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思想與企業家的和諧幸福

  佛教思想與企業家的和諧幸福

  內容摘要: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與之不相匹配的幸福指數卻在下降,科學技術的“物質至上”觀念對人類文明發展提出挑戰;當今世界面臨新一輪嚴重經濟危機,人們如何面對困境和應對挑戰?使我對人類生存的意義産生認真思考,而在此基礎上將其核心價值運用于人生經營和企業經營理念上,那生命的意義和利他的思維模式就是和諧社會的根本。

  關鍵詞:幸福至上 以心爲本 利他之心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與之不相匹配的幸福指數卻在下降。人們富裕了,有名有利了,但卻焦慮了。中國企業家雜志2008年第9期調查顯示僅有3%被調查者認爲未感有嚴重焦慮情緒,既是幸福的,而97%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34.2 %的人有嚴重焦慮情緒[1]。人們究竟缺少什麼?科學上的革命(科學技術)使人類充滿信心,甚至成爲了現代世界的新信仰,“物質至上”觀念帶給人們對物質的瘋狂索求,現代化與溫室效應的矛盾等,都對人類文明發展提出挑戰。但事實上,“物質至上”卻帶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紛爭,戰爭不斷,仇富、複仇等惡性事件屢屢發生,而物質擁有與幸福指數並不成正比。有調查顯示:物質生活充裕的人所經曆的痛苦程度,竟然跟物質生活貧乏的人相差無幾(只是顯現方式不同)。在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複雜環境中,人們又如何面對困境,應對危機?這又給我們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心靈的環保以及思維模式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弄清的一個重大問題,它是人們經營人生,經營事業的根本。

  1、幸福至上 

  佛祖說:“一根蠟燭可以點燃1000根蠟燭,而它自己的生命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幸福是不會因爲分享而被減弱的。”[2]物質上的東西是有限的(是外來的),所以會帶來紛爭的可能性,而幸福是無限的,它是內在的,所以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是不會有任何紛爭的。所以幸福是至高財富,是所有目標中的目標。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獲得幸福。

  那什麼是幸福呢?對幸福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它是一種情緒?是沒有痛苦?是好運氣?是滿足?是物質享受?這些字眼都不能完整的說明對幸福的理解。不能成爲衡量幸福的標准,更不能成爲幸福的支柱。沒有人總處于完美的生活狀態,幸福是一個長期的追求。如:當外在或物質發展的速度超過知識的發展時,人們承受著強烈的心理矛盾沖擊,卻苦無解決煩惱的方法,而豐富的物質享受就相對地帶來了各種外在的幹擾源,使我們跟內在世界(精神)失去了聯系。于是很多人就尋求刺激,追求物質享樂或接觸新鮮事物的刺激其本質上都是短暫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的結果,所以不可避免地都會有所改變,當産生並維持快樂的基本因素改變時,新鮮感失去,情緒變化。大部分人並不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所以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快樂”、“痛苦”,以及形成的原因。“心”的感受,其實是兩種基本活動交互影響下的展現,一是本能的認識力,二是製約因素。如果我們能夠認清一切情境的真相,那麼我們唯一的反應就會是“慈悲”。所謂製約因素在佛教名相中就是“煩惱”。即貪、嗔、癡“叁毒”。愚癡就是“自我”,將“他”劃分在外界,把他人和物質視爲快樂或不快樂的可能來源,生活變成一種爭鬥,形成痛苦的輪回或回圈,但具有形體的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卻不願意接受它的相對性差異這是逃避。貪著,即欲望,改變是相對實相中唯一不變的事實。嗔念,就是恐懼,拒絕接受相對真理的無常本質所導致的必然變化。以上均自心造作罷了。這是形成我們不快樂的根源。聖嚴法師智慧語: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3]所以,要獲得可持續的快樂——充實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追求快樂和意義兩種價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明了人的最高需要是精神,當人們的生活、安全、自我實現達到時,那麼生命的意義最終應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我以爲幸福應該是當下快樂+未來預期(可持續性)。意義是生命的根本,也是我們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2、以心爲本

  那如何得到幸福?根本是我們的心。佛經上說:“一念迷,則是衆生;一念覺,則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爲中心而展開的一系列分析。[4]意義就是價值,人生價值的根源即在人的心。中國哲學的“心”,梁漱冥先生精辟地概括:“何謂心:心非一物也;其義則主宰之義也;主謂主動,宰謂宰製。對物而言,則曰宰製,從自體言,則曰主動,其實一義也。心之與物,其猶前之與後,上之與下,左之與右,要必相對待而有見焉。”說明了心是主宰。而佛教提出了一種精神科學,或者說佛教的目標就是內心的科學,一種對精神的研究中得到發展的科學。製造出更好的人類存在者,開發一種內在的認識,以改造外部世界。通過認識到我們對于自我的眷戀是沒有真實物件的,通過解除我們對于現象的牢固性的眷戀,從而使我們擺脫各種擾亂心靈的情緒,終止痛苦的惡性循環。是什麼眷戀著現象實在性?是精神。除了精神本身,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幫助人認識精神的最終本質。

  佛教是覺醒的路,它是一種方法,是一種通過精神勞動而達到解放的手段。這條路的目的就是“完善”,最終的認識、覺醒,即“佛陀的境界”。

  我們唯一消滅的,並且是徹底消滅的東西,就是無知。然而,對于自我存在的眷戀,包括痛苦就是無知的主要表現之一,佛性是對于事物的最終本質的醒悟。一個在精神實踐中擁有巨大心靈力量和良好穩定性的人能夠將甚至是最強烈的痛苦的時刻也用于向著精神實現前進。

  要過一種有品質的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給予生存以一種內在意義,而給予它一種內在意義的唯一方法,則是認識並改造我們的精神,利用佛教那些真理,將我們本身具有的完善的潛能變爲現實。所以精神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動力。

  3、利他的思維模式

  以上贅述了幸福至上的意義以及以心爲本的精神核心,那如何運用于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生活中呢?

