中心的人生。所以藏傳佛教在修任何一個法門之前,首先要修習皈依。缺失這一基礎,所有修學都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短期見效,也注定不會長久。

  其次是正確發心。發心,是皈依後對學佛目標的確立。我們必須清楚,學佛究竟是爲了什麼?是爲現世福報,還是解脫輪回,或是成就菩提?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所作努力才能行之有效,才能與目標直接挂鈎。

  發心也包含修行過程中的用心問題。凡夫有種種心念,不同心念將發展出不同的人生結果。當我們確定人生目標後,頭等大事,就是發展與之相應的心行。如果選擇貪嗔癡的相續,結果必然是發展輪回、成就輪回。如果我們希望超越輪回,就應選擇與解脫或無上菩提相應的心理,那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也是一切修行的必備前提。沒有出離心,解脫只是自欺欺人;沒有菩提心,成佛只是一句空話。

  第叁是深信業果。緣起因果的理論,代表佛法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學佛是要解決人生存在的問題,這就必須了解有情生命的發展規律。佛教所講的六道輪回,正是代表生命開展的六種形態。這些生命形態的建立,根源其實都在于心念。由不同心念的發展,形成不同的心態、性格、人格,乃至不同的生命形態。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往往有著與職業相關的氣質和習慣,並體現在日常言行中,所謂“叁句不離本行”。之所以這樣,正是他們長期經營某個職業的結果。在經營過程中,不僅成就了外在事業,同時也由心念串習造就了相應的人格特征。

  所以說,心念的形成和發展,直接決定了未來的生命形態。我們時時都在起心動念,念起念落間,就在建立不同的生命程式,建立不同的輪回因果。了解緣起因果的原理,就能幫助我們抉擇生命方向。我們選擇解脫,就要從解脫之因努力,這是邁向解脫必不可少的重要認知。

   深信業果,也是止惡行善的前提。因爲相信有善有惡,相信善有樂報,惡有苦報,我們自然會因趨樂避苦而作出正確選擇,這是解脫的基礎和保障。之所以是基礎,因爲所有修行皆從止惡行善開始。之所以是保障,因爲止惡行善方能感得人身,而人身才是堪爲修行的法器,是出離六道的唯一機會。

  第四是嚴持律儀。戒律,主要作用是防非止惡。對于那些身陷不良串習的凡夫來說,即使有心對治,也會異常辛苦,這就必須防患于未然,在內心建立一套防範機製,以止息不良因果的延續。這種防範機製,需要通過受持戒律來完成。經由受戒儀式中的宣誓,在內心形成戒體。具備這種力量,就能有效製止不善心念的生起。

  戒律,也是走向解脫的心路規則。就像保障安全的交通規則那樣,只要我們依戒行事,就能安全行進在人天道上,行進在解脫路上,而不至因操作失當發生意外,墮落惡道。故佛經雲:“戒是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

  以上,是基礎之道的四項主要內容。不論修學什麼法門,皆應以此爲本,倘若缺失這些基礎,任何法門的修學都會成爲空中樓閣。

  二、佛法的核心之道

  佛法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解脫。所謂解脫,就是解脫惑業,解脫痛苦,解脫生死,解脫輪回。由此,而能了無挂礙,得大自在。

  關于解脫的修行,首先,應認清解脫的意義。在盛行大乘佛教的中國,多數人對解脫的認識不足,只是簡單將之歸于聲聞行果,爲不究竟。似乎大可跳開這一步驟,直接上求佛道。事實上,解脫才是叁乘佛法的核心所在。聲聞行者固然是以解脫爲目標,菩薩行者同樣離不開解脫。兩者不同之處只是在于,後者是以慈悲和智慧的圓滿爲終極目標。慧的修行,正是爲了成就解脫。否則,自顧尚且不暇,何以覺他?!何以利他?!

  其次,應了知解脫的內涵。我們所要解脫的是什麼?從現象來說,是輪回;從心行來說,是惑業,此爲輪回之本。那麼,能解脫的又是什麼?就是空性慧。由證得空性,而能鏟除執著,斷惑證真,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空性慧的生起,須以出離心爲前提,以持戒、修定爲助緣,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戒定慧叁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第叁,應選擇相關的法門。各宗派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解脫的知見,如阿含的無常見、無我見,唯識的諸法唯識見,中觀的緣起性空見等。此外,還有依此正見建立的禅修方法。對修學而言,知見是代表對人生及世界真相的認識,而禅修是代表方法和實踐手段。各宗在知見和止觀修行上雖有不同,但所要獲得的解脫能力是相同的,所謂“叁乘同坐解脫船”。

  第四,應明確解脫的手段,其中包括基礎和核心兩部分。基礎部分是各宗所共的,如皈依、發心、戒律,是修學一切法門的共同基礎。皈依,是將生命中心從自我轉向叁寶。發心,爲出離心和菩提心,即我要出離輪回和我要利益衆生的願望。戒律,亦名別解脫,即能持一戒,便能從對應的串習中解脫出來,于此事和解脫相應。但這只是相應,並非真正解脫。因爲持戒是通過對身口意的規範,爲我們營造解脫的心靈環境。真正的解脫力量是慧,而非戒本身。

  基礎紮實了,才能進入修學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從正見到止觀的實踐。道宣律祖在《四分律行事鈔》中,將出家人的行爲分爲叁種,分別是凡罪行、凡福行和聖道行。所謂凡罪行,即凡夫的不善行,如貪圖名聞利養,追求世俗成就。所謂凡福行,即凡夫的福報行,包括持戒、修…

《我的判教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觀的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