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面臨的挑戰與機運
當今臺灣的佛教在藏傳、南傳、歐美、日系等的沖擊下,普遍有學習梵文、藏文、巴利文、日文等語言的風氣。甚或認爲非如此不足言佛學,是走向國際化的趨勢所在。但在現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學術固然也是無國界。但在疲困于語言的教學與學習上(有時不止一種外語),殆少余力再從事于佛理的鑽研。不容忽略的是:無論經濟也好、學術也好,在國際化、全球化中,仍不能離開本土化才能不失根本而有特質。否則,是舍己之田而芸人之田,所謂舍本而逐末了。甚者有邯鄲學步反失故步之憂。就我們文化主體的漢傳佛教而論,在曆史演化中,無論就翻譯的嚴謹度,以至文獻資料的豐富都是值得重視的。況漢傳佛教已經發展自成體系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更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與意義存在。卻被現代的佛學研究忽視、陌視、誤解,甚至誣蔑 。目前西方佛學研究對中國佛學研究尚頗貧乏,我們有責任將漢傳佛教加以發揚而光大之。
就漢傳佛教的情形,無論學理以至修行而言,試加檢討之:一、教義的學習流于僵化,失去創發性思維。二、修行理論與方法的流于形式化:如止觀理論流于教條化,朝暮課誦流于形式化,失去叢林製度的實修精神。一句佛號包攬一切修行方法。 叁、戒律的衰微:戒律流于形式,叢林製度的破壞、百丈清規的精神所存者幾希矣。所以,現在佛學院的漢傳佛教的教學,徒具形貌,早已失去傳統佛教的精神,有之亦不過是聊備一格罷了。在政治上經過常期內憂外患,而在現代化的腳步下又經曆內外之夾擊,這正是漢傳佛教當今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而在現代化的洗禮過程中,學術文化交流頻繁,尤其近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信息視前更加開放,東西方距離日益接近,中華文化也漸受重視,漢傳佛教隨著亦有了新的生機與機運:
如今要振興成爲現代化的漢傳佛教,其大原則爲:一、傳統精神與現代的融合,二、理論與實修的配合,叁、具有兼容並蓄的精神,四、世學與佛學之互攝的特質。
漢傳佛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背景,具備有包容性與圓融性。發揮此優秀傳統,結合新知,以複興隋唐佛教的精神:一、精熟古人思想體系及其诠釋經典的精神,進而加以活用:包括判教、科判、注疏等。二、吸收現代學術研究方法及近代佛教研究的成果。叁、兼收南傳、藏傳等的經典、教理以至修行方法之精髓,以充實漢傳佛教之內容。歸納、整合,汲古與創新交相融彙,以重新建構一個具有創發性、多元性、次第性與圓融性的現代漢傳佛教新思想體系。四、在修行上,除了綜合南傳、北傳與藏系佛教外,在佛教理指導下,與道教修煉、瑜珈術、太極拳與氣功之間相互動溝通;俾收觸類旁通之效。五、借現代科學作整合性的研究:整合醫學(如腦神經醫學)、哲學谘商、心理學(心理谘商、潛意識、心靈治療)等,將身、心、靈叁者,而折衷于佛法,作全面的結合。必有相得益彰之效。六、當以佛教的诠釋法作學術研究,以免世俗谛的思維去誤解佛法。七、因應時代需求,重振戒律的精神。
總言之,發揮佛教“五明”圓通的精神,整合各學科。廿一世紀外在環境的巨變,現代人面對一個積極競爭的時代,具有前所未有之挑戰。華人遍布全球爲數最多的漢傳佛教,有著無可讓度的責任。在佛理的運用上,應借佛法給人類,針對身、心、靈各方面以積極、正面,具開創性與啓發性的思維導向。在學術上,要掌握以佛教诠釋法作研究之重心,以免失去佛教的基本精神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