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教思想與企業內部和諧關系的建立
內容摘要:佛教文化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富的和諧思想。佛陀住世時,就在龐大的僧團內強調“六和敬”綱要,建立起僧團內部和諧相處的治理模式。佛教宣導的“棄惡從善”、“慈悲喜舍”、“自利利他”等和諧思想,充分反映了人與人和諧相處之道,以及自強與自律、自利與利他、合作與競爭等和諧統一的企業經營管理思想,這些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佛教思想 和諧思想 企業內部和諧關系
前 言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無上的智慧初轉*輪,創立佛教以後,廣泛流傳于東南亞各國,近代又流傳到歐美等地,成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佛教是愛好和平、宣導平等的宗教,在曆史的發展長河中,積澱成博大精深、圓融無礙的佛教文化,其中許多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富有啓發、借鑒和共通之處,世界上許多成功的企業從佛教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特別是學習佛教的和諧思想宣導柔性管理,這不僅有利于企業管理的改革,也有利于促進企業和諧發展與繁榮。本文從佛教思想與管理方法的關系出發,如何建立企業內部和諧關系,特別是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做出一些探討,以期引起進一步討論的興趣。
一、“六和敬”增進企業與員工的和諧
佛教僧團發展至今,已有非常悠久的曆史,其規模從最初在恒河流域布道的六人,現已發展成爲由遍迹全世界幾億信徒組成的無數僧團。“六和敬”是佛教僧團內部保持和諧的重要指導精神,相對于規模龐大,曆史悠久的僧團,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40-42年,一般跨國公司的平均壽命是10-12年,而中國企業平均壽命是7年左右(民營企業是3年),由此可見,許多企業都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幸“夭折”了。因此,學習“六和敬”的思想對于健全企業內部的機製,優化企業文化,建立企業與員工的和諧關系深具啓發意義。
佛教僧團和企業同樣都是社會上的一種組織形式,其組織的主體都是人,因此,管理僧團和管理企業的落腳點都必然落在管理人的身上。佛陀住世時,領導的僧團“千二百五十人俱”。佛陀爲了管理龐大的僧團,教化弟子,使其和樂清淨,發揮住持正法,度化衆生的集體力量,特別製定了“六和敬”綱要,即:“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第一條“身和共住”,指身業清淨,僧衆在行爲上不侵犯人,與人相處要互相幫助、尊重、包容,平等共居,和合共住。這要求員工要用一顆快樂的心情面對工作,做好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各盡所能地保證企業的日常順利運作。由于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沖突和矛盾,這要求員工不能帶著對同事的埋怨或生活上的負面情緒去工作,更不能做出冒犯他人的行爲,要保持清醒和理智,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第二條“口和無诤”,指語業清淨,僧衆要用親切誠懇的語言,共同信佛、贊法、敬僧,和平共處。這就是說員工在和他人說話時,要謙和禮貌,和顔悅色,不要因惡口粗聲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發生激烈的爭吵,以至于肢體的沖突。第叁條“意和同悅”,指意業清淨,即精神和心理上的清淨,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志同道合,不比較個人是非得失,心意和悅地生活。全體員工都是企業的主人,員工在認同企業的文化,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和使命感的前提下,都能爲了企業的經營目標達成認識上和行動上的一致,大家在思想上用意善良,在行動上光明磊落,不能爲了追求個人的利益而不顧大衆,更不能把個人的快樂建築在傷害別人的利益和痛苦之上,和睦相處,平等相待,爲完成共同的目標而喜悅。第四條“戒和同修”,佛陀主張在法製上人人平等,僧衆共同遵守寺院的規章製度,共同受持戒法,進退有節,儀禮有據,行住坐臥之中,威儀莊嚴。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家企業要正常運轉,獲取利潤,必然會製定企業的規章製度。員工應將職業身份和職業操守放在第一位,做到自我約束,自覺遵守企業的規章製度,具有合作奉獻精神和職業道德。第五條“見和同解”,僧團大衆在思想上能達成共識,對于出世聖道能如理通達,能舍去分別執著,達到見解一致,這是共同成就的前提。