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藝術與宗教的和諧一致

  淺談藝術與宗教的和諧一致

  內容摘要:藝術和宗教是和諧一致的。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等主張需要重新審視。一:“美育代宗教是特定時代的産物”,二:從二者起源、認知世界的方式、作用機理、理念及發展趨勢方面來說,二者是一種握手的關系。

  關鍵詞:蔡元培 “美育代宗教” 和諧一致

  宗教與藝術關系問題,是藝術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理論界一直衆說紛纭,甚至把宗教和藝術看成是兩個毫不相幹的意識形態,提出以其一取代其一。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美育代宗教”的提法。

  在中國宣導美育始于王國維先生。1906年,他在其《去毒篇》中首倡以美育來取代宗教的觀點,所謂“美術者,上流社會之宗教”,而“彼等之慰籍,不得不求諸美術”。1915年,蔡元培先生開始正面回應,提出“以文學美術之涵養,代舊教之祈禱”,此後,蔡先生一直大聲疾呼:“以美育代宗教”,至1938年先生去世的前兩年,還在爲《居友學說評論》一書撰寫序文時重申此主張。而到了1999年新舊世界之交,實踐美學的領軍人物李澤厚先生仍在其新著《己卯五說》中力倡以“審美代宗教”。由此可見,蔡先生此理論影響力之大,影響時間之久。不過,在我看來,“以美育代宗教”的這一美學理論卻是一個比較偏頗的提法。它只能是以20世紀的中國爲背景的特定時代的特定美學産物。

  首先,我們不妨重溫一下蔡先生那篇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認爲,宗教是一種不成熟的曆史形態,一種迷信,它具有強烈的欺騙性所以不具備恒久之神聖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勢必被哲學所取代。“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構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爲叁種:一曰智識,二曰意志,叁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叁作用而有之”。但是隨著社會進步,智識、意志和感情逐漸被現代科學、社會倫理和先進教育所取代,“在宗教上被認爲尚有價值的,止以美育的原素了”。其次,他指出無論哪種宗教,都具有“擴張己教攻擊異教”的偏狹性,往往“激刺感情之弊”,反而不如美育之情感純正,故應“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從而論證“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最後,蔡元培基于康得本體論,把世界一分爲二爲“現象”與“實體”兩部分,而宗教存在著現象本體的互相沖突與排斥,因此必然會被美育取代。這個觀點的産生顯然有其特定的曆史條件,宗教與藝術的關系其實並非如此。

  首先,今天我們對宗教的認識無疑不會再像當時的蔡元培先生如此單一,至少顯而易見,宗教絕不是簡單的迷信。馬克思曾用“適應的宗教”來形容基督教,由此可見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宗教是一種特殊的符號形式和思維方式,也是一種自成體系的文化形式。宗教精神的實質應該是人與靈魂的歸一與忠實信仰的建立。中國的文化自古以來便缺少真正的宗教基因。我們用民主來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用科學來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卻獨獨忽略了人與靈魂的交流和人對生命終極關懷的需要。而這種交流和需要卻是整個人類得以存在的根源所在。將宗教的教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現代教育的功用,企圖用現代教育取代宗教更是不現實的。德國著名自然科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深刻地慨歎:“爲什麼有一個世界,而不是沒有這個世界?” “爲什麼有一個世界”,這是我們至今爲止所無法說清的事實。但是只要人類對終極意義的思考不停止,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而能夠使人心安或者釋懷的只有宗教。換言之,宗教解決的是人心之間科學和哲學無法解決的問題。足見其存在之必要性。

  其次,所謂宗教“激刺感情之弊”,在曆史上確實存在。中世紀宗教裁判所、伊斯蘭護教戰爭、十字軍東征都是宗教弊病的體現,但這些弊病並非宗教的本質所在,而是宗教精神的短暫迷失。宗教對西方社會所起到的積極意義,遠比我們認識的深刻。黑格爾曾稱北部歐洲的一系列宗教改革運動爲“光照萬物的太陽”,事實也證明,西方後來居上的資本主義強國,都與這些宗教改革運動有關。甚至整個西方現代文明的哲學起點、邏輯起點、曆史起點、文化起點都實際源自宗教文化的力量。而“純粹之美育”若是不能海納百川相容宗教,那麼“純粹”也就無從可言。如此說來,宗教“激刺感情之弊”未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頗。

