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人。唐代著名詩人,爲“唐宋八大家”之一。793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谪外放,任永州司馬、柳州刺史。因仕途多舛,壯志難酬,幾經風霜,而心寄佛門,以求心靈妁撫慰,但始終未遁空門。文“深雄雅健”,與韓愈齊名;亦工詩作,其詩風格清峭,含“寄至味于淡泊”之意韻。著有《柳河東集》。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
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意境枯清空靈的禅趣詩。
潔白晶瑩的冰雪覆蓋著綿延起伏的千山萬壑。在廣漠空曠的蒼穹底下,沒有一絲鳥飛的蹤影,雪地上沒有一行路人的腳印。只有一葉漁舟孤獨地飄泊在近乎凝止的清江上,一位身披蓑笠的漁翁,定定地凝望著江面垂釣。這是一幅何等清寒、曠遠的畫面,個中力透自然山水枯清寒徹的禅韻。
小詩起筆不凡,以誇張的手法,從大處著筆:“千山”與“萬徑”展示了一卷空茫渺遠的空闊雪景,“絕”、“滅”二處則暗喻“生滅滅己,寂滅爲樂”的萬籁俱寂的空無境界。以人鳥滅絕反襯孤舟獨釣,以遠景襯近景,前二句爲後二句的鋪陳,烘托出孤舟獨釣的清寒境界。全詩通篇描繪雪景,實爲襯托詩眼“寒”字,通過塑造一個無比靜寂無染的塵外世界,寄托詩人寓情山水的空寂心境。
漁翁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崖上無心雲相逐。
【賞析】
這是詩人任永州司馬期間所寫的一篇陶然山水的禅趣佳作。
首四句展示了極富動感的四組畫面:夜宿西岩、汲水燃竹、煙銷日出、船行綠波,仿佛電影中的蒙太奇;尾二句則采用了一個定格:白雲在夜宿曉行過的西岩上空,不經意地相逐嬉戲。通過對毫無機心、不帶紛爭的無心白雲的定格、著力刻畫,表白了詩人對脫俗無心的大自然的陶醉之情,抒發詩人“行歌坐釣,望青天白雲,以此爲適”的生活情趣。
晨詣超師院讀禅經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迹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
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賞析】
此詩展示了詩人誦經悟禅、如飲叁昧的禅趣,表現詩人精神解脫後的出塵心境,是一首輕松淡然、寓理于景的禅詩。
首四句寫詩人誦經之誠、之認真;中四句寫詩人求道之切、之精到;後六句寫他誦經悟理之後,放眼庭宇,從環境的清幽中感悟到淡然忘言、心滿意足的禅悅心境。
上述叁首詩都是詩人貶谪後所作。畢竟禅悅只能是一時的精神解脫,無法排解詩人心中郁結的各種愁悶。從他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一詩,可看到他思鄉的身影:“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爲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詩人想象自己能像釋迦那樣有千百億化身,以便登峰望鄉,以解割腸般的愁思,聯想奇絕,寓意悲遠。他的其他禅詩亦神情高峻,詞旨幽隽,如“風窗疏竹響,露井寒松滴”,(《贈江華長老》)“萬籁俱緣生,宵然喧中寂”(《禅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