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心靈環保-從心開始

  佛教與心靈環保-從心開始

  

  釋果鏡

  佛教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誕生在人間,留下了叁藏十二部的經典,其中所記錄的佛法,都是爲了要提升人品、淨化人心、改善人的環境。

  公元2002年在泰國曼谷召開第一屆「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理事會」會議上,聖嚴法師提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心靈的貧乏所衍生的問題,比物質貧窮的問題更嚴重。物質貧窮雖然在生活上會有饑餓、疾病等苦難,心靈貧窮卻容易讓人們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這種一針見血的真知灼見,不只是激起了在場人的省思,同時也喚醒了解決人類的問題,必須從我們的「心」著手。

  佛教對于解決物質貧窮的方法是鼓勵布施、努力生産、加強教育;解決心靈貧窮的方法,是提倡心靈環保。以心靈環保的理念和方法,讓大家體驗到個人的物質生命是短暫而渺小的,全體的精神生命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的,再運用佛教的理念及方法,推廣不良風俗的改革,便可以化解心靈貧窮所帶來的災難和危機。

  心靈環保的理念和方法是什麼?以佛教的角度來說,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智能心。以慈悲心及智能心來利人利己,有慈悲心便不見有敵人,有智能心便不會起煩惱。具體的方法就是推行「心五四」運動以及「心六倫」運動,並透過禅法體驗個人生命的短暫與渺小,體驗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的精神生命,來改革不良風俗,以達成淨化人心,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何謂「心五四」?即是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

  四安的內容爲: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用佛法的理念及方法,首先用少欲來安定自己的心,用勤儉身體自然就能健康,自己身心安定、健康的同時,自己周遭的家人因爲你用敬愛而安頓,你的事業因爲你用廉正利人,而更加昌隆。

  四要的內容爲:需要、想要、能要、該要。現代社會由于物質文明的過度蓬勃,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過于奢侈,造成人類價值觀念的混淆,以致于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一味貪求想要的享受。能要是個人能力範圍下,努力付出後所獲得所需要的東西。而該要是實至名歸、受之無愧的一種鼓勵,如果是虛名、非分之財,就不應該要。如果能清楚明白四要,在人生的過程中,便能有明確的方向感,也會過得很平安。

  四它的內容爲: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們在現實生活之中,難免出現逆境、挫折、不平的情況,都不要逃避,因爲逃避無法解決問題,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用智能把責任擔負起來之後,最後就放下它,如此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四感的內容爲:感恩、感謝、感化、感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實踐自助助人的方法,可從四感來著手,也就是感恩奉獻、感謝順逆緣、感化自己、感動他人,學習佛教中觀音菩薩的慈悲心,效法地藏菩薩的大願心,如此才能禁得起苦難,同時又能救濟苦難。

  四福的內容爲:知福、惜福、培福、種福。佛法的教義與修行觀念是修福與修慧,兩項如果缺少一項,修行是不會圓滿。如果能實踐四福,並且爲別人祝福,就是有大福報的人,最後就會和佛一樣福德圓滿。

  總而言之:心五四就是運用佛法來調整我們的觀念,開發我們的心智,不論性別、年齡、種族、職業,不管有無知識、學問,都可以用心五四來開發心智,轉化觀念,改善行爲,以適應當下的生活環境。

  接著再談心六倫。何謂「心六倫」?即是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族群倫理等六重倫理。這六倫是環環相扣的,也就是說在同一個人身上,很可能就具有六種倫理的互動關系,每一種倫理關系之間,都有自己應盡之責任,應守之分際,此心六倫主張的,也是從我們的心出發,從我們自己做起,讓世界更美好。

  家庭倫理從「心」做起。運用「心五四」中,促進家庭和諧的四感,並且實施四個幸福家庭的法門:一、彼此體諒;二、互相尊重容忍;叁、真正的雙向溝通;四、惜緣重倫常。使家庭倫理關系更美好。

