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生卒年不詳)
唐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名詩人賈島之從弟,與賈島青龍寺同出家,詩名與賈島齊。與詩人姚合、李洞、薛能、項斯、馬戴等友善。姚合稱他“麻履方袍一少年,懶讀經文求作佛”。詩作多爲五言,律調嚴謹,比物以意,曾被稱爲“象外句”。
新年
燃燈朝複夕,漸作長年身。
紫閣未歸日,青門又見春。
掩關寒過盡,開定草生新。
自有林中趣,誰驚歲去頻。
【賞析】
“人生石火花,四季倏往來。偷人面上花,奪人頭上黑”,(唐僧子蘭《短歌行》)時光是何等無情。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但對悟道求禅的智者,對暢曉生命遷流不息的道友而言,卻是另一番穎悟與意趣。
全詩充滿無比的禅悅之感,沒有絲毫的感歎與傷悲。詩人或燃燈坐定,或安享林下意趣,新年過後,是“草生新”、“又見春”的喜悅,全無“歲去頻”的慨歎,表現了一位達者淡泊至澹的意趣。誠如詩人李端所言,上人“得道輕年暮,安禅愛夜深”。
翻開曆史的篇章,到處可見禅子對時光流逝疏曠的感悟,讓人從中有無窮的啓迪。如齊己的《除夜》(“夜久誰同坐,爐寒鼎亦澄。亂松飄雨雪,一室掩香燈。白發添新歲,清吟減舊朋。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明僧示寂的《小除夜示學人》(“一靜消諸累,多能即是頑。不因平日簡,焉得此宵閑。竺典當尊重,凡情莫浪攀。老夫疏野甚,生長只知山。”)、明僧大健的《除夕》(“顧余無事客,歲去豈關情。贏得梅花看,何妨白發生。青山今古意,流水去來聲。 曾不異常夕,人偏惜此名。”),均表現了樂筒享閑的禅趣與“青山今古意,流水去來聲”的對自然規律的體味。
暮秋宿友人居
招我郊居宿,開門但苦吟。
秋眠山燒盡,暮歇竹園深。
寒浦鴻相叫,風窗月欲沈。
翻嫌坐禅石,不在此松陰。
【賞析】
本詩通過對友人暮居景色的描畫,表明了詩僧安禅樂道的心迹。
一位苦吟詩人面對友人居處美妙的秋景,以禅者的安甯心態,描繪了自然界生命的律動,仿佛一幅意趣盎然的秋居寫意圖。尤其是颔聯與頸聯,通過對一遠一近、對所聞所見的傍晚與夜晚景色的淡淡勾畫,蘊含了無比的禅趣。晚霞漸漸收斂了天光,竹園顯得更爲幽深;遠處傳來寒渚鴻鳴,月沈窗下,風聲漸微,這裏是何等安谧的養道之所啊!
唐詩人張籍的一首《晚秋閑居》,禅氣亦力透紙背。詩雲:“獨坐高秋晚,蕭條足遠思。家貧常畏客,身老轉憐兒。萬種盡閑事,一生能幾時。從來疏懶性,應只有僧知。”
隕葉
繞巷夾溪紅,蕭條逐北風。
別林遺宿鳥,浮水載鳴蟲。
石小埋初盡,枝長落未終。
帶霜書麗什,閑讀白雲中。
【賞析】
這是一首飽綻禅韻的對落葉的禮贊。
首聯寫隕葉生命之燦爛;次聯寫落葉生命之律動;頸聯寫落葉生命之強韌;尾聯寫落葉生命之美麗。詩歌層層遞進,感情步步深化,不是對生命有無限感悟的高士,斷不至于有如此語辭平易而意境俊遠的詩篇。
詩人留有禅詩數百首,無不體現了詩僧對自然生命與風骨的褒贊。如《菊》詩:“東籬搖落後,密豔被寒催。夾雨驚新拆,經霜忽盡開。野香盈客袖,禁蕊泛天杯。不共春蘭開,悠揚遠蝶來。”寫松:“枝幹怪鱗皴,煙梢出澗新。屈盤高極目,蒼翠遠驚人。待鶴移陰過,聽風落子頻。青青寒木外,自與九霄鄰。”贊蘭:“蘭色結春光,氛氲掩衆芳。過門階露葉,尋澤徑連香。畹靜風吹亂,亭秋雨引長。靈均曾采撷,紉佩挂荷裳。”均詩意雅俊,有過人之筆,令人玩味無窮。
秋寄從兄賈島
暝蟲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
昔因京邑病,並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遲回共至今。
【賞析】
這是一首思友勸道詩。
從黃昏到深夜,再到翌晨,詩人在暮色蟲鳴中于廬山西林寺靜坐時思念從兄,在夜半落葉聲中懷念詩友。他徹夜不眠,通宵達旦,以至于將落葉聲錯聽成秋雨聲,其思念之情呼之欲出。颔聯爲前人激賞佳句。宋人魏慶之言:“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詩人玉屑》)寫的是“落葉”,偏說是“聽雨”,而名爲聽雨,實在懷念從兄。俗語道“落葉歸根”,可惜從兄迷航不悟,遲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