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環保的倡議與發展

  佛教對環保的倡議與發展

  釋廣品

  甲、緒言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必須厘清一些相關的概念;尤其是常人的看法與佛法所要闡述的觀念有無異同。

   首先,我們對世界是什麼的概念應作一個清晰的了解。

   依據最新現代漢語大詞典對世界一詞的解說爲:

  1)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2) 佛教用語,指宇宙:大千世界。

  3) 地球上所有地方:全世界。

  4) 指社會的形勢,風趣:現在是什麼世界,還允許你不講理?

  5) 領域:人的某種活動範圍:內心世界;主觀世界;科學世界;兒童世界。

   由以上的內容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世界包涵了人類所居住的宇宙事事物物和內心的一切。這正符合佛教的看法與歸納。

   佛教把我們的世界分爲二種:即依報(器世界)與正報(有情世界)。而這二個世界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

  

  什麼是依報(器世界)?

   依報世界指的是衆生賴依生活活動的物資空間。因此,它包括了是衆生所居住的,大的是宇宙;次爲地球與小者爲我們的周遭環境。

  正報(有情世界)指的又是什麼?

   正報世界所包括的範圍即是所有的一切衆生。衆生指的就是叁界六道的一切有情。六道包括了:天人,阿修羅,人類,餓鬼,畜生和地獄。

   這二個世界乍看起來似乎互不相幹,毫無關系,各不影響。也正因人類擁有如此的看法,于是對周遭的環境漠不關心,以爲與自身不相幹;也就忽略了對環境的認識與關心, 更遑論對環境的保護。

   然而,我們從佛經上可以找到實際和有力的證據,說明這二個世界是互織的,不即不離的,彼此影響。《 雜阿含經》裏,佛就這麼說道: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衆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又《大乘經典維摩诘經》如此記錄:佛告寶積菩薩: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注:國土)淨。

   從以上經文的開示,不論最終令的是衆生淨,還是佛土淨;一切行爲皆該由心淨開始。這也顯示心淨的主要,是一切行爲的源頭。源頭若淨化,其行爲也隨之得以清淨;反之,源頭若受汙,其行爲亦汙染。而心淨必由個人開始,勢必令人人如此,國土方能得淨化。由此引發出二個課題:

  一、 爲什麼必要令個人行爲得以淨化?

  二、 怎樣才能令個人的行爲得以淨化?

   我們應了解個人與所居住的土地的密切關系。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無時無刻在影響我們的生活起居與思想行爲。這應了本文的主題:對環保倡議的必然性。

   乙:環保倡議的佛法依據

   人們對環保興起莫大的關心始于近代。起因是人們開始發現地球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河水汙染;土地幹瘠;氣溫升高;北極冰融等等;從而意識到人們若不及時加以製止,將嚴重令人類物産欠收,病菌變種,氣候轉化,地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和生物生長。這可印證了佛法所說的道理,菩薩怕因,衆生怕果。如今是衆生親嘗到了苦果,才想走回頭路。然而,我們驚見到在佛經裏早已記載了佛法對環保的認識與重視。經中道來:

   一次, 阿難尊者爲一群俗女說法。這群俗女聽後法喜充滿,于是,供養了五百件袈裟予尊者。這事讓國王見到。國王好奇的詢問尊者如何處理多余的袈裟?尊者向國王開示到,舊的袈裟可改用著枕頭套;以後枕頭套也可用作抹布。一點都不會浪費。

   由佛教初時僧侶所穿的袈裟是糞掃衣就可理解佛陀的心意,一切物資可以轉用,全視我們如何變換其用途罷了。可以這麼說,佛陀很有環保的概念。乃至往後在製定僧侶的袈裟時限定不超過叁件。古代漢傳佛教叢林裏亦有這樣的諺語:修行人行包一小袋,不修行者一大袋。近代弘一大師正是最佳修行僧人的代表。

   佛教基于什麼原則對環保有深沈的內涵作推動力?

