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齊己~片雲

  ★齊己(864—9377)

  湖南益陽人。晚唐詩僧、棋手。少時出家大沩山同慶寺,複棲衡嶽東林寺,自號衡嶽沙門。他性格放逸,愛樂山水,“骨瘦神清風一襟”。與貫休、方幹、鄭谷、徐仲雅等詩人常相交往酬唱。其詩多以詩寓禅,或爲登臨題詠、送別答贈之作。時人徐仲雅謂之“格古、意新、調雅、語奇”。門徒采輯其詩800佘篇,《全唐詩》存詩10卷,並著有詩論著作《風騷旨格》。

  片雲

  水底分明天上雲,可憐形影似吾身。

  何妨舒作從龍勢,一雨吹銷萬裏塵。

  【賞析】

  這是一首豪情萬丈的述懷詩,借以表達他普度衆生的信心。

  水中的雲影分明是天上的行雲的倒影,那輕盈之態正如衲子的身心。它自由舒展,如佛性一般空幻虛渺。可是沒有什麼能妨礙它化成奔騰的蛟龍,灑下智慧的雨露,蕩滌萬裏紅塵,洗去愚者的無明與煩惱。

  怪不得時人徐仲雅在《贈齊己》一詩開首即贊:“我唐有僧號齊己,未出家時宰相器。”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賞評道,“齊己詩清潤平淡亦複高遠冷峭”。

  聞尚顔上人創新居有寄

  麓山南面橘州西,聞道新齋與竹齊。

  野客可曾將鶴贈,江僧未說有詩題。

  窗中罨霭雲千嶂,枕上潺湲月一溪。

  此處正安吟榻好,松蔭冷濕壁新泥。

  【賞析】

  齊己與尚顔上人是詩禅之交。“還憐我有冥搜癖,時把新詩過竹尋”(《酬尚顔上人》)。 聞上人有新庵落成,齊己即賦詩寄興。

  首聯點明新居的所在及清幽的環境。颔聯寫江僧野客們肯定有詩鶴相贈吧。頸聯具體描寫新居如詩如畫的景致。尾聯點出上人是一位好詩安禅的雅人。使一個喜山好水、結交高士、志趣清雅、風標超卓的詩禅形象活脫脫躍然紙上。

  登祝融峰

  猿鳥不共到,我來身欲浮。

  四方空碧落,絕頂正清秋。

  宇宙知何極,華夷見細流。

  壇西獨立久,白日轉神州。

  【賞析】

  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的山水詩。祝融峰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南嶽衡山是禅宗祖庭重地、聖山。南嶽懷讓于此住持,馬祖道一于此得道,石頭希遷在此弘化,此後曆代皆有高僧輩出。

  首聯寫祝融峰的高峻奇拔。颔聯點明時節與高峰的空渺。頸聯運用誇張與想象的筆法,描寫登峰望遠時所見所感的壯麗奇偉:宇宙是何等無邊無際,流過中華大地的滔滔江河就好像是涓涓細流。如此壯美的景色,怎不令人流連駐足!

  杜甫的登泰山詩《望嶽》是“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而詩僧登祝融峰的所見所感懷“宇宙知何極”、“白日轉神州”,境界孰高,眼界孰遠,斷然分明!

  南嶽名山上的祝融峰,曆代多有高僧題贊。如宋僧虛堂智愚的《題祝融峰》便是眼界開闊、氣勢卓絕的佳詠。詩雲:“南嶽諸峰七十二,唯有祝融峰最高。九千七百叁十丈,下視寰海如秋毫。岷峨華頂遠俯伏,九華五老來相朝。上方老僧日無事,興來以手摩雲霄。”

  劍客

  拔劍繞殘尊,歌終便出門。

  西風滿天雪,何處報人恩?

