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心靈環保

  佛教的心靈環保

  一、前言

  二十世紀末以來,由于物質文明的高度開發,人類于物質生活的層面,可謂輝煌舒適的享受。然而也由于終日汲汲營營追逐于物質的需索中,而于心靈層面普遍存在著空虛貧乏與茫茫然無所適從的困境,價值觀混淆、社會倫理、人倫義理皆失序,人心惶惶,各種心理精神疾病如雨後春筍。醫學的研究發達,趕不上身體百病叢生日新月異的病相發展,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破壞,讓人們嘗到自作自受,得不償失的苦果。人們這才開始反思,物質生活的追求畢竟不是唯一的人生指標,心靈、精神生活的提升,像似更實在的人生平衡點,所以心靈環保、心靈革命、淨化人心……等論點應運而生,打著所謂身、心、靈健康養生的種種活動賣點,普遍受到青睐。足見心靈健康的需求,確實是人們更終極的目標。

  二、佛教對心靈的诠釋

  學術研究發達,對心靈的研究探討論述,自古以來非常多,尤以宗教對心靈的認識說明最詳細,當中又以佛教對心靈的認知更是徹底而完整。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雲:“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揭橥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覺性,所謂能知冷暖寒暑、知是知非、知黑知白、……靈知靈覺這念心就是,每一個人都有,有情識者,及至蜎飛蠕動皆具足此一覺性,此一覺性的本質,六祖大師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到底是哪個? 六祖在開示惠明時言:“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這一段公案,說明此一靈知靈覺之心性,其本質清淨,即是當下一心一意,不生他念,專注聽法這念心,這念不想善法、不想惡法,清楚明白之心,所謂返璞歸真,禅宗名爲本來面目,更進一步指出心清淨,沒有妄念,清楚明白即是真。惠明悟道,了知真心本具、本來清淨。

  靈山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世尊即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總持妙持,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迦葉理解到什麼? 世尊看到什麼? 竟言將正法眼藏傳付給摩诃迦葉,無非是拈花這念心,微笑這念心,同是一個絕對的心,此心平等平等,此心可以拈花,可以微笑,所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此絕對的心,佛有、祖師有、凡夫有,乃至蟲子都有,故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永嘉玄覺禅師言:“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憨山大師亦說:“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當代 上惟下覺老和尚進一步具體的指出:當下聽法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沒有妄想,沒有昏沈,沒有瞌睡,清楚明白又能作主這念心,是本具的,不是閻王上帝給的,不是父母生的。一語道破衆生對這念心性的迷思。

  綜合以上所說,知道一切衆生本具心性,本來清淨。何以需要談心靈環保? 皆因不覺心迷,所謂“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沒有妄念的心,清楚明白的心是清淨心,現在因心不覺,沒有了覺察力,六根攀緣六塵,攀緣這念心成了妄心,起了貪愛而不覺,因貪愛而想占有,因想占有而不擇一切手段造業,長劫以來,不斷反複熏習,養成習氣,積習難返,吾人當前這念心,固然本具佛性,被無明煩惱習氣覆蓋,名爲染汙心,喻爲金礦,礦中雖有真金,但也有石頭雜質,必待淘沙汰石殆盡,真金才能全現,此一段曆程即名修行,現在又名心靈環保。

  叁、無爲心靈環保

  佛陀因于對吾人這念心性有全面性通體的認識,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來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種心的毛病,這是從狹義講。若從廣義說,則有無量法門對治無量妄心。

  若衆生言下能直接契悟當下不思善不思惡,不生不滅,本來清淨之本心,則堅住這念心,保任這念心,六祖所謂“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不辨此心中有何煩惱,有何習氣,但時時刻刻令這念心保持不打妄想,清楚明白,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一念到底,當下這念心,始終清楚明白沒有妄想。圓覺經清淨慧菩薩章中:“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念心始終無爲,念念歸真,念念清淨,此是最高的心靈環保,名無爲法。無爲心中豈有染汙? 既無染汙,即不需環保。

  四、對治性的心靈環保——大乘六度

  怎奈一般衆生煩惱垢重,積習難返,雖知不能行,雖悟不能斷,不能時時站在無爲法上,所以頓悟此理不礙漸修,若理不能悟,那就在事上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羅蜜。以種種法門對治種種煩惱心病。

