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衆善奉行

  衆善奉行

  內容摘要:佛與商,似一個遠離世俗,一個直接塵世;然佛與商的彙通卻可如泉湧般噴發智慧。佛語“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一個“和”字確是企業的靈魂;四方和諧、相互尊敬乃謂之佛境 “六和敬”,則是企業管理的基礎與指南。

  關鍵詞:佛教 思想 和諧 發展       

  作爲一名企業家,也是一名佛弟子,多年來在從事企業活動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使自己成爲學佛報恩的受益者。一般人也許認爲,佛教與企業是兩回事,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因爲一個是宗教,遠離人間香火,致力于衆生解脫的生死大事,屬于出世間的內容;一個是商業,直接生活在塵世,致力于生産資料的物質創造,屬于世間的內容。但是我通過經營企業與學佛的過程之後,覺得兩者之間確實有很重要的關系,將佛教的思想與企業活動結合起來並用,不僅能夠使我的生意得到了提升,同時也使企業的生存進入了良性回圈,同時我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提高,對佛教的信仰也有了增強,在此我願將我學佛的體會寫出來,與各位參會人士分享。

  一、佛教和諧思想可以作爲企業的靈魂

  自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後,再經佛弟子們對佛教的弘揚,使佛教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思想,這些理論思想,不僅豐富了人類的思想寶庫,也對人生有無盡的受益,更對整個社會産生廣泛的影響。古老的佛教思想廣泛,內容包羅萬象,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百科全書。它除了與人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之外,還與企業的管理與發展也有非常緊密的關系,甚至可以牽涉到企業的成敗得失。

  衆所周知,一個有前途的企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靈魂,這個企業的靈魂是什麼呢?我以爲就是一個“和”字,這個“和”就是和諧,因爲企業有了“和”,才能充滿活力,否則將會陷入死水一潭,僵而不死,最終得不到發展。而佛教的和諧思想卻有助于我們認識和挖掘企業的活力。

  佛教講的“和”,是歡悅和諧,諸事順利。佛教經典曾經講到比丘要行七法,此七法中的第一法就是“歡悅和諧,猶如水乳”(《釋氏要覽》卷下)。一個寺院就是一個大家庭,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的成員呈現的是水乳交融的關系。出家的僧人既要享受平等友愛的權利,同時還要處在一個歡樂的氛圍之下,所以“和諧”對僧團來說非常重要,它關系到佛教僧團的生存與發展。佛教裏把“和諧”看作是佛陀的遺教之一,中國古代著名的僧人--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就曾經提到:“佛之遺囑,以戒爲師,師訓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汙染。仁讓貞信,和雅真正,戰戰兢兢,動靜和諧,故言以戒爲師也。”(《四念處》卷第一)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的大智慧者,他把印度傳來的佛教思想經過改造後,變成了中國佛教的民族特色思想,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一直受到了人們的尊敬與崇拜。智者大師說的“以戒爲師”,其實就是要人們做到“動靜和諧”,因爲這個和諧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佛教講不離兩邊即爲“中道”,凡聖一體,是爲不二。天臺宗講圓融,認爲世間與出世間一體的,所謂一切資生産業皆是佛道,所以動靜一如,不一不異,都是成佛做祖的必然之路。能夠正確處理動靜的和諧關系,也就做到了清淨無染的解脫之道,真正到達自在無礙的境界。所以,佛弟子認識到圓融動靜一如,就是做到了和諧,就是“以戒爲師”。

  中國傳統的寺院是一個大家庭,也是社會中特殊的獨立單位。這裏生活著一群過著特殊生活方式的群體,但是從寺院的管理與發展曆史來看,它具有某些與企業一樣的功能。例如企業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寺院要有一個很好的修行條件;企業的管理有嚴格的規章製度,寺院的管理有詳細的戒律清規;企業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寺院要有自己的宗派文化;企業有從上到下的人事系統,寺院有嚴格的僧職體系;等等。總之,雖然寺院沒有像企業那樣非常看重利潤和追逐利潤,試圖取得利潤最大化的要求,但是寺院要自己生産産品,要有經濟核算方法,要承擔自負盈虧的風險,同時還要保證取得一定的利潤,以此來滿足寺院的日常開支和擴大再生産與發展文化事業的要求。企業與寺院的相通部分,決定了在佛教自己的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根據具體的情況建立一些適合于寺院管理的理念與製度,而這些理念與製度可以爲企業的管理與發展所借鑒。

