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念蓮華生命關懷與和諧社會

  一念蓮華生命關懷與和諧社會

  “一念蓮華”這個蘊涵著提升生命內涵的社會服務理念,近年來,逐漸被臺灣地區部份經曆過親友生死大事的喪親者所認知。這是一個創新的佛教名詞,既廣義地表達了對整個生命過程中,心靈淨化與提升的關注,亦包含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懷。並關鍵地指稱對于社會人群之生死大事,依佛教理念所提供一系列從臨終關懷、舍報助念、中陰引導、乃至于喪親者悲傷輔導與心靈支持的社會服務。本文探討“一念蓮華”生命關懷理念的推廣與實踐,對于社會和諧所具有的正向意義。

  一、“一念蓮華”的意義與內涵

  “一念蓮華”的內涵:

  “將生前的心靈革新,擴展到臨終、舍報、及下一生之生命全程關懷與靈性照顧。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以清淨的心,關心社會、關愛他人、關懷生命、關照生死,讓生前、死後兩無憂悔,讓生者、亡者兩無遺憾(1)。”

  這樣的定義指出“一念蓮華”在平日是要以“淨化的心”去關心社會、關愛他人,而在他人面臨生死之際,則是以關懷生命、關照生死的慈悲心,提供臨終者及其親人靈性照顧,使去世者及尚在世的親人,都能得到生命的安慰而兩無遺憾。

  “一念蓮華”的“一念”,是指自覺的清淨心,要以猶如蓮華,不染貪瞋癡慢妒等五毒的心念去淨化、面對自我生命,並以佛法中,“蓮華”所代表的大悲意涵,以覺他、利他的菩提心去關心社會、關愛他人。

  “生命的終點—正是無限希望的起點。在病人臨終之際,讓他對生命重新生起希望,以無畏的態度面對死亡,以愉悅的心情迎接來生,這便是生命關懷的積極意義。在病人臨終舍報之際,幫他念佛持咒,讓他在舍報的最後一念,眼見佛像、耳聞佛號,從而心中憶想于佛,則此生才一結束,下一生已于極樂淨土開始,繼續他更美好的生命旅程。”

  死亡是人生之大苦,在佛法上也正是輪回升墮的關鍵時刻,“一念蓮華”透過對極樂世界及彌陀宏願的介紹安慰臨終者,使臨終者由對死亡的恐懼、絕望狀態,轉換爲願生淨土的積極自我提升,與對死亡無所畏懼的超越心境。

  人死之後的去向,有叁種力量來決定他的上升或下降(2):

  (1)隨重,隨著各自所造的善惡諸業中的最重大者,先去受報。

  (2)隨習,隨著各自平日最難革除的某種習氣,先到同類相引的環境中去投生。

  (3)隨念,隨著各自臨命終時的念頭所歸,而去受生六道,或生佛國淨土

  “一念蓮華”在平日以清淨菩提心自覺利他,一方面可以減低本身惡業及習氣之影響力,另一方面亦可以積累善根福德回向極樂的淨業資糧。而在臨終,則強調要掌握此生最後一念,與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的願力相應,如《佛說無量壽經》中佛告阿難:“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一念蓮華”在生命終極關懷的實施重點,則爲要求協助即將臨終舍報者,讓他“眼見佛像、耳聞佛號,從而心中憶想于佛,願求往生”與彌陀願力感應道交,而達到隨念往生淨土的此生終極圓滿。

  二、一念蓮華生命關懷的推廣與實踐

  以下就“一念蓮華”依佛教理念所提供一系列從臨終關懷、舍報助念、中陰引導、乃至于喪親者悲傷輔導與心靈支持的服務,說明其對社會和諧的正面意義。

  “在臺灣爲生死大事默默努力的宗教團體與個人有很多,都很令人尊敬與贊歎!其中由諾那、華藏精舍,所推動的“一念蓮華”理念與實踐,多年來以24小時全年無休的義務精神,平等慈悲的幫助任何一位需要臨終關懷或臨終助念的個人或家屬;2001年臺灣約有12萬多人往生,其中約有1萬2千人,曾接受過諾那、華藏精舍“一念蓮華”的服務,亦即該年臺灣每10位往生者,即有一位曾接受“一念蓮華”的服務;就現代生死學的學術研究或教學來說,“一念蓮華”實在是一個值得我們從現代生死學的角度來認識及學習的範例之一(3)。”

  諾那華藏精舍“一念蓮華

  生命關懷”助念方法,包括了臨終關懷、舍報助念、中陰引導、乃至于喪親心靈支持的服務。

  對于請求協助的重症、臨終者家屬,助念志工會前往醫院予以慰問,並以善巧方便對重症、臨終者及其家屬表達佛法對于生死的看法,以及介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勝妙莊嚴,以改變臨終者及其家屬對死亡絕望的態度,轉換爲積極求生淨土的光明心境,尤其強調家屬應在病人臨終舍報之際,讓他在此生的最後一念,眼見佛像、耳聞佛號,心中憶佛,願生極樂,以幫助他掌握最後一念,與彌陀願力相應往生淨土。

