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與皈依
佛法起源于印度,傳播到亞洲以至整個世界發揚光大。于東亞地區而言,佛法約分漢傳、南傳、藏傳叁支,南傳以弘揚原始乘爲主,漢傳大乘共有八宗(律宗、叁論宗、淨土宗、禅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而藏傳則以金剛乘統攝大乘及密乘,揉合了印度晚期大乘佛法、密乘教法與漢地佛法(如禅宗)之精要,集各家之大成,開示即身成佛之道路。
佛法流傳至今面對應該如何現代化以應衆生之機,更要面對如何方能調伏、教化現代人而不被世俗化的問題,這是各宗各派都不能回避的事實。要解決這二而一的問題,我們應該先反思和理順佛法本身的宗旨,緣起和演變。從中看清楚現代佛教修學的體系應該如何建設。
佛陀橫空出世,于一生中,超凡入聖,示現于此五濁惡世乃能成佛,歸根究底是要衆生明白生、老、病、死,見思煩惱是苦;輪回于六道中,其實更苦。應該修行,以求解脫,最終好像他一樣成佛。對安于逸樂此生的衆生,說以生死無常而驚醒之。有生必有死,死是一定的,而死時不定,死後不能帶走一針一線,只有業力隨身。每日醒來,當應感恩,因爲並未一睡不起。死後由于過往生中所作業力驅使于六道中流轉生死,有如火宅中人!
這是生命的實相,明白了這一事實,更要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應該對佛陀和他教授的解脫法門生起信心,精進修行。論中之王――龍樹菩薩之《大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叁寶的角色是教導、警覺,開悟還得從自心,而信心的出現,是對生死的恐懼、困惑驅使我們改變,例如李連傑先生在面對海嘯後的大轉變,全身投入佛事、慈善事業。衆生要找尋依怙者,如子覓母,不論原始乘、大乘和金剛乘都以佛陀、他的教法及其僧伽聖衆爲皈依的對象,金剛乘以重視修持故以尋找心靈的導師爲一切的開始,故作四皈依、皈依上師、佛、法、僧。以上師身爲僧寶、上師語爲法寶、上師意爲佛寶。其中更有不同層次的、對自性的皈依。密宗皈依之對象--叁寶:佛、法、僧,叁根本:上師、本尊、空行,叁身:法、報、化--非爲九種不同之實體,乃爲勝義皈依之九種互相依存相連而不可分離之相面。
法身是衆生之勝義自性,自性空然具足一切功德,遍滿而非一般所能覺知。法身爲一切之本--法身母也,猶如水晶般乃展現一切法之根本。
報身是法身之清淨、自生、不斷顯現。金剛乘行人觀其本尊爲報身相,然直至修持極深且極清淨時,報身方于其心中自然顯現。報身比擬爲水晶內發放虹光之潛能,爲能作如是展現之能量。
化身乃覺者爲利益有情從無礙大悲中生起之應化身。以凡夫無法感知法身與報身,化身相較粗顯,故能爲衆生之五官及意識所感知,其顯現猶如經水晶發放而出之虹光。
啓發現代人作出此等思維,厭惡俗世煩惱,欣悅佛陀清淨圓滿的叁身成就、法界,從而皈依佛教,生起學佛之心,是最基本的傳教工作。
發 心
原始乘行人,爲求從輪回生死中解脫,發出離叁界之心。這亦是叁乘共有的心態。不過此心以自利爲主,而佛陀在成道時觀見六道有情過往生皆爲父母,故此教人發大悲心、希望衆生亦能得到解脫。如是便稱爲大乘,菩薩乘。此乘行人于世間衆生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自利利他。除了一生一世的分段生死,需要出離解脫,佛陀教法的深義,更開顯了變易生死,也就是心念的起伏,使我們意亂情迷,于每一念中經曆六道生死。要從變易生死中解脫,便要證悟清淨圓滿的覺性,如佛所覺,因此而發的心願便是要成就清淨圓滿大悲大智的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陀的果位,這菩提願心是大乘行人、金剛乘行人所必須具有的、自利利他之心。現代人的智慧高,有環保意識,危機感強,理解力亦強,對各乘的發心不難理解,只是長遠心難得,容易退轉。故這些應該用戒律和誓句來管束,在教授中隨宜傳五戒十善便顯得十分重要了!叁年、五年才傳一次菩薩戒,實在不足。
以戒爲師
