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與企業和諧發展
內容摘要:從菩薩利益衆生的角度來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能妥善經營公司的營運,讓員工沒有後顧之憂,能安心工作;讓投資者沒有虧損,皆能獲利,這也是一種菩薩道的行爲。若是行有余力,更應回饋社會,爲衆生謀福利。
關鍵詞:佛教思想 四攝法 正業 正命的生活
一、引言:企業經營的菩薩道
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爲。然而,佛教畢竟是個追求解脫與證悟的宗教,終極目標是希望衆生離苦得樂。因此,對一個具有佛教思想的企業管理者而言,如何身兼世俗工作與自我修行?如何在佛教思想與企業管理中達到平衡?這些都是企業管理者必須面臨的問題。尤其臺灣佛教在印順導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下,已然走向修行的入世化,將修行和社會、世間結合。我們要知道,真正的修行,是不應完全脫離世間的,因爲在尚未獲得出世解脫前,我們的生活還是必須落實在世間的社會中。
雖然以企業管理者的立場而言,企業經營講求的是利潤和營收,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身爲一個經營者,追求利潤要發心正確,營收來源要正當化,並以爲員工謀取更大的福利心態去追求利潤,這樣企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員工才會有向心力。賺錢和修行,這兩件事情並不是沖突的。事實上,經商的生活也可以變成修行的一部份、成爲實現菩薩思想的大道場。
如果認爲修行就應該與世無爭,不用去追求經營利潤,這樣的理念是嚴重錯誤的,因爲企業本身有很多因素必須考慮,比如要妥善安排好員工的生活,要考慮股東的利益等,企業的經營實則攸關所有員工的家庭。從菩薩利益衆生的角度來看,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能妥善經營公司的營運,讓員工沒有後顧之憂,能安心工作;讓投資者沒有虧損,皆能獲利,這不也是一種菩薩道的行爲嗎?
此外,即使不是經營者,一般人也應該注意,無論直接或間接,我們的謀生方法都不該傷害衆生、製造惡業,應該盡量符合佛法所謂正業、正命的生活,恪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謀生方式。要知道,我們工作所得的報酬,是用來維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若是行有余力,更應將其中一部份回饋社會,爲衆生謀福利。
由于企業是由人來經營,因此經營者的性格、價值觀便決定了企業的發展走向。一個經營者若具備了高尚的品德,並提高自己的心境修養,對于企業的經營品質和格局都是有幫助的。而要如何達成這個目標?筆者認爲去接觸、在生活中融入佛教思想便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佛教有很多理念和思想對于現代企業管理具有借鑒作用,在此藉本文提出一些供大衆參考。
二、四攝法的運用
佛教八萬四千多種法門,教義浩瀚無涯,要如何將佛教思想與企業管理相結合呢?筆者認爲可以從將佛教四攝法融于企業經營理念之中做起──四攝法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做到這四攝法,不僅在經商方面可以大大擴展人脈,在修行上也可與人廣結善緣。
第一、布施:布施可以讓人快樂,給人無限歡喜,又可分爲叁種:財施,是指施舍財物,濟惠貧乏;法施,是以法施人,使人明白真理;無畏施,是濟拔厄難,讓人遠離怖畏。因此,布施不單是金錢而已,還可以給人利益、給人快樂。當別人恐懼無助時,我們給予力量,讓他免于恐懼;當別人有疑惑時,我們給予指導,讓他明白,這都是布施。
布施的心態是:要有慈悲的胸懷、感恩的心態、奉獻的精神。做人如此,做企業依然。用我們的心去奉獻,以布施的心態去面對客戶。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別人,此反作用力將感召別人以相同的態度對待。企業的生存依靠市場,利潤來源取于消費者,所以我們對客戶和消費者應心存感激,因爲失去了消費者,也就失去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源泉。企業應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優質的産品和服務來回饋消費者,並盡可能回饋社會,布施社會大衆,企業才能擁有良好的發展。
布施觀念是佛教思想有利于企業管理的理念之一。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獲致財富,是因爲他們在過去透過布施的行爲種下了致富的善因。能舍才能得,能夠行布施,在心中種下善因,才是能于未來獲得大量財富的人。
此外,員工幫公司賺錢,企業者也應該教導員工如何致富、如何運用財富、以及如何使財富充滿意義。企業經營者將布施觀念教導員工,就是在教導他們如何造福、爲將來種下無量無邊財富種子的方式。若能明白布施能帶來財富的道理,就能了解成功致富的關鍵。
第二、愛語:愛語可以讓人生起信心。佛陀是愛語的實踐者,據經典記載,佛陀每見人來,則曰善男子、善女人,對衆生無不是軟言慰喻,衆生見到佛陀莫不歡欣鼓舞。我們要向佛陀學習,常說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讓員工有信心,以慈悲柔軟語來與人互動,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與客戶間的往來,良好的溝通都是打開彼此心靈的鑰匙,更是增強企業凝聚力、親和力的有效工具。