  而對于已舍報的求助者,助念志工會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志工到達現場時,攜帶陀羅尼往生被、恒河金剛明沙等佛門法寶提供亡者使用,並對家屬提出能符合亡者往生利益的建言。例如至少八小時內不觸碰遺體,或送入冰庫,以免亡者神識尚未離體,受到極大的幹擾而起瞋念煩惱影響去處。家屬亦應盡量避免在亡者身邊哭泣,否則將使亡者情戀不舍,而障礙往生。接著志工邀請家屬一同爲亡者助念,志工助念內容除在舍報八小內輪班助念,並有勸慰亡者應如何往生的口語導示。整個助念過程乃至法寶提供,都是完全免費,不接受喪家任何金錢或物質的回饋。在八小時圓滿後,通常建議家屬仍應繼續助念至舍報12小時。

  除此臨終關懷及舍報助念外,諾那華藏精舍並提供亡者家屬參與每月舉辦兩次的中陰共修法會,共修的內容融合了淨土法門與西藏度亡經關于中陰時期的導示,並請求家屬應在中陰49天內,每日爲亡者作中陰引導文,並繼續爲亡者念阿彌陀佛及觀音六字大明咒,以幫助亡者往生極樂或善道。

  “(一念蓮華)臨終一念往生助念比舍報後助念,費力較少而且成效較大…….諾那藉此機會與各地大醫院洽商,協助其成立佛堂及往生室。藉由醫院佛堂的成立,除了讓病患有所依托、與醫護人員做佛法交流之外,並進一步與他們攜手推動“一念蓮華生命關懷”系列活動及協調配合“一念往生”助念之實行。甚至藉由往生室之設置,讓所有在醫院面臨人生終點的病人,都能獲得死亡之尊嚴與生命升華的喜悅。……2008五月四日緬甸“納吉斯”熱帶風暴和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災難發生後,他們于五月十七日周六下午一點半緊急發起“全省分舍視訊及網絡聯機中陰共修”,廣邀同門師兄、蓮友、曾接受助念的亡者之家屬和社會大德,一起爲不幸受難的亡者中陰助念(5)。”

  推動醫院成立佛堂的做法,在臺灣已被生前契約業者吸收,而與醫院合作設立往生室之類的空間,成爲醫院人性化服務的一環。而透過網絡的虛空間,連結一群發心助念志工,在固定時間,對不受空間限製的中陰身罹難者助念,這也是創舉。諾那華藏精舍自2008年五月至今,每日晚間7~11時,仍不間斷地繼續進行網絡助念。

  在“佛教助念于喪親者走過悲傷之探討(4)”文中指出佛教助念對于亡者家屬達到了悲傷療愈的功效,因爲佛教助念形成一個“可以想象的死後存在”,導引之生死信念如“死亡不是永遠的結束”,給予喪恸中希望與支持,使親人死亡的悲傷能轉換成親人即將往生到一個很美好地方的心像。而助念曆程中助念人員無私的付出與陪伴,亦提供了喪恸中的社會支持,接受過助念協助的喪親者在接受訪談時表示:“在經曆佛教助念後,除了原來悲傷經驗轉變外,原有之生命亦産生了轉化,如:生命哲理有了啓發,生命觸角亦能延伸到自我生死的反思層面,産生回饋付出之心去服務他人,隨之生命視野也擴大了,終究步上複原之路。”

  結論

  “一念蓮華”生命關懷提出以清淨的心,關心社會、關愛他人、關懷生命、關照生死。並指出“改變生命,必須從平常的言行思想做起。生命中多一個好的行動、好的話、好的念頭,則多一個善業,生命便會更好一分。若多一個傷害別人的言行思想,則多一個惡業,生命便更惡劣一分。若能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乃至每一個念頭,都不要傷害別人,都總是利益別人,如果生命中充滿的都是純善的業,則想不變好都不可能了。改變生命,要由現在每一念做起。而要決定生死,則必須在臨終最後一念來把握(6)。”

  如果人人都能以清淨的心,關心社會、關愛他人、關懷生命、關照生死,對于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必然有其正向意義。倘若人人能如此,則無須等待死後,這個世界就會像淨土一樣美好。

  參考文獻

  1. “一念蓮華”生命關懷教育手冊(2008),金剛贈經會,臺北。

  2. 爲甚麼要做佛事,聖嚴法師,法鼓佛學小叢刊。

  3. 陳錫琦(2004),從生死學的觀點探索“一念蓮華”對現代人的意義及其未來展望,華藏世界,41,104-109。

  4. 謝雯婵,佛教助念于喪親者走過悲傷之探討,發表于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第七屆“臨終關懷研討會”,臺北。

  5. 張寶珠(2008),“正德西方蓮社”與“諾那華藏精舍”助念方法之探討。南華大學96年度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智敏 慧華金剛上師臨,終一念往生(1999),金剛贈經會,臺北。

  作者簡介:

  陳聲漢,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