  作爲企業來說,要把企業事情做好,就必須有一個和諧的環境與氛圍,佛教的“歡悅和諧”是說整個寺院要有一個這樣的氣氛,僧人們要在這個氣氛下生活才有朝氣,才能夠安心從事“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禅並作的生活,所以在寺院裏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猶如水乳”,不能分開。對企業來說也是這樣。一個成功的企業,肯定存在著一個和諧的氣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在水乳不分的一體化過程,企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要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地做出自己的相應調整,同時又要保持內部的不變之靜,因此圓融動靜的關系,是企業管理的一個大事,佛教的和諧觀就在企業的管理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運用,以佛教的和諧思想作爲企業的靈魂就有了可能。

  佛經說“能善和諧,造作業果,轉輪生死,無有窮已。”(《無明羅刹集》卷上)這是說善于做好和諧的事情,也是一種造善業積德的工作,同樣具有出離生死的功用。讓企業充滿和諧的氛圍也是一種造善業積德的工作。一個充滿了和諧氣氛的企業,必定有一批人會用擺脫生死的大無畏勇氣,不計報酬地甘願爲企業出力。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有志氣和有抱負的員工,注重的不是工作的報酬,而是工作的環境與成長的土壤,只要我們善于營造企業的和諧氣氛,對企業來說難道不是一種功德嗎?企業的這種善業,所得到的功德亦即回報,會遠遠超出投入,更重要的是企業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這個功德可是無量的功德。這也是企業發展的源頭活水。

  二、“六和敬”思想是企業管理的基礎與指南

  正因爲在這個“和”字的指引下,中國佛教的寺院裏一直奉行“六和”的生活。此“六和”也稱“六和敬”,所謂的“敬”是說“尊敬”。僧人之間要相互尊敬,和諧相處,“匪敬弗得。故曰修六和敬。”(《水忏科注》卷下)“六和”即是“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诤。叁、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同上) “六和”思想是寺院生活的根本保障與修行者的指南,因爲離此“六和”思想,整個寺院裏的僧人就無法生活,只有遵照了“六和”的精神,大家共同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之中,相互尊重,共同修道,目標一致,才能共同進步,取得解脫。所以佛教裏面才特別強調,“于衆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興隆叁寶,上弘佛道,下化衆生。”(同上)

  寺院的生活需要“六和”的環境,其實對一個企業來說何嘗不是呢。從某種角度來說,企業也與寺院有著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寺院的僧人都生活在固定的寺廟裏面,企業員工也都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工作。要想把企業的工作做好,就需要有一個和諧的環境,這種環境對企業來說,就是內部的人際關系,進一步說就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它包含了“六和”精神。

  根據企業的特點,我們可以借鑒佛教的“六和”精神,將企業的和諧人際關系定爲:“身和同住”是指企業員工都在同一個地方做工;“口和無诤”是指企業員工之間不要發生相互爭吵和說長論短的言語行爲;“意和同悅”是指企業員工都應該處在歡樂與喜悅的心情下工作;“戒和同修”是指企業員工都應該共同遵守企業製訂的各種規章製度;“見和同解”是指企業員工應對企業的發展持有共同的看法或見解;“利和同均”是指企業的員工在付出勞動的同時,也都在同時享受因勞動而帶來的各種利益。

