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779—843)
範陽(今河北涿州)人。曾爲僧,名無本,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爲官至普州司倉參軍。與孟郊以苦吟齊名,人稱其風格爲“郊寒島瘦”。工詩,詩作多寫閑居生活,或詠景感懷,清奇苦澀爲其特色。長五律,重以詞句錘煉,有“兩句叁年得,一吟雙淚流”之自述,爲苦吟詩人深感肺腑的生動寫照。著有《長江集》。
宿山寺
衆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雲。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聞。
【賞析】
這是一首對長壽老僧的虔誠禮贊之辭,以精妙的藝術表現力展現了老僧不聞世事潛心習道的孤清高峻的精神風貌。
首聯寫山寺的位置,透出高寒之氣,暗示老僧的孤寒氣質。颔聯最爲令人贊不絕口,它采用無比工致的對仗,符合宇宙因果的規律,展示了生命的靈靈躍動。“疏木”對“流星”,以靜襯動,顯示不同個體蓬勃的生命;“走月”對“行雲”,展示宇宙生生不絕的脈搏,個中透露出禅宗旺盛的生命跳動。在如此生機勃勃的自然中,卻有一位高僧住在人迹罕至的孤峰絕頂上,與蒼勁的虬松爲友,與不群的仙鶴爲鄰,從不問世事,心靜如古井,卻讓人覺得精曉宇宙與自然的精奧。他之所以年臘八十卻久坐不勞,樂此不疲,是因爲他精通禅理,他的內心世界已經與自然宇宙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與統一。此一境界後人有詩爲證:“不向人間留姓名,草衣木食氣峥嵘。”(清人趙關曉《贈友》)
送無可上人
圭峰霁爭新,送此草堂人。
塵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
【賞析】
這是一首情深意摯的贈別詩,個中不存絲毫秋日送友之蕭寒意,曆現了禅者曠達的襟懷。
一個雨後初霁的秋日,詩人送隱士無可上人前往遠遊。“草堂人”之稱暗喻詩人對無可上人隱淪境界的仰慕。上人雲遊只隨身帶一柄拂塵,何其灑脫不羁;別于秋日蟲鳴之際卻不傷別,又何其曠達。無論是獨行時還是小憩時,時刻不忘觀影悟道、數息觀心,對禅道的追求,可謂孜孜不倦。跟這種志同道合者,詩人願結煙霞之約,他日在天臺聖境做同道的伴侶,表明詩人發志求道的心迹。
全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襯托出無可上人風流俊雅的禅者形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筆力。真正的禅者當“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送僧》)詩僧賈島確實深谙其中叁昧。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賞析】
這是一首詩史傳唱的名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句,伴隨著“推敲”二字的風流韻事,世代流傳。
首聯著力描寫隱士的廬居之“幽”,不惜用了“閑”、“荒”二宇。颔聯用無比工整的對仗,與富于動態的描寫,以動襯“幽”,抓住“鳥”與“僧”兩種生命,說明幽居無塵世人事的攪擾。頸聯描述戶外的風致:小橋毗連著無際的原野,雲腳飄轉,讓人覺得仿佛山石在遷移,暗示隱者野曠不羁的風采。此次雖尋訪不遇,但決不有負佳期,誓同高士一同歸隱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