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散文家。宋神宗時任宰相,實行變法受阻而敗,兩次罷相。仕途坎坷,大志難舒,以致心灰意冷,退居江甯(今南京)半山。晚年崇佛,詩風大變,寫有不少禅詩。雖近佛,終因不能排解心中郁悶憂憤而終。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世稱荊公。今存著作有《王臨川集》、《王臨川集拾遺》。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道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賞析】
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千古絕唱。早年躬于國事、力行變法的一代名臣王安石,通過登峰吟唱,表現了他“不畏浮雲”的自信與“身在最高層”的高遠境界。
首二句描寫飛來峰的氣勢雄偉、高峻挺拔。千尋塔大大增加了飛來峰的高峻,而那道聽途說,更爲飛來峰的高出天外增色不少:只要下界雞鳴,在飛來峰上就可以遠眺紅日東升。有前兩句作鋪墊後,詩人酣暢淋漓地慨然作歌:到了這等境界,何須擔心浮雲遮擋住你遠望的視線,因爲你身在最高層了嘛! 當你體悟到最高的智慧,站在妙高峰頂,立于最高層次,你就獲得了大自在!
首句以“千尋”寫高,次句以遠眺襯高,第叁句以浮雲喻高,尾句順其自然地描畫高渺,層層遞進,是一首境界高遠、寓意高妙的禅理詩。
明人袁宏道亦作有《戲題飛來峰》,是公安派的率性而爲之作,題寫飛來峰的高古鮮妍。其一:“試問飛來峰,未飛在何處?人世多少塵,何事不飛去?高古而鮮妍,揚雄不能賦。”其二:“白玉簇其巅,青蓮借其色。唯有空虛心,一片描不得。平生梅道人,丹青如不識。”
定林所居
屋繞灣溪竹繞山,溪山卻在白雲間。
臨溪放艇依山坐,溪鳥山花共我閑。
【賞析】
這首意境清新的小詩描畫了定林居舍的自然風光,表現了詩人閑逸的心境。
首二句描摹清新幽缈的環境:清溪繞屋,翠竹繞山,兩個“繞”字,將居所與青山置于清翠如畫的春景中。這樣的清溪與翠嶺被白雲環繞著,更顯得清麗、缥缈。叁、四句寫詩人怡然自得、忘情山水的生活:臨溪放舟,依山而坐,溪鳥山花,與我共閑。人與自然水乳交融,哪容得下世俗的機心,這才是真正的禅悅境界。
半山名句“唯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半山春曉即事》)同樣是此心境的寫照。
遊鍾山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得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賞析】
這是一首自然流暢、不事雕琢的遊山詠山詩。
首句寫終日看山而不厭山,與鍾山化爲一體的心境,正如李白的“相愛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心境一樣。而且,詩人還想買山入山,脫離塵俗,終老深山。這一買山之意,將詩人愛山之情全然烘托而出。叁、四句寫詩人愛山買山的因緣:因爲山會永留世間,山是悠然自得的存在。崇峻秀偉的山正是佛性、禅心的象征。
全詩共四句,卻用了八個“山”字,每句之中“山”都出現兩次,予人以回環往複的藝術氛圍,也著力襯托了詩人欲與山化爲一體的安閑心境。如果說早年的安石是“綠”字師,其“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令人叫絕,那麼晚年的半山則是“山”字師,詩中紛至沓來、重重疊疊的山光山影、山花山水也同樣予人以無比的充實感。
王安石的《贈僧》一詩也描繪了他誓願與山雲共閑的精神境界:“紛紛擾擾十年間,世事何嘗不強顔。亦欲心如秋水淨,應須身似嶺雲閑。”
鍾山即事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石花木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賞析】
黃庭堅曾雲:“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葉少蘊《石林詩話》也說王安石的詩“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本詩便是一首雅麗、幽婉的禅境詩。
澗水無聲地繞過修篁涓涓地流淌,竹石花木都展現了春意的無限溫柔。一切都如許“無聲”、輕柔,令人的心自然進入清淨的禅境。他終日坐在茅檐下凝視著鍾山,一鳥不喧的鍾山顯得更加幽靜怡人。一切都如此靜谧,沈浸在清悠的虛靜之中,竟是如此超妙卓絕的心境!
柘岡
萬事紛紛只偶然,老來容易得新年。
柘岡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風最可憐。
【賞析】
這是一首清新舒雅的抒情小詩。
首二句寫世事紛繁,多出偶然,那必然之理何在呢
韶華易逝,人生苦短,那永恒的生命在何方
次句中的一“老”一“新”,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反差。一個“老”字,與首句的“萬事紛紛”相呼應。這人生轉老之際,經曆了世事萬千,終究明白了些道理,一年又一年就那麼平淡地過去了。那麼這種心境的轉化或者說升華是出于何種緣由呢
請看那鍾山柘岡吧,春光旖旎,花如飄雪,何等浪漫迷人,那都是春風的造化呀! 一個“花如雪”,活脫脫地描繪了春花飄紛的熱鬧花事;而在春風的“可憐”前不經意地添個“最”字,將詩人對春風的愛戀表現得令人心痛。而最意境幽絕的是那一“回首”,這一回首,回首西路,回望春光,回味往昔,人生最得意的是什麼
是乘著骀蕩的春風歸去,歸返那“常樂我淨”的心靈桃源,那才是人的精神故鄉,是永恒的家園。
嚴羽曾言:“荊公絕句最高,得意處高出蘇黃。”本詩即是一首出神入化的名篇,寫得“意與言會,言隨意遣”,且其意趣平夷沖淡,閑淡自適。
悟真院
野水縱橫漱屋除,午窗殘夢鳥相呼。
春風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無。
【賞析】
這是退居鍾山的王安石晚年遊寺所作,情景交融,渾然天成。它描繪了悟真院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表現了心淨的詩人對春光的禮贊。
首二句如一幅山寺風景圖,描摹了悟真院的明淨與僻靜。悟真院滌蕩在縱橫交錯的溪澗野水中,纖塵不染,沒有塵世的喧囂,只有鳥聲曆曆可聞,正如催醒亭午的好夢。叁、四句詩人由近至遠,將悟真院置于暮春叁月,江南草長的迷離春景中,人迹罕至的小路遮滿了綠草,幾乎辨認不出,而那日日吹拂的香草便仿佛是佛國的芳香。“悟真院”,沒有任何紅塵的煩擾,只有美麗自然的相伴,才給詩人帶來安然的好夢,正是詩人向往的潛心理佛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