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泐(1318—1391)
元明間高僧。字季潭,號全室禅師,臨安(今浙江杭州)人。8歲學佛,明初受诏奉使西域取經。圓寂于江浦古佛寺。工詩文,語句曉暢,質樸清新,有《全室外集》10卷傳世。
偶地居
偶地即吾廬,絕勝樹下宿。
不在千萬間,安居心自足。
古人叁十年,辛勤乃有屋。
我無一日勞,何必較遲速。
燕坐白雲閉,青山常在目。
明月到床前,更深代明燭。
幾有寒山詩,興來時一讀。
十日不出門,滿街春草綠。
【賞析】
這首五言古體詩,對一位苦蝸窄居、鬥室心寬的高僧生活進行了簡白的勾勒,讀之令人心靜氣清、心閑意足。
首四句點題抒意,使“心自足”成爲本詩的詩眼。首先是安居心足:出家人隨偶而居,不計較物外之事,不在乎是陋室還是廣廈,不求千萬間,但求安居,不宿于樹下足矣!次四句表白無勞心足:古人爲建庵室,何其勞苦,可是爲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山居,使我們住進去無須費一日之勞,又怎能不心滿意足
中四句描寫景好心足:靜坐觀雲,青山在眼。明月如燭,秉照床前,何其自適。尾四句寫閉關讀詩令人心足:寒山清幽的詩予人以雅興,令人超脫凡俗;從詩興中走出來,放眼陋室外,但見春滿人間,綠意盎然,處處是禅的生機與自然的活力,在在洋溢著生命的愉悅。宗泐的《偶作》一詩也意境博大,形象鮮明:“竹外茅齋橡下亭,半池荷葉半池菱。匡床曲幾坐終日,萬疊青山一老僧。”
入栎山寫呈無極老禅
幹戈擾擾客難禁,避地來依碧嶂深。
亂裏獨驚浮世事,難中多見故人心。
千章古木群峰合,一徑長松十裏陰。
更欲移茅入重崦,白雲無路可追尋。
【賞析】
這是一首仿佛載著戰亂的硝煙、充滿憂焚的題贈詩。
元代末期,戰亂不斷,生靈慘遭塗炭,在這幹戈紛擾的亂世間,僧人也難逃劫難,于是宗泐來到栎山避亂,訪無極禅師。本詩颔聯以整齊的對仗句,以先抑後揚的筆法,表現了詩僧難得安甯的心境:浮世的慘狀在詩僧的夢中萦繞不去,只有故人的情誼才是這多難之世中最好的慰藉。頸聯描寫了在這碧嶂壑深的山中幽深的景色,仿佛到了另一個平和的世界。到了這一幽僻的山中,是否便可安居呢
不能,只有步入鳥道玄路,到那連白雲也無路尋到的重崦中,才能有一塊萬裏無寸草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