不論什麼組織,都講究團隊合作精神,僧團如此,企業也如此,只有員工在思想上、觀念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企業內部集體的力量才不會分化,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才能和睦、清淨,如果每位員工都各執己見,自以爲是,處處爲了個人的利益,而不顧集體的利益,企業的穩定和發展就難以保證。第六是“利和同均”,指僧團大衆在經濟上或知識上的法利,都是平等受用,均衡分配。“利和”又包括“財利”和“法利”,“法利”是指知識、培訓實踐上的學習機會,必須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識,上下員工的利益能協調和諧,兼顧領導層與廣大員工的正當欲求和利益。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上下的意見一致,職工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責,廣大員工的個體目標就與企業的整體目標達到了高度一致。否則,就會使企業內部發生利害沖突,更會因營私肥己的惡習而導致爭權奪利的糾紛,最終會影響到企業的根本利益。
世界上的所有僧團都奉行“六和敬”思想,前叁和是身和、口和、意和,表示僧衆在日常的修行中須身、口、意叁業和敬;後叁和是戒和、見和、利和,表示僧衆須事事和敬。“和”、“敬”的意義在《法界次第》中記載爲:外同他善,稱爲和;內自謙卑,稱爲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稱和敬。所以,“六和敬”是從思想、法製、經濟、語言、身行、心意樹立起大衆民主平等相處的原則,增進企業與員工的和諧關系,增強企業的凝聚力。《MBA管理學》一書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企業能迅速崛起,其奧秘在于宣導企業精神、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和培育人,上至董事長或總經理,下至普通員工,彼此平等相待,都作爲企業的一個主人,因而能極大激發廣大員工爲企業拼搏的精神,創造輝煌的經濟成就。
二、“四無量心”實現領導與員工的和諧
在企業組織機構中,不論組織的大小,領導是幫助職工群體最大限度地運用其能力來實現組織的目標,企業領導不是站在一個群體後面去推動、去督促,而是作爲帶頭人來引導前進,鼓舞人們去實現組織的目標。因此,領導在企業經營管理和企業發展中的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處在每個層次上的領導對于組織或團隊和諧關系的建立,都處于重要的位置和主動性的地位,領導的素質、能力、行爲、人格魅力以及管理水准,對于和諧關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佛教的“四無量心”充分體現了對人的人文關懷,是一種以慈悲、贊美、鼓勵來代替製度與規矩的“柔性管理”,領導運用“四無量心”于管理中,能起到“滴水可以穿石”、“溫火可以融冰”的作用。佛經雲:“無量有四,一慈二悲叁喜四舍,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叁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四舍無量心,如上叁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親平等,舍怨舍親也。此四心普緣無量衆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衆生,故名等心。”
佛教認爲,“慈”即是友愛之心,爲衆生做好事,給衆生利樂,不分親疏,不論貴賤,不計恩怨,給予一切衆生利樂。企業內部的和諧關系建立在友愛、關懷、平等的基礎之上,領導要有表率作用和思想引導的作用,在使用權力時,要不分親疏、貴賤,並抱開私人的恩怨,平等對待,一視同仁。鳳凰衛視的行政總裁劉長樂,每天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挖掘員工身上的優點,每天贊美員工叁次,在企業內部營造了一個友愛、快樂的工作環境。“悲”,即同情他人的受苦,爲衆生創造脫離苦難通往喜樂的因緣。在企業管理中,我們經常聽到員工埋怨企業福利低、工作環境差、勞動太辛苦的情況,要改善這種關系,領導要有“悲心拔苦”之情,關心和愛護下屬員工,了解其疾苦,解決其困難,設身處地爲部屬著想,與員工同甘共苦,甚至比部屬更艱苦,促成自己與部屬之間的感情融洽,員工自然會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喜”,即喜悅他人之享有幸福,爲衆生離苦得樂真心喜悅,不起嫉妒。日本企業界普遍把本企業看作是由一個個員工組成的大家庭,注重分享每一位員工的喜悅,員工家裏有結婚、過生日或生孩子的喜事,領導都會上門拜訪、送禮祝賀,領導與員工之間很容易就建立起一種穩定、良好的和諧關系,很多員工都是在同一個企業裏工作一輩子。“舍”,即舍棄一切冤親之差別相,對衆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把自已的一切交給社會,造福衆生。佛教認爲“舍就是得,得就是舍”,正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是根,得是果,小舍有小得,大舍有大得。“舍得”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領導在決策管理中,先要通過滿足他人的物質生活需求而從中取得自己的利益,也即是滿足他人的欲望同時也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是一種“不舍不得”的大智慧。
