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對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即是商業活動的全球化。商業活動在將全球人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同時,也使得人們的命運進一步地息息相關了。佛教作爲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功德”、“智慧”、“平等”的發展理念極具普世價值。只有商業和優秀文化在共同協調發展的情況下,才有希望對人生和社會的發展産生最大限度的積極作用。
在當今時代中,人們受經濟利益至上的思想觀念所主導,將幾乎全部的精力傾注于直接的經濟利益攫取上,而忘失了文化對提高人生存智慧的重要性,以至于爲了獲得經濟利益,而變得偏執和瘋狂,無視經濟規則、法律製約及道德標准,致使大量官員墮落,無數商人沈淪,不可避免地使經濟變成了一柄利弊參半的雙刃劍。
在浩翰的佛教經典中,從不同角度闡釋商業倫理思想的經典很多,如果人們一旦對其有所了解,很容易會感到它是人類珍貴的思想寶庫,並且會看到今後商業健康發展的光明前途。在此,本文著重從叁個方面加以論述。
佛教商業倫理思想的價值取向
“自利利他”是佛教商業倫理思想的人生社會價值取向標准。佛教認爲,人生存在的唯一社會價值在于“利他”。如《菩提行經》卷二中說:“我于今生中,淨心行利行,于利益即無,何事于飲食?凡所作爲事,要在于利他,彼無利非愛,定獲罪無疑。” [1]佛教明確指出,脫離了利他,一切個人的利益都沒有真實的意義,
只有在利他的基礎上,才有真實的個人利益可言。如《優婆塞戒經》卷二中說: “自利益者不名爲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 [2]又進一步概括說: “利益他者即是自利。” [3]
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是高度重視物質經濟利益的。于《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中說: “貧窮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 [4]因此,欲實現“自利利他”的人生社會價值追求,不應墨守“安貧樂道”,而應通過商業等各種正當的手段去積極的創造財富。在佛教中,實現“自利利他”,除用商業等手段牟取財富外,還可從事農業、牧業、工業、文化産業等一切有益于社會的事業。因此,《菩提資糧論》卷第叁中說:“凡利世間事我皆應作。” [5]
二、佛教商業倫理思想的具體內容
反映佛教商業倫理思想的具體內容非常豐富,在此首先介紹十八點。
(1)佛教在商業上追求的是普遍利益。如《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卷下說: “利養普世。” [6]“利養”的含義,泛指可以滋養人的物質經濟利益;“普世”義指普遍世間。今人所說“普世”一詞即出自佛教。在經典中又相應地提出以“供養世間”爲樂的思想。如《菩提行經》卷第一中說: “若有布施于少食,修善供養于世間,所施大小如蚊蚋,亦獲快樂得半日。” [7]
(2)佛教在商業上追求的是共同利益。如《長阿含經》卷第十一中說: “同利等彼己,所有與人共。” [8]
(3)佛教提倡發展商業首先在于造福社會貧弱。如《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下說:“不爲自己受蓄財物,凡有所得悉爲成熟貧苦衆生。” [9]《優婆塞戒經》卷第二中說:“若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爲貧苦後爲富者。” [10]
(4)佛教發展商業在于造福社會大衆。《優婆塞戒經》卷第二說:“爲衆生故,求以弘利。” [11]
(5)佛教認爲正當的商業活動對造福社會具有無窮無盡的意義。如《六度集經》卷第叁中說:“治生以道,福利無盡。” [12]“治生”義指“治理生業”,是古代商業活動的稱謂。
(6)佛教認爲商業經營的成功須具有全力以赴和專心致志的務實精神。如《雜阿含經》(該經爲一卷本)中說:“佛告比丘,治生有叁方便未致利能致,已致不減。何等爲叁?是間比丘,有治生者晨念多方便盡力向治生,日中亦爾,晡時亦爾,求多方便盡力索令有利。” [13]
(7)佛教要求商業經營要具有善始善終的敬業精神。如《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二中說“有所爲作而不中舍” [14]。《優婆塞戒經》卷第四中說“凡所作業要令畢竟……所作未竟不中休息” [15]。
(8)佛教以知識技能的獲得作爲商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優婆塞戒經》卷第二中說:“有智之人所學世法,于學中勝,以是因緣便得財富及大自在。” [16]《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中說:“先學衆技能,次集諸財寶。” [17]
(9)佛教在當時提出的商業經營範圍很廣,包含了一切正當的生産經營活動。《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中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 [1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叁十六中說:“爲利世間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圖書、印玺、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 [19]《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九中說:“雲何布施?或入大海、過大曠野以求財物,或從他傭力求財布施貧窮苦惱之人。” [20]
(10)佛教反對用欺詐等非法的手段牟取商業利益。如《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中說:“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21]《優婆塞戒經》卷第叁中說:“不以非法求覓財物。” [22]卷第四中說:“不以鬥、秤、雜、余、異、賤欺诳于人。” [23]卷第五中說:“販賣市易教令以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 [24]