不同層次的發心,要用不同程度的戒律和誓句來規範,令這發心不會偏差或者入于錯道。原始乘以出離心爲主,所依是別解脫戒:在家居士衆要守五戒,出家衆則有沙彌十戒,正學女六法、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重在身口二門。大乘與密乘發菩提心、四無量心,持菩薩戒,守四弘誓願。大乘戒律,以心爲主,十重四十八輕,無論在家出家,發大乘長遠心者皆當受持。身口二門爲利他故,可以方便開許。心則不能有絲毫損他之念。別解脫戒之受持,盡形壽;菩薩戒是直至成佛、盡未來世,當所受持,不以一生一世爲限。密教所傳或依文佛或依金剛手秘密主,戒律以“十善”爲基,菩薩戒爲本,每一密乘次第有相應之戒和誓句:瓶灌依“十四根本墮”,密灌守“八支粗罪”、“五方佛叁昧耶戒”、更上則是與根本上師之身語意相關之“根本與支分誓句”,最終以大圓滿戒:“須臾不離菩提心”爲標的。
修行次第
有了戒律誓句作爲防止錯誤的規範,行者便要用種種方法來達成成佛的目標。
原始乘以出離叁界爲發心,所修是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助道品與一切相應的定慧方便。經論有阿含四部、俱舍論、成實論、大毗婆娑論等教法。所能達到的境界是:斷見惑、入聖位、分斷九品思惑(斷煩惱障)破我執、證四果或辟支佛果。由于發心以自了爲主,未有顧及他人的解脫、所取證的是偏空涅槃,非究竟解脫,未能成佛。但是適合一些思想上要自己先解脫和對世俗事務十分厭倦的人士。
大乘行人發菩提心、所習是叁學(戒、定、慧),所聞有方廣、般若、法華、涅槃、華嚴等大乘經典以及一切大乘釋論,對原始乘、甚至外道、世間典籍之法皆應聞思,通學五明。大菩薩是衆生領袖,故此要于世間知識通達,博學多聞,才可以利濟群生,爲大衆所仰慕。于修行中,內修以六度、叁十七助道品爲本,外修以方便、願、力、智、四攝,依正見而行。所證是人無我、法無我、細分十地,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金剛經所雲:“度脫無量衆生而實無衆生可滅度者”,以叁大阿僧祗劫爲期,最終成佛。發心無量,證果亦無量。大乘義理深合中國人民民胞物與之精神,發展最高是禅的境界。但是後期發展,心口不一,不能如實修行。亦不能如實證果。故此,在大乘教學中不可忽略自身的修證,教授大乘者應該注重身教。
密乘亦以大乘發心爲本,但是方法上思路上不同。修習密乘的是大心菩薩,悲憫衆生苦惱,頃刻難安、同體大悲、反複思維,可有神通大車速運一切衆生同趣覺城。如是希求純爲利他,不在自己,故此諸佛現身爲說即身成佛之理,使能速疾取證佛果,利濟群生。密乘以無上瑜伽密爲最高,能即身成就:先授以“轉心四思維”淨業(暇滿難得、觀無常、怖輪回苦及知黑白業)此又名“外共前行。”接著修“內不共前行”之“圓滿二聚”,即皈依、發心、百字明忏罪及獻曼達以積集福德智慧資糧。正行則依皈依、灌頂、傳咒、儀軌、導引、口訣之階次。其中灌頂分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名詞灌頂四種。第一級寶瓶灌頂依唯心見,修生起次第,成化身佛。第二級秘密灌頂依中道見,修圓滿次第,成報身佛。第叁級智慧灌頂依密咒見,修圓滿次第,成法身佛。第四級大樂灌頂依大圓滿見,修大手印、大圓滿,成法界體性身佛。于悲智而外,更言力用,化度無量之衆生。
總結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由于衆生根器不同,與其各各對機的教法乃有多門,不論何乘,其知見總如上說,正知正見,離此即非佛道。佛教面對的危機是在現代化中迷失本來的使命流于世俗化,當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教化俗世衆生,還從其心意而起用!叁乘體系不可互相對立;利用學校和傳播事業來傳播佛教的知見理論。建設宗教修行聚會之處所,支持在家、出家的修行人,成就大菩薩來領導民衆信佛皈依,發心學佛,修行成就。修行人本身,要以身作則,本正則源清,發出離心、菩提心,行菩薩行,攝受正法,正法方可流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