  (1)擺脫私我意識,走向心靈的自主和自由。

  世界500強之一的日本京瓷公司的創始人稻盛和夫把利他之心作爲判斷是非的標准,並把利他經營作爲一種思維模式,認爲經營者的任何策略,乃至重大決策,歸根結底都是其思維模式的産物。從京瓷公司1959年成立,到1993年電信電話公司(DDI)成功爲止,道盛用了30年的時間,締造出兩個世界一流的企業,他成功的經營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之一,就是“利他經營”。道盛認爲:“人們通常認爲利己是不好的或者是不需要的,這種看法未必正確,利己之心是維持肉體所必需的,也是神賦與人的一種“心”[5],他是兩個層次,利它之心屬于更高層次,人只有具備利他之心,才能真正幸福,利他之心包含著與競爭對手的互利共贏。

  心靈的純粹可以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抛卻“利己之心”,發揮“利他之心”。佛教主張普渡衆生才能達到高超境界,利他才能利己, “給人方便等于給自己方便。”“我爲人人,人人爲我。”世界經濟危機,戰爭爆發等等,都是“我”,“我”地熱衷于利己的人所發生的現象,是人的心製造出來的。由于利己和利他之心的不同,人生和社會就會有天堂和地獄差別。即在現實世界中,心態影響人的生活是普遍現象。當我們心理充滿愛時,就身處天堂。當我們心理懷有怨恨是就住在地獄。世界最大的差別都源自于心,天堂與地獄對應的就是利他與利己。如何抑製利己之心?要不斷自醒,自我反醒。“察己”和“慎獨”。如曾子所說:“吾日叁省吾身”是提高修養的方法,並且持續不斷。我們作爲社會成員,應做有利于社會的事業才能使自己得到益處,並形成良性回圈。很多成功企業家都有一個崇高的觀念,就是爲社會和人民作貢獻,讓消費者得到真正實惠。在當今社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關閉企業、大幅裁員,其實是只顧自己利益沒有覺悟到神聖事業的信念。思想意識支配人的行動,人的行動又是其思想意識的反映,只追求利益的人事業永遠不會成功。人和企業的成功在于思維方式,它決定經營者理念,經營理念又決定其競爭中的行爲。以人爲本,以心爲本,作爲企業家只有以利他之心爲本,真正考慮員工乃至社會的利益,才能建立牢固和諧的人際關系並形成良性回圈,國家也同樣才能和諧,世界才能和平。《當和尚遇到鑽石》的作者美國佛學博士羅西以他用出世思想行入世之事的事實,給了我們深刻的啓迪和思考,他將佛教思想的核心《金剛經》融彙貫通,運用萬法潛能,在其經營鑽石生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深在商業界,時修清靜行,體現了他高人一等的智慧。聖嚴法師曾說過:“生命的意義是爲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爲了奉獻。”[6]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叁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許多人爲了賺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失去了身心健康和快樂,那他的生命意義又何在呢?而道盛等一批卓越企業家的成功核心,就是“利他之心”並使其也獲得了財富。只有先“利他”,才能達到長遠的“利己”,這也就是心的和諧,形成了和諧幸福的良性回圈,而這一核心思想也同樣適用于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現代化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無數事實證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是以破壞環境和耗能爲代價的,並己經遭到大自然的報應。人要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共利共生,是當今人們應認真對待並付諸行動的緊迫問題。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人類的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2)發揮潛能

  以上談到了心的力量以及修心的目的在于我們的心力。但如何使人生達到可持續幸福?我以爲就是在達到自己所設定的目標過程中,將自身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時,那是一種莫大的快樂。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增加那些自己覺得喜歡、有意義和擅長的事情,在這其中發揮幸福的潛力。“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7]

  (3)豐富和滿意的人際關系

  亞裏斯多德說:“沒有友誼,就沒有幸福。”培根說:親密關系可以“將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自助與助人是分不開的,幫助別人越多,自己就越開心,自己越開心,就越容易去幫助別人。爲別人帶來幸福,就是幫自己帶來意義與快樂。而最大的幸福來自于意義和快樂。

  總結:佛教的空性智慧,萬物的潛能能帶給人內心的德行與外在的成功。用佛教智慧經營人生,經營事業,以此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而樂在其中就能使我們的身心和諧與快樂。

  如果我們人類能有更多、更好的人類存在者,我們就可以改造外部世界,應對所發生的一切,世界的和諧、和平、美好將成爲現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中國式焦慮的真相[J]。中國企業家,2008(9)

  [2] 摘自《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爾博士。 

  [3] 《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58。

  [4] 《心的自由》講座—湛如法師。

  [5] 日本道盛和夫《新日本?新經營》,中譯本,149頁

  [6] 《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72

  [7] 《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78

  

《佛教思想與企業家的和諧幸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