  小乘人急于了脫生死六道輪回苦,修四谛斷盡煩惱自己出離叁界;大乘菩薩一方面了知心性本具,畢竟無爲的道理,慈愍衆生因病重,長劫在苦輪當中輪轉不已,故發利他之心,修布施,一方面滿足衆生,一方面對治自己的悭貪毛病,消除貧窮。貪有種種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食貪睡……,明辨自心中有那些貪心,進一步對治,若貪財就行布施,若貪色就修不淨觀以破除,佛說此色身乃“革囊衆穢”,有啥可貪? 若貪名,名聲喪本,佛言:“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可謂貪名後患無窮。從理上反複去思維修正,觀念調過來,貪心就息下,不但不貪,進一步還要布施,行布施廣結衆生緣,廣結善緣,廣結法緣,除了物質的布施,尚有法布施,令自己及一切衆生亦能破除迷愚,進一步了達無能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明白叁輪了不可得,當體即空契悟真性,從事上修,進而在理上悟。

  修持戒以對治毀犯止惡生善,大智度論雲:“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于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足見持戒能守護吾人,令吾人遠離造惡墮落,增長善根。戒有出家戒、在家戒,不論在家出家,若懂得在吾人當前這念常住真心上來持守,所謂製心不犯;實時時觀照自心,在起心動念處來持守不犯,心念管製不令妄動,則此心即成清淨心,當下一切心病不生。若以五戒而言,不但持身不犯、持心不犯,更進一步積極救生護生、布施供養、宣揚清淨行,更能說正語、愛語、勸人不飲酒,則是自利利他之菩薩行。

  修忍辱以對治瞋恚,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所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遺教經雲:“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尚書亦雲:“必有忍,其乃有濟。”忍能生大力用,成就功德偉業,世間法中,句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故能複國雪恥;出世法中,世尊在因地修行曾爲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心中毫無瞋念,並發願將來成佛,要以慧刀斷除歌利王的貪瞋癡叁毒,歌利王因此而忏悔供養,可見得忍能生大力用,忍能對治自他之瞋恚之心病。

  修精進以對治懈怠,吾人長劫以來,于煩惱習氣知而不能行,悟而不能斷,皆因無精進力故。如若世尊行精進,故超越彌勒菩薩先成佛果,脅尊者八十出家,爲少年譏其年衰老耄,自誓若不通叁藏理,不斷叁界欲,不得六神通,終不以脅至席,結果精進叁年,果證聖道。遺教經雲:“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吾人做心靈環保,若能本著精進不懈怠,勇猛前行的精神,必能斷盡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疾病,令心清淨無爲。

  修禅定以對治散亂,修習禅那,攝心專治于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叁昧正定,楞嚴經中阿難尊者請定:“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即知禅定之重要,沒有禅定,縱然多聞,猶如說食不飽,不能徹淨煩惱塵垢,必也修禅定,以禅定力達到定心、明心、淨心之境界。

  修般若以對治愚癡,愚癡是指(一)不信叁世因果,(二)不知諸法緣起性空,(叁)不知諸法實相,佛性本具之理,故般若智慧恰可歸納爲:(一)因果通叁世,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明白因果之理,深信因果之理,則不斷地反觀自照檢討反省,積極的斷惡修善,使自己的人生愈走愈光明。(二)諸法緣起性空,佛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是因緣條件具足才生,所謂“仗因托緣”而生,是假有、暫時有,非真常有,故知因緣條件不具足了,法也跟著滅了,了知生滅不實緣起性空,就不執著,吾人這念執著不舍的心就能得到解脫。(叁)了知實相之理,佛性本具之理。知道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佛性本具,心落實了,如金剛經言:“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知道緣起性空,所以能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心既不執著,既知緣起性空,則知心性也空,法也空,真空妙有,實相無相,無相當中又具足一切相,所以般若智慧能斷煩惱。

  六度以般若爲根本,喻如人之眼,余五度如人之足,有足無眼行五度,只得福報,不能斷煩惱;有眼無足,有理無事,仍不受用,不得解脫,故六度互相配合行之,事理兼備,必能破除吾人長劫以來之顛倒妄想執著,六度是藥方,若能持之以恒服用,則積劫煩惱垢病,終能漸漸痊愈。

  五、結語

  荊溪湛然尊者于始終心要中言:“然茲叁惑,乃體上之虛妄也。”叁惑是無明惑、塵沙惑、見思惑,是煩惱的類別,然而是吾人這念心體上虛妄之作用罷了,用前面六度的藥,也無非要吾人及一切衆生最終悟到心性本空,煩惱本空,心經上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若達此理,則由對治心靈環保提升爲絕對無爲心靈環保,真正做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