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宋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于經學、史學、文學方面有很大貢獻。官崇陽殿說書,煥章閣待製,後主持紫陽書院。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賞析】
一生治學“泛濫于百家,出入于老釋”的朱熹,深谙禅理,這首流麗清新的遊春之作,融理于景,彙理于情,爲千古佳作。
首句點明時空,句眼重在“尋芳”,這一“芳”字,不僅含春日的芳香,也包含禅理的馨香。次句以信手拈來之筆,表現了久困書齋的詩人對萬象更新的春光的陶醉,詩人之耳目一新、心眼一亮之意不言自明。叁、四句飽蘸濃情,寓理其中:當你隨意撩開東風的面紗,驚詫于眼前的萬紫千紅時,你就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與腳步。春天就在東風骀蕩中,就在姹紫嫣紅中。春意如此,禅意殊異
!芬芳的禅意也可等閑識得,換言之,“萬紫千紅總是禅”,一切均是道的再現。
朱熹的另一首詩也寫的是求源悟道,茲錄如下:“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賞析】
這是一首寓理入詩的七絕名篇。
首二句描寫方塘的清鑒照天、清深證明。詩名“觀書有感”,詩中的“方塘”乃爲書經之喻,故詩句意在贊美書中清亮的精神世界的美妙。在描寫現象之後詩人追根求源,並述其心得道:是源頭的活水才使方池如此清亮,喻意爲是書中的大道使人明心見性。所以人要明白些道理,須活讀活學活求活參,才可修得“空故納萬境”的禅境。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768—824)作有《盆池》一詩,著力表現了池光的清明,可相照一讀:“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數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
泛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身輕。
向來空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賞析】
這首借喻理趣詩明示了禅宗頓悟境界的高妙偉力。
昨夜一場春雨後,江水漲升,在浩蕩的江中,岸邊擱淺的巨艦也像鴻毛一般輕盈地浮了起來。往時耗費了多少氣力也莫奈他何,可現在它是何等自在,行弋在河中自然暢快。人只有明理才能活得充實、暢快。可是沒有一定的外力條件,時機不成熟,總難達到火候。只有在頓悟之後,明心見性,認識了真如佛性,方得神通妙用,才能行江河如履平地,身心通暢而自得。
朱熹時常向臨濟宗楊岐派禅師開善道謙請教禅學,道謙曾作有一首頌古偈雲:“浩浩長江碧際空,片帆高挂便乘風。快哉不費纖毫力,萬裏家山咫尺通。”本詩即受其師道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