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誠法師:讓社會因宗教而更和諧

  學誠法師:讓社會因宗教而更和諧

  作者:張建麗 雷永剛

  2004年9月16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命題。自那以來,“和諧社會”成爲了人們工作、生活中的高頻詞,成爲社會各界探討議論的焦點。

   學誠法師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有一番見解。他認爲,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動力,去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去凝聚社會各階層的有生力量,去協調社會各群體的利益關系,去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他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博采衆長,爲我所用,共同構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偉大殿堂。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把作爲人類道德文化母體的宗教文明納入其中,這對全國一億多的宗教信徒來講,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爲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宗教本身在人類生活中以其獨特的方式發揮著某種普泛的“原始道德”的功能,無論是曆史的向度還是社會文化功能的特性,抑或是兩者本身的精神本性,宗教與道德都具有文化孿生的特征。

  宗教聖化道德理念

  從一般宗教的構成要素來看,任何一種健全的宗教體系,都包含著強烈的道德理念或道德要素。宗教本身也是人們內在道德情感需要的一種表現,用宗教道德去“聖化”宗教徒的世俗道德,用宗教道德去提升宗教徒的道德境界。如佛教提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道德准則,構築了一整套完整嚴密的道德體系;基督教以“愛”爲核心構築了完備系統的道德體系;伊斯蘭教、道教也不例外。這些宗教道德對教徒的道德素養的培育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同時指引教徒們以高尚的宗教道德和宗教情操去融入社會、奉獻社會、服務社會,去積極促進宗教與社會的適應。

   社會的和諧與美好,是人類的本能需求。因爲每一個人都希望離開痛苦,得到安樂,這是人類的永恒追求。而生存的社會環境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人們的苦樂,只有和諧社會才有可能帶給衆生真正的安樂。

  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首先是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進一步擴展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族群、各個行業之間的和諧。對于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儒家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本生經》裏說:“生命是同一的,痛苦的根源都一樣,誰也不會用自己的一只手傷害另一只手,那樣他自己會感到痛苦。”任何一個偉大的宗教都具有這些教導人們與他人和諧相處、平等對待、理解寬容、慈悲博愛的偉大教喻。

  佛風熏沐釋妄導善

  學誠法師說,中國儒家奉爲至聖先師的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是“天下爲公”的大同社會。佛教提倡行菩薩道,造就“十善社會”,最終成就圓滿的佛國淨土。這些都與我們國家今天所倡導的和諧社會有著極相符順的旨趣。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目的,就是爲了拯救人類的痛苦和迷茫,引導衆生了知生命的真相、苦樂的真谛,以及解脫痛苦、得到快樂的方法,給人民以和平、安樂、幸福和智能。

  學誠法師指出,佛教傳入中國後,漸漸與中華傳統文化融爲一體,成爲華夏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那時起,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追隨佛陀的腳步,追求佛法的真谛,用生命實踐佛菩薩舍己爲人、慈悲濟世、大公無私的精神。而更廣大的社會民衆,從平民百姓到王宮貴族,都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接受佛教的價值觀,由此影響統治階級趨向政治清明,並維系民風的純樸善良。整個社會推崇高尚的價值理念,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

  學誠法師如數家珍地提起曆史上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他們的宗教追求和實踐,對國家、社會産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例如:

  高僧大德流澤社會

  玄奘大師不遠萬裏遠赴印度取經,促進了兩國文化的溝通、傳播與交流。他翻譯經典,弘揚佛法,對當時唐朝社會的安定、繁榮和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鑒真大師六次東渡,曆盡艱辛,終于把佛法傳播到日本,同時攜去的還有唐朝的文化、藝術、建築、醫藥、科技,大大地促進了整個日本社會的進步,被視爲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學誠法師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斷得到全面正確的貫徹落實,佛教有利于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積極因素不斷得到發揚,佛教的社會作用也不斷發生積極的變化,佛教事業的發展與興旺,圓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佛教自身的弘法利生和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以及進行對外友好交往與海外聯誼等,都已經並且將繼續爲國家的和諧安定繁榮,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佛法架通心靈橋梁

  談到佛教如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具體作用時,學誠說,佛教寺院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爲寺院既是廣大信衆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可以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人們領略和體驗寺院的古樸、安甯與祥和,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纾緩調節。寺院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人們在這裏可以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認識佛教,領受古聖先賢的智能啓迪,讓心靈得到滋潤,化解開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作爲管理寺院、住持佛法的出家僧衆,應讓這些正面積極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這本身即是創造人們心靈的和善、社會的和諧。

  佛教廣大四衆弟子的教育、引導、幫助,是佛教界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是僧侶人才的培養。透過大量的經典學習,以及持續長久的宗教生活實踐,將寺院內的僧衆培養成爲有智能、有慈悲心的優秀教職人員。其次,對在家佛教信衆的教育是僧團要做的、弘法利生的主要工作。教育在家信衆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在社會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用“五戒十善”作爲自己的行爲規範。在家佛教徒由內在的信仰而啓發良善的行爲,對于個人、家庭、社會,都是在營造和諧與美好的氛圍。

  淨化個人惠及社會

  另外,佛教傳統節日舉辦的各種法會亦不斷地向社會大衆發放出積極的信息。如放生法會,教育和引導人們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保護環境,讓人與自然相互和諧,讓有情的生命世界相互和諧;在佛菩薩的紀念日舉辦的各類法會,引導、教育佛教四衆弟子,並且影響所有來參加法會的人,共同在生命的深層次上認識自我和他人、社會的關系,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能,淨化煩惱,提升心靈,進而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與人爲善”的原則。有了和善的心靈,才會有和美的人生,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

  學誠法師在采訪接近尾聲時,向記者特別重申說,“中國的廣大佛教信徒一直關心社會、關心民生、同時關注自身建設、關注宗教情操和宗教道德的培養,積極回應時代所提出的重大課題,並將爲構建“和諧社會”和構築“人間佛教”的共同目標,不懈努力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