  佛教的“六和”精神爲企業的管理與人際關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使之成爲企業人事管理的基本精神。佛教講中道,所謂“中道”就是“不二”,亦即是說要以不偏不倚,走“中道”的精神來看待世間的一切,和諧精神就是“中道”的具體表現,“中道”要以平等的心態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佛經指出“今以平等空中出聲導之,和諧兩家不許偏執”,(《維摩經疏》卷第叁)用在企業的管理方面,就是以“中道”精神指導企業的和諧人際關系,把“六和”精神充分地運用到企業員工的身上,讓他們共同享受到因有了“六和”精神而處在一個充滿和諧與快樂的工作環境之中,把他們體內蘊藏著的創造力充分調動出來,更好地爲企業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衆所周知,禅宗的僧人是集體住在寺廟裏面,寺廟有時也被稱爲“山林”,僧人住在寺院裏面有時也被稱爲“住山”。古代禅師曾經賦偈說:“住山只貴衆和諧,表裏通明應整齊。折腳濫兒幸無恙,相憑出手共提攜。”(《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八)這首禅偈是要說明凡是住在寺院裏的出家人,最看重的是“和諧”精神,因爲寺院裏的僧人都充分注意到和諧的氣氛,整個寺院上上下下就充滿了通明整齊的氣象,僧團就不怕別人來破壞,大家就能共同攜手得到解脫。所以對整個寺院來說,集體主義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六和”精神恰恰就是強調這一點。它是佛教僧團的必要保證和基礎之一。

  現在整個世界都處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與企業息息相關。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造成了各國經濟的連鎖反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把世界各個企業和國家的各個企業綁在一起。由大看小,現代企業是一個整體,企業要發展,要有效益,強調集體的協作與凝聚力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一環。現代化的技術使産業工人的分工更加精細化與單調化,協作能力與各工種之間的協調成爲企業工作中的主要方式。企業精神的最大特點是團隊管理,如何管理好團隊,除了依靠領袖的作用之外,集體的力量和員工的團結配合是取得根本勝利的無上法寶。企業員工是一個集體,是一個團隊,更需要有凝聚力。這個凝聚力就可以通過“六和”的精神得到實現,因爲“六和”精神裏面強調的就是集體主義的合作精神。例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而此時最需要的就是上下同心同德、風雨同舟、和衷共濟、共同時間。“六和”的精神就是要說明在企業裏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之間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一直存在,只有大家團結起來,每一個企業成員都以企業的目標作爲自己奮鬥的目標,相互勉勵,心同此理,將企業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整個企業的發展目標才能順利實現。但是要完成企業的任務,我認爲更重要是的要發揚“六和敬”中的“敬”的精神,團隊成員之間要互相尊敬,領導與被領導者要相互尊敬,有了尊敬才有謙讓,有了尊敬才有了凝聚力,有了尊敬才能享受到因共同目標,而帶來的共同利益的分配。其次“敬”字當中還應該包括“敬業”的精神。員工“敬業”同樣對企業的發展顯得非常重要,不能敬業的人,就不是一個好員工,佛教說“匪敬弗得”的另一方面,就是強調了沒有“敬業”就不能有回報,也不能“得”的意思。如果每個員工都做到敬業,這個企業肯定就充滿了活力,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渡過難關。

  叁、結 論

  佛教博大精深,體系宏大,思想繁雜,它不僅是現代社會指導人生的資糧之一,也是當代社會可利用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産之一。像上面所提到的佛教的和諧觀理念與“六和敬”思想,就是現代企業可以借鑒參考的曆史文化資源之一。多年來,我們企業將和諧作爲企業的靈魂,發揚佛教和諧思想的整體觀,使企業內部充滿了朝氣,極大地調動了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同時我們十分注重對企業員工進行“六和”精神教育,在員工之間形成了互尊互敬的良好企業風尚,企業同時也受益無窮,不僅把企業管理水准給予了提升,而且企業員工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根本的改觀。

  當前,我國政府正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和諧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和諧思想在古代就已有之,但是在今天它顯示了更加重要的意義。佛教有自己的和諧思想,能夠爲當代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作爲古老的傳統文化組成部分,佛教的管理思想更是一直非常豐富,其中有很多可以被借鑒用來管理現代企業。除了上述的和諧觀與“六和敬”思想之外,像傳統佛教寺院的清規管理製度、佛教的心理調節實踐等等都可以爲現代企業管理所用。我們希望有關方面能在這方面多做一些研究,將佛教裏有關與企業管理的思想整理出來,讓它更好地爲人類服務,使古老的佛教再次煥發出青春,爲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陳紹常

  廣東常裕瑞實業投資集團

  

《衆善奉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