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琏(1009—1090)
漳州(今福建漳州)人。少時出家,得法于泐潭懷澄禅師。明州(今浙江甯波)育王山詩僧,“學外工詩”。(《冷齋夜話》)仁宗賜號大覺禅師,曾住持東京淨因院,治平中(1064—1067)請願歸山。
上仁宗皇帝乞還山
千簇雲山萬壑流,閑身歸老此峰頭。
殷勤願祝如天壽,一炷清香滿石樓。
【賞析】
《林間錄》載:“仁宗皇帝與大覺禅師爲法喜遊,和宸翰詞句甚多,然皆蹤迹上語,初不敢出新奇宏妙之言。至觀平日所作,則驚豔之句甚夥。”
大德嘗雲:“甯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詩僧視皇帝賞識、住持京都名寺爲濁富濁名。他一心念想的是遠離塵世、清淨無想的林下修持,是那“千簇雲山萬壑流”的育王山,是那“一炷清香滿石樓”的淡泊生涯。這位淡泊名利富貴的高士,有一段關于本分衲僧十二時平常飲啄的境界的描述,極爲有趣。“本分衲僧……不受纖塵,獨脫自在,最爲親的。然後便能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在僧同僧,在俗同俗,在凡同凡,在聖同聖,一切處出沒自在,並拘拴他不得,名邈他不得。”
元代高僧資聖祖銘堅辭蒙古宣讓王之請,亦有一詩:“數椽茅屋萬株松,蒲團高臥海日紅。不是賢王招不起,山人只合住山中。”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之詩《酬李仲思宰相》二首可謂奇妙。其一爲:“晴雲萬疊裹群山,岩瀑千尋落樹間。定是驚聞玉駕至,只應來奪老僧閑。”之二爲:“歸鞭未舉且婆娑,平地須知險處多。休把世情名字相,累他岩穴老頭陀。”對俗人的奪累之舉無比地藐然鄙視,然仍出于一顆佛心勸誡人:“平地須知險處多。”
元明間詩僧來複(1319—1391)亦有詩一首謝入主見召,表不出山之志。《寄北禅佑講主洪武初應高僧召》:“雲霞剪作佛袈裟,草座長年靜結跏。禮罷六時天送供,講來叁藏雨添花。象龍曾赴高僧會,羊鹿誰乘稚子車。隨處溪山可終老,不愁無地布金沙。”
明僧普泰的《懷南山舊居》一詩,則含蓄地表達了困居市中的無奈:“我本山中人,卻來城市住。一違猿鶴盟,幽思于誰訴。茅舍鎖煙霞,蒼苔滋石路。欲歸歸未得,花落春光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