  生活倫理從「心」做起。運用「心五四」中,簡約生活的四要,並且以五種良好生活態度:一、轉好念,危機即轉機;二、縮小自己,惜福愛物;叁、關懷他人,換來自己開懷;四、與人爲善,用合作代替鬥爭;五、遭遇問題時應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使生活倫理關系更美好。

  校園倫理從「心」做起。運用「心五四」中,解決煩惱的四它、創造和諧關系的四感,並且開啓十個心靈成長的新動力:一、做自己也要關心別人;二、逆境是老天送給你最好的成長禮物;叁、當你看待世界的態度不一樣時,世界也會變得不一樣;四、尋找屬于你自己的生命意義;五、不要讓將來有遺憾,把握此刻;六、成績不是一切,分享才是財富;七、以贊美代替批評,以包容代替苛責;八、禮貌是尊重的起點;九、誠實是最佳的良方;十、感謝每一個成長的日子。使校園倫理關系更美好。

  自然倫理從「心」做起。推動「心五四運動」積極實踐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等四種環保運動,並且致力于四個拯救地球的方法:一、利他就是利己;二、推動地球永續發展;叁、以環境教育守護自然;四、從身邊小事做起。使自然倫理關系更美好。

  職場倫理從「心」做起。運用「心五四」中,轉動好運的四福,並且實行創造財富的十個快捷方式:一、弄清楚什麼是你真正的財富;二、訂立屬于你的人生計劃;叁、以工作爲榮,善盡工作的責任;四、一日之計在于晨;五、感謝給我工作機會,盡心盡力第一;六、輕松面對工作,爲自己和夥伴加油;七、心量要大,自我要小;八、隨時調整自己,勇于重新開始;九、團隊精神勝過個人表現;十、懂得自我檢討,也不怕失敗。使職場倫理關系更美好。

  族群倫理從「心」做起。運用「心五四」中,建立和諧關系的四感,並且遵守十個建立和諧的原則:一、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二、以欣賞代替批評;叁、珍惜有緣,歡喜種善緣;四、沖突是一時的,生活是永遠的;五、寬恕是最高的美德;六、伸出友誼之手;七、學會包容異己;八、保持一顆幽默的心;九、凡事爲別人多設想一分;十、縮小自我,成就大我。使族群倫理關系更美好。

  心六倫的特色,是在于它的時代性,也就是說,運用「心五四」的觀念,達成六個美好倫理關系,將過去傳統儒家所提倡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提升爲六倫,以適應現代國際社會的複雜人際關系,因此心六倫是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公元2004年,聖嚴法師在紐約聯合國「哈瑪紹紀念堂」演講時提出「全球倫理」的觀念,並支持國際間重建「全球倫理」的計畫。這是因應現今世界紛紛擾擾,尤以種族與族群的沖突最爲棘手的問題,其中多半是來自宗教、政治和信仰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否有解決之道?聖嚴法師在心六倫的族群倫理提出,尊重多元族群,互助、包容、共榮,求同而存異的主張,應是可以解決因差異所産生的沖突!因此建立全球共通的倫理價值觀是當務之急。不僅是爲了防止或反對恐怖主義的暴力攻擊,它的積極面,是爲了保護全球每一個族群之中的每一個人,不再受到相互傷害的威脅,讓生活在地球世界的每一個人,都能不被懷疑、不被誤會、不被歧視、不被排斥、不被攻擊,而能夠彼此尊重、彼此諒解、彼此寬容、彼此學習、彼此幫助。

  什麼是全球共通的倫理價值?即是尊重每一個生命,承認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一個人也都有保護及愛惜一切人的責任。

  如何建立全球共通的倫理價值觀?原則即是以寬容取代對抗、以敬愛取代暴力、以療傷止痛的方式取代報複仇恨。

  它的方法,是藉由全球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家庭教育等多層面的教育機製,來普遍和持久地推動,而各教育的焦點都集中在尊重生命上,承認每一個人都有生存活命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包容異己的心量,每一個人都應擔負起保護全體人類平安幸福的責任。唯有如此,世界才會有普遍與永久的和平。

  提升人的品質,才能建設人間淨土,而人間社會的淨化,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觀念、想法的轉變做起,也就是說:「從心開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