   根據我們對佛法的認識可以得出以下幾個重點:

   一是戒律。無論是佛教最基本的在家五戒,或是出家戒,菩薩戒也好,都強調護生。五戒中的首戒是護生;而五戒是僧缁的共戒和基礎戒。在佛世,俗家人一旦接受了佛法都會皈依和受持五戒。皈依詞如下:

   我弟子某某,盡形壽,皈依佛,兩足尊;盡形壽,皈依法,離欲尊;盡形壽,皈依僧,衆中尊(叁說)。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我是優婆塞。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叁說)。(依大名經及律說)

   由上說辭,表明了居士不但接受皈依;而且還受持五戒。早期的佛教徒在作皈依時是叁皈五戒齊受;後佛陀開方便讓根機不一的衆生分受五戒。五戒中的首戒是護生。護聖戒包含了叁層次的意義。最高者是護生;次爲救生;最後是放生。五戒是佛教徒身口意的行爲准則,佛教徒是不可違背的。故律部尚延伸至比丘不隨意踐踏草地破壞樹木的戒條。戒律使佛教徒對其周遭環境有負起保護的責任與義務。

   二是緣起。緣起說明衆生與周遭是一體。所謂內四大與外四大本同。同時,是身心同生滅。十二因緣中的名色因緣正說明了精神與物質的身體不即不離。在色方面,物質皆由四大種和合而成四大的有情報身與器世界的物資物體。其交織的因因緣緣是不可分割的。有情與無情物資不同在于有情具備心識。

   叁是無論是唯識,中觀,還是如來藏大乘叁大系統的看法,均認爲心色的相互依持與同緣。唯識的萬法唯識;中觀的此有故彼有以及如來藏的萬法心因緣起用。叁系均持與第二點的真理相符。

   因此,來到這裏,我們是有必要極力提倡環保。人類的身口意業無時無刻都在影響我們居住的世間與人類本身的生活。

   丙:發展的方向

   現代人們已感受到環保出現問題所帶來的災害,正尋求解決的方案。然而,許多是治標不治本,例如爲。故全世界應向治本的方向找尋應對的方法。

   首先,全球應鼓勵把環保的觀念和內容納入正規學校教育的課程裏,由幼教至大學。課程內容強調環保的必要和如何徹底的把環保工作做到貫徹始終。我們不應再做海灘或山上撿拾垃圾的工作,這只做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如果我們能教育人人不隨意把垃圾亂抛棄的行爲,將使我們的環境幽雅清靜,整潔美觀。

   接著,我們應設法探求可以溶解目前朔膠製成品,但對環境不造成另一種傷害的技術。

  

   另者,應設法用回瓶裝或罐裝,設計美觀又輕便,可以重複使用。同時,想方設法使目前還在使用的朔膠瓶或容器可以重複使用,而不是不能回收使用。

   護生的課題是另一重要的項目。在佛陀入滅後五百年的阿育王,因其奉行佛法,在位時曾立圓柱,刻下聖旨,第5根刻寫著要極力的保護各類的野生動物。此王可說是最早發出護生的政策國王之一。護生的工作比放生更爲神聖。當人人都能做到不捕捉任何衆生,我們就不必花錢購買生物放生了,既經濟又徹底!

   然而,任何崇高的環保工作不如教育衆生去除內心的貪嗔癡來得徹底。這可要從淨化人心做起,方能盡善盡美。今日世界會來到溫室效應的地步正因人類貪婪無厭,唯利是圖,不顧群體使然。若我們能減少欲望,不奢侈,知足,必可減低環境受汙染的程度,人們隨意砍伐樹林等等的問題。把嗔心熄滅,我們能把花在製造殺傷力特強武器的款項造福貧窮國家和人民。把我執控製,多應用智慧,研討利益全體人類的計劃和展開大規模利生的事業。則是人類幸福日子降臨的時候!

   丙:結論

   環保的工作要有成績,必需由個人有強烈的意識,行爲上無時無刻努力去執行,並非口是心非,如此環保的工作才能由線成面。

   如此神聖的環保,所牽涉到的層面深廣,因此,在時間上要有恒心;在工作上需常檢討,不足或忽略之處盡早發現並予以改進,與時並進。

   讓我們爲所有居住在這宇宙的衆生謀幸福而努力把環保工作做的圓滿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