  再者,蔡元培認爲,宗教存在著現象與本體的相互沖突。這是對以基督教爲代表的西方宗教誤讀的表現。真正的基督教義追求的是“道成肉身”以及人神合好。中國的宗教亦是如此。譬如佛教,講求對“萬象”和“萬相”的內在聯系,追求人與人、人與天的自然和諧以及與人靈魂的合一。都可謂“現象”與“本體”緊密貼合之實例。

  毋庸置疑,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理論産生根基在于當時的中國的社會大環境。社會背景決定了生存問題和存在問題的解決重點傾斜向生存而非存在。那是一個靈魂無處安放的時代,也是一個靈魂無人問津的時代。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行其道的科學主義與進步主義思潮,以及德國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哲學視角,使中國的知識精英在對西方先進文明靠齊的選擇中,把先進的“科學”“民主”列爲振興中華的首要之選,而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宗教文化”卻被毅然排除在外。“美育代宗教”成爲了一種美學救世主義。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崇高的社會目的,但也注定是一種“不能承受之重”的美學幻想。

  那麼,藝術與宗教究竟是什麼樣的關系呢?我認爲,藝術與宗教在某種高度上,是一種握手的關系。美育與宗教的關系在本質上從來就是統一的,藝術借助宗教爲載體或者演進、宗教借助藝術爲載體或者演進,是二者關系中最正常的姿態。二者同屬社會意識形態的頂層,平行前進,絕沒有誰可以替代誰的可能。

  1 二者起源是一致的。藝術與宗教,在起源時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原始人對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藝術産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也成爲藝術發展直接的、生生不息的重要能源。今天看來屬于藝術活動的許多東西,如歌舞、繪畫、雕塑等,在當時卻主要是一種宗教活動。原始藝術忠實反映了這些活動,因而無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且中外藝術史上相當長的曆史階段都以宗教藝術爲主導,宗教藝術可謂藝術史上最濃重與華麗的一筆。比如最早發現的以洞穴壁畫爲代表的原始藝術,這些壁畫,或者畫于懸崖峭壁的凹處,或者畫于人迹罕至的岩石縫隙中。顯然,這些洞穴壁畫的創作不是爲了審美目的,而是利用某種巫術“禁咒”野獸,以求狩獵成功的一種原始巫術觀念的體現;“史前維納斯”的女性雕刻,極度地誇大和強化女性的胸部、腹部、臀部,雖是體現了“生殖崇拜”的宗教觀念,但其藝術表現手法熱烈直接,可以說與西方近代藝術流派的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商周青銅藝術的造型、紋飾大都是些非人間的獰厲的動物形象,同樣滲透著宗教觀念;歐洲哥特式建築,廣泛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造型挺拔的尖塔以及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充分調動人們的視覺、聽覺甚至嗅覺神經去感受宗教的尊嚴與偉大,以反映此時期基督教的宗教觀念,也成就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把奇葩。可見,宗教和藝術之所以從誕生之時起就是一對孿生之花。誰也不可替代誰。

  2 二者認知世界的方式互爲補益。馬克思曾提出四種“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論”的(哲學的、科學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實踐-精神”的方式。四種方式分別用四種不同的思維模式認知世界,互相補益,缺一不可。在這裏,“ 藝術的”掌握方式是指“形象-邏輯的思維”,而“ 宗教的” 掌握方式是指“信仰一邏輯的思維”。“ 宗教的”掌握方式自有其信仰的邏輯, 這個“ 邏輯” 當中, 既有抽象的、理論形態的部分, 又有形象的、類似藝術形態的部分。也就是說,宗教認知世界的方式,勢必會和藝術認識世界的方式有某種程度上的重合與交疊。宗教與藝術這兩種意識形態,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會比其他意識形態更爲一致。

  而二者的核心方式都是借助豐富的想像創造具體形象表達自身認識。豐富的想像和幻想,是藝術思維的重要特點。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如果談到本領,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藝術創作的整個思維活動,都是在想像和幻想之中進行的,藝術家正是通過想像把自身感情、意志、思想寄寓在創造的具體的形象之中來反映現實,進入現代甚至這種想像和情感本身就是藝術作品的展示物件。宗教思維也同樣運用想像和幻想。宗教教義便是依靠豐富的想像和幻想,來建立自己的形象系統的。宗教將教義、傳說中抽象的神明通過豐富的想像具象化創造出了許多簡明易懂的宗教形象,從而降低了信徒對宗教教義的理解難度,達到提高了宗教的普及率的目的。藝術與宗教共同運用想像的思維和創新的形象,或反映真實的人生,或折射現實的社會,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使宗教中融入了藝術因素,而藝術中存在了宗教因素。 