另外,“四無量心”能提高個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樹立良好的形象。綜觀曆史上所有著名的領導,都具有一種極其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良好的形象。恩威集團的總裁薛永新認爲“四無量心”能營造美好心靈,是人生經營理念的最高層次,爲人生經營之本。管理者通過提高自身的影響力來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企業的員工都能夠在和睦的氛圍中,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爲,克服與組織行爲不相符的習氣,積極向上。
叁、“棄惡從善”實現員工與員工的和諧
佛教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是“棄惡從善”,認爲修善能破惡,念善則罪消;積善致福,積惡遭禍;禍福有根,善惡有報。《涅槃經》上雲:“若能遠離一切惡業,則得善果;若遠善業,則得惡果。”《僧枷吒經》雲:“若造善業者,則有樂果報;若造不善業,則受于苦報。”《那先比立經》雲:“信作善得善,信作惡得惡。”這就要求人們揚善抑惡、團結互助、舍己爲人、服務民衆。每一位員工都是企業的人力資本,員工與員工之間有著很多共同的利益關系,但由于人的思想狀況十分複雜,如果各種利益關系不能協調平衡,很容易地會出現各種矛盾,甚至紛爭,這既嚴重傷害員工之間的感情,也不利于員工的身心健康,更有悖于和諧企業的生成。因此,在企業內部宣揚“棄惡從善”的思想,積極引導員工立定向善之心,唯善是從,發揚互助互愛的精神,在工作中建立起一種平等、互助、友愛的精神,盡力去做有利于企業、有利于員工的事,就能共同努力去完成企業的目標任務。雙星集團運用“棄惡從善”的思想對員工進行教育感化,對于企業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佛教的“棄惡從善”思想,不僅能建立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同時有利于建立人自身的和諧。佛教認爲果由心造,境由業感,創造清淨、莊嚴的人際關系,必須從能創造的主體--自身的心靈這根本上著手,力行衆善,不能作汙染心靈的惡業,以淨化、莊嚴心靈爲本,“諸惡莫做,衆善奉行”。“棄惡從善”能淨化人心,祛除蒙蔽自性的“貪、嗔、癡”叁毒,達到以如實知見的智慧自淨其心,建立身心的和諧關系。員工是企業形成最基本的因素,單個的人在精神上做到祥和無诤,“心淨則國土淨”,則整個企業將變得和諧融洽,這樣,構建和諧企業的願望就會實現。
結 論
企業和諧是“和諧企業”中最重要和最基礎的部分,是企業繁榮和發展的基石。佛教文化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所蘊含的對構建“和諧企業”的啓示比比皆是,關健是企業管理者、商界精英要積極探索佛教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將其智慧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相結合,運用在企業經營管理之中,以發揮以人爲本,治心調心,達到規範人的思想、行爲的作用,更爲重要的是借助佛教智慧把人的需求與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構建和諧企業,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爲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和諧穩定、繁榮與發展,打造長青企業奠定深厚的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釋氏要覽》。
2、《涅槃經》。
3、《僧枷吒經》。
4、《那先比立經》。
5、《佛學大辭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06。
6、宋躍華著《佛教與管理學初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01。
7、慧曼著《佛門管理:有效解決企業九大難題》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09。
8、楊述奎《和諧力:打造和諧型企業》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01。
9、陳鴻橋著《16節科學管理課》,人民出版社,2007.02。
10、韓岫岚主編《MBA管理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02。
11、宮恩東:“對構建和諧企業的幾點思考”,《商場現代化》2008年12期。
明生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
《論佛教思想與企業內部和諧關系的建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