第叁、利行:利行是滿足自他所有意樂;利行是自利利他,平等攝受。佛陀在過去世中,爲了度化衆生,舍身飼虎,割肉喂鷹,這種難行能行的利他行,莫不是以平等心、大悲心利益一切衆生。利行也是幫助他人成就諸事,身常行善事,口常說善言,心常存善念,這都是利行的表現,也就是企業經營所重視的“服務精神”。對于企業來說就是“利他經營”,狹義的“他”指的是顧客、員工、社會和利益相關者;廣義的“他”則包含一切衆生。企業要從“企業本位”轉向“客戶本位”,一切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滿足顧客的要求,這也是佛教的無我思想。
只要我們學習“自他交換法”的原則,學習以己之樂交換衆生之苦,你就會真正明白衆生的需求。盡自己的能力,以誠懇、歡喜的心去做利益他人的行爲,不僅能促進人脈,也能爲企業帶來無限商機。
第四、同事:同事是隨己所有智慧及功德爲他人說法,攝受建立一切衆生,令其安住佛法之中;同事是以平等心幫助成就諸來乞者。佛陀降尊就卑,示生娑婆,不舍慈湣,教化頑強衆生,又常分身遍塵刹,攝受衆生,這正是同事攝的最佳明證。
以對方熟悉的立場來與他共事、相處,多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無論是工作或修行,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在工作中幫助別人成功,也是給自己帶來成功的機會,主管的職能是指導和幫助下屬完成任務,而員工職責就是努力完成上級的命令,爲公司經營獲取利潤。不僅勞資雙方互相資助,同侪間更應互相協助,強調團體業績,創造雙贏的局面。
人生最可貴的,就是“結緣”。結好緣,就是自利利他,不但讓自己生活愉快,也讓別人生命獲得歡喜。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切順利,就要廣結善緣。實行四攝法,就是廣結善緣最好的方法,而且在生活中、工作中就可以做到。一般人工作的目的無非是爲了賺錢、讓生活更快樂,但沒有一個安然自得的心,即使擁有再多錢財産業,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在家庭、國家、及至全世界等各層面,獲得安樂的唯一根源其實就是利他的慈悲思想,這是企業經營所不可忽略的一個環節──企業經營必須以利益衆生爲目標,這樣身處其中的人才會心安理得,企業也才能長期穩定經營下去。
叁、精進不懈?成功之基
除了四攝法外,也不要忽略了佛教思想中精進的積極力量。不少人認爲佛教提倡與世無爭、不思進取的思想。其實不然!學佛是學習佛陀的智慧,指導自己的行爲,希望能在有限的人生裏使生命更有意義。世尊的勇猛精進使其人身成佛,這就是精進的最佳明證。
或許有人會質疑佛教的無诤思想與資本競爭的社會相互矛盾,其實這也是不了解佛教真正的思想。佛教雖不強調在競爭中製勝,但卻教導弟子精進不放逸──佛教希望大家努力的目標不是爲了競爭,而是爲了提升自己、爲了自己而努力。而這個概念運用在管理企業也是一樣的:一個良質的企業不應將努力的方向放在惡性競爭、打擊同業上面,應是努力去精進自己,努力開發市場、提升産品或服務的品質,這就是爲了自己而進步、努力。
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社會,精進不放逸是佛陀對弟子的基本要求,也是企業經營的關鍵。無論是在企業的經營中、個人職場生涯發展中乃至個人修行過程中,精進不懈怠永遠是行動的動力、成功的保障、解脫的基本條件。
此外,還有一些需要注意之處。如:企業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時,應要勇于認識自身存在的貪、嗔、癡叁毒,時刻警惕自我,避免被貪心、憤怒、愚癡的心緒所控製,始終保持謙和、廉潔、平易的管理風格,加強自身修養,做爲員工的典範,這不僅對于自己而且對于整個經營團隊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教育員工“衆惡莫做,衆善奉行”的觀念,以此建立責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戒除貪、嗔、癡叁毒,從而提升整個企業團隊的文化和素質,進而促進有品質的工作成果,這是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礎。
佛教思想于企業的管理並不是叁言兩語能表述清楚的,需要在實踐中去體會,才能真正獲利。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激勵著每一個信仰佛教的人們,企業經營者要善于從佛教中吸取精華,爲我所用,提升企業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莫忘佛教無常的觀念,競爭市場瞬息萬變,如何順應無常的社會、無常的世間而靈活擬定對策,從而提出企業發展的願景,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幫助員工與企業的共同成長。
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應該以人爲本,以顧客爲中心,努力回饋社會。同時,能把員工當作家人般對待,考量所有企業相關者的利益,在實現企業目標的同時,也實現員工個人發展的目標,實現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員工雙贏、多贏的局面。同時也莫忘回饋、布施社會大衆,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資源與財源才會源源不絕,企業也才能長久立于不敗之地、永續經營!
《佛教思想與企業和諧發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