  3 兩者的作用機理是相同的。藝術和宗教兩者的精神本質都是通過對生命的研究,實現對人的本質的認知與反思。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和本體,藝術要反映社會生活,必然把社會中的人,作爲自己反映的物件。丹麥文藝理論家勃蘭克斯把藝術創作看成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曆史。”藝術家們通過對人的整體的把握,通過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注,用心血塑造出優秀的藝術形象,反過來再表現人的自我意識,揭示人的內心世界,探求和展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宗教雖然以神靈和通往虛無缥缈的天國爲出發點,探討神和人的關系,但實際上卻落腳于人間社會,是現實中人的行爲和人生的終極意義的鏡像。對靈魂的找尋,對自我的思考,是宗教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這種對人自身進行認識和探究、對人生本質進行追求的途徑,宗教無疑是和藝術高度契合的。

  4 二者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宗教與藝術審美都會使人産生一種超脫表像世界的精神陶醉和滿足。宗教情感和藝術情感在探討人類的生與死、善與惡、靈與肉問題的同時,還著力探索人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藉以弘揚人生的真谛,如真、善、美等等。藝術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質可以打動人的情感,愉悅人的精神,淨化和陶冶人的心靈,升華人的審美理想;宗教亦然,帶著原始本原沖動的宗教情緒,始終在淨化、飛升等的心理撫慰作用之下感化和規範世俗的人生,修正及引導人類精神的憧憬和幻想。所以,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善待父母、行善、互相幫助、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言行一致等等的戒律。可以說,宗教和藝術,在對道德觀的建立和人的心靈的救贖層面上殊路而同歸。二者均以情動人,因信仰聚人,歸根到底,都是爲了實現人的完善。

  5 融合才是二者發展的趨勢。從最初的以宗教意義占主導的原始藝術到當代藝術,藝術的發展可以說已經離不開宗教的元素,而宗教的傳播也離不開藝術的支持。可以說二者已經成爲了一個不可分離的混合體。

  義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美術叁傑”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都是利用宗教題材爲契機,把聖母與耶稣人性化,反映真實生活,表現出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理想。而他們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又被宗教信徒奉爲真神的化身,成爲宗教教義本身。在中國,以敦煌莫高窟爲代表的石窟藝術集建築、雕塑、繪畫于一體,其目的是爲宣揚神佛的神明與智慧,勸人改惡從善,嚴守教規等宗教意義。但是某些具體的片段如《張義潮出行圖》《宋國夫人出行圖》等,那些壁畫邊角上的飛天形象,下部的供養人形象,都超出了宗教教義而直接反映當時的生活內容,集藝術價值之大成。人們能夠從莊嚴肅穆的本尊大佛身上,看到胸懷寬廣、博大精深的智者形象;能夠從慈祥的觀音菩薩身上,看到賢慧婉麗的女性形象。這些都是藝術與宗教的融合所帶給我們的嶄新體驗。

  宗教與藝術不僅在曆史上攀結于一起,在當今社會裏更加形影不離。當代西方的基督教教堂多建成現代派建築的樣式,從外觀看同傳統教堂建築截然兩樣,人們可以在那裏聽音樂、喝咖啡,聊天,因爲這樣才能更容易把人們吸引到教堂裏來。現代的宗教歌曲開始采用民間曲調或民間說唱形式,因爲這樣的民間曲調有著廣泛的群衆基礎,易唱易學,有利于對信衆數量的保存。從融合的程度上來說,現代的藝術與宗教的融合是更加深刻的。因爲這種融合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相互借用這一層面之上,而是源于宗教與藝術本質上都是建立在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之上的意識形態,是一種源自人類本質的相同性的契合。現代藝術主要功用之一,就在于它用藝術的手段,對于未知世界進行預期的幹預。藝術家利用藝術爲曆史的發展模擬、探索著前進的軌迹和方式。而這一點,正是宗教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發展的基本途徑。

  正如上屆世界佛教論壇所宣導的那樣,“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對于“天人合一”的和諧意蘊的追求,對于人在靈魂-自然-社會叁個維度上建立更高層次的和諧探索,無論是宗教還是藝術一直都在爲之努力,以謀求新的發展途徑。“和諧世界,衆緣和合”。藝術與宗教,從來都是和合的。

  李大鈞 

  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董事長

  

《淺談藝術與宗教的和諧一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