(11)佛教崇尚積累財富從小開始的理念,反對不擇手段的暴富妄想。如《長阿含經》卷十一中說:“積財從小起,如蜂積衆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 [25]
(12)佛教要求商業經營活動應依法納稅。如《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六中說:“租稅依法不欺王者。” [26]
(13)佛教認爲用邪惡的手段牟取商業利益,其結果只能是對自身的侵害和欺騙。《法句經》卷上說:“貪欲無厭消散人念,邪致之財爲自侵欺。” [27]《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十八中說:“不以鬥、秤而行欺诳。他所委信亦不侵取,無複奸惡積蓄財利。” [28]
(14)佛教非常重視商業的管理。《別譯雜阿含經》中說:“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叁者惡人;四者大力。” [29]《長阿含經》卷第十一中說:“財業既已具,宜當自守護,出財未至奢,當選擇前人。” [30]
(15)佛教對商業利益的獲得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支配方法。如《優婆塞戒經》卷第叁中說:“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余一分藏舉擬用。” [31]
(16)佛教將外在的商業經營和內在的人生道德修養的經營相結合。如《叁慧經》中說:“有內治生、外治生。索錢財諸珍寶是爲外治生,守意念道是爲內治生。” [32]
(17)佛教對當政者曾提出了支持商業發展的要求。如《寶行王正論》中說:“隨時遺商侶,平物價均調。” [33]佛教要求當政者應重用善于商業經營老實可靠的人。如同論中說:“持法戒清淨,了事有幹用,能生長護財,解義巧書算,于他心事等,畏罪親愛王,富財多眷屬,宜立爲職掌。” [34]
(18)佛教牟取商業利益是以生命爲目的的,反對本末倒置。如《大智度論》卷第十叁中說:“人爲命故求財,不爲財故求命。” [35]
叁、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對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在此歸納爲7個方面:
(1)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對促進未來世界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人們普遍受物質經濟利益至上觀念的驅使,以及一般傳統思想難以給現代商業發展提供相應幫助的情況下,雖然相關的經濟法律和規則在不斷完善,但是經濟方面的各種犯罪仍非常嚴重。通過建立各種相關的法律和規則以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固然十分重要,但這難以替代一種良好的人文精神對促進經濟健康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因此,如何爲現在與未來經濟健康發展建立一種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礎,已成爲一個世界性的大問題。對此問題的解決,佛教商業倫理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對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中國現代經濟發展較之于歐美尚屬落後,尤其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緊密的發展趨勢下,如何既能取長補短又能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領導經濟健康發展潮流的法律、規則及人文精神基礎,應是一件值得認真面對的大事。佛教在中國發展兩千余年且經典完備,如果對其中的經濟思想加以研究汲取,無疑會成爲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人文資源優勢。
(3)佛教商業倫理思想有利于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中國強烈的經濟發展意志必須與社會其他方面相和諧,才能穩健持久。佛教有關經濟的思想內涵對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力量。在佛教中,僧衆是由極少數人組成的,在家信衆是衆多的,他們曆來就有從事商業活動的傳統,在佛教信仰有關思想的影響下,更加本分地從事商業活動。但是,在由于曆史上對佛教的商業思想的研究和傳播不夠重視,其應有的價值及影響尚遠遠未能得到發揮。如果現在佛教界能對佛教的商業思想加以整理,積極對廣大佛教徒進行傳播教育,就一定會轉化爲佛教商業者爲社會的財富創造做出更大貢獻的精神動力,從而進一步使佛教爲和諧社會的推進做出巨大貢獻。
(4)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種新資源。商業倫理思想屬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範疇,是否具有一套良好的商業倫理思想直接關系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敗。佛教具有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古而有之,雖因未被發掘使其價值沒有顯現,以至于人們因缺乏了解而存有誤解,但僅從商業倫理思想的角度來說,佛教也堪稱是卓越的哲學社會科學,在今…
《佛教商業倫理思想對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意義重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