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惟政~山中

  ★惟政(985—1049)

  余杭(今屬浙江)人。初學天臺叁觀,後主持杭州淨土院。嚴律厲身,人敬畏之。爲人標致甚高,冬不擁爐,以獲花作球,納足于中,客至共之。好賞月,常盤膝于一盆中,浮飄于水面,自旋之,吟笑達旦。出入常跨一黃牛,角挂巾缽,人稱政黃牛。惟政善詩,亦工書,筆法甚絕。曾與錢塘守蔣堂爲方外之友。有《錦溪集》行世。

  山中

  橋上山萬層,橋下水千裏。

  唯有白鹭鸶,見我常來此。

  【賞析】

  這是一首清澄空靈的禅詩。

  首二句以橋爲軸心,描寫橋上橋下的世事移遷、自然嬗變。萬山千水也罷,千山萬水也罷,這一切均是虛妄。在大覺者的慧眼中,終將歸爲空無。君不見那數百萬年前的高山沒入了水中,那數億年前的山嶺化爲了齑粉麼

  !

  那麼,只有什麼才能常存永住,永恒不變的呢

  只有“我”才是唯一的存在。因爲“我”是一名覺者,“我”正是空,而宇宙世界的本原便是空,“我”——禅心、佛性,正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宋人邵定有一首《山中》詩,倒也透悟得可以。詩道:“白日看雲坐,清秋對雨眠。眉頭無一事,筆下有千年。”正因爲心裏無一事,所以才能超脫地縱觀古今,客觀地看待曆史的巨變流遷。

  辭詩郎蔣公宴客見招

  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

  爲餡只合居若谷,國士筵中甚不宜。

  【賞析】

  詩僧與錢塘守爲方外至交。友人相邀,詩僧首先是興奮,可是一想到自己是修禅習佛之人,他就開始猶豫了。首二句一揚一抑,一喜一憂,勾勒了詩僧的真切感情。尾二句直抒胸臆,表達了一個僧家甘願清苦、清心寡欲的心態。一個“貌古形疏”、“孤情峭拔淩清秋”的解空之士,岩谷才是他的家,性空才是他的本,念佛坐禅守清淨才是他的本分,怎麼可以不務自身之本,與紅塵中的廟堂高士、官宦雅士們一起同歡共宴呢

  !

  既然是辭招,當然出語較謙;然而,詩中還有一股不表自明之意:國士們哪,你們哪裏了解居岩谷的僧家之樂呢

  你們視眼前之樂爲樂,在歡暢中迷失了本性;僧家則以悟空爲樂,在清淨中尋到了根本。

  

✿ 继续阅读 ▪ 昙穎~小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