  勇死尋常事,輕仇不足論。

  翻嫌易水上,細碎動離魂。

  【賞析】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壯士荊轲的故事,激發著多少偉男子的壯志。一代詩僧齊已借劍客以抒懷,其大義大勇、超脫生死更與俗詩不同。

  詩的首聯便開頭開得大氣磅礴:壯士酒酣,擊劍作歌,歌罷出門,揚長而去。將一個大義報恩、超然赴死的勇者形象通過寥寥數字全然烘托。颔聯描寫肅殺的氣氛,從另一個角度襯托壯士的凜然正氣。頸聯是全詩的詩眼:“勇死尋常事,輕仇不足論。”原來他慷慨赴難,並非爲了輕仇小怨,而是爲了大義、正義、真理,表現了勇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這樣的凜然大義面前,那擊築悲歌、細泣碎語,也顯得太小兒女氣了。

  劍客在禅詩中,多用來表現探索真理的大義者的形象,其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也正是禅者凜然風標的寫照。在此,我們不妨將另外叁首唐人描寫劍客的名詩相照一讀: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易水送別》)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賈島《劍客》)

  明代高僧道衍(1335-1481)作有《壯士吟》二首,或表達未遇知己之苦悶,或寫既遇知己之激昂,均是悲烈之辭,熱血之詩,可相照一閱。其一爲:“寶劍直千金,曾將托生死。不知燕趙間,何人是知己。”其二爲:“相見各知心,時聞擊築吟。懷恩在一飯,不用酒杯深。”

  明末志士陳子龍(1608-1647)的《渡易水》一詩,傷時懷古,自有一股沈痛、慷慨之氣:“並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掃地

  日日掃複灑,不容纖物侵。

  敢望來客口,道是主人心。

  蟻過光中少,苔依潤處深。

  門前亦如此,一徑入疏林。

  【賞析】

  掃地是禅子的叁大功課之一。釋迦牟尼的弟子周特盤利就是因爲明曉“除垢”的道理而悟道。可見掃地正是禅心的體現。

  首聯寫掃地需日複一日不斷地清掃,不容絲毫塵垢沾染上,其實是喻示著禅心的修持。可是又有多少世間過客,知道這就是一片禅心的任運呢

  正因爲勤于清掃,才與自然契合,迎來一片甯靜的淨土,院內院外一片蕭然清朗的淨境。

  以掃地入詩,以掃地蘊禅,是本詩的標新處。其語辭簡白、淺直,亦顯示出詩人駕馭語言的才華。

  齊己還有一首詩名《落葉》,可相照一讀:“落多秋亦晚,窗外見諸鄰。世上誰驚盡,林間獨掃頻。蕭騷微月夜,重疊早霜晨。昨日繁陰在,莺聲樹樹春。”掃落葉而不悲秋,浮現在腦海中的反而是春天的綠陰與鳥語,不能不令人歎服禅和子們的境界。

  早梅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賞析】

  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詠梅述志詩,辭氣清麗,對仗精致,風韻素雅,風格高遠.

  首聯以“萬木”對“孤根”,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秉性。一“孤”一“獨”,雖顯清寂,卻獨有生機,這正是禅心佛性的體現。第二聯中的“一枝開”是全詩的詩眼,在一片清凜的山村野外,在無人留心的昨夜,一枝早梅悄然獨放。“前村”、“深雪”、“昨夜”、“一枝”,均標示著禅的風骨。第叁聯寫梅花的豐姿與風韻。一“幽”一“素”,透露出早梅清幽、素雅的禅韻。末聯寫早梅應時而開,也會早豔于群芳,表明禅者的自信與宏願。

  梅心即是禅心,它是如此獨立不羁、卓然超群,如此美麗清絕。明僧道源之《早梅》:“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傳遞的也是同樣的禅者的消息。

  齊己以詩入禅,以詩述志,在他的詩中詩情與禅韻完善地融合在一起。他在詩中得到禅悅,“覓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寄鄭谷郎中》)便是這位詩僧風流的佐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