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晚年皈依佛門,自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貞元進士。爲一代詩壇宗主,詩風淺切平易,以寫諷刺詩和新樂府名聞朝野。作品在唐代詩人中數量最多,今存詩叁千首。常與元稹唱和,世稱“元白”。青年時期好佛慕禅,因宦海沈浮,大志難舒,更促使他投身佛門,故後期創作偏向于佛禅信仰,在數百首禅詩中反映了不務虛名、不憂生死、隨緣任遇的精神。
寄韬光禅師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鍾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賞析】
這是一首對韬光禅師高光大德的贊詩。
首聯寫禅師開山立寺之功德;颔聯與頸聯通過對“吾師行道處” 的描寫,渲染“吾師行道處”的空闊、幽靜。在一處水流雲起、花發鍾鳴的所在,在一塊桂花缤紛的行道宴坐處,禅師所行之道的清逸、廣渺也便不言自明,而其人格之魅力也昭然畢現。
詩歌的前叁聯,對仗工整,六句中連續使用疊字,環環緊扣,給人擊節叫絕的藝術享受;同時運用了東、西、南、北、前、後、上、下八個方位詞,給人無比空曠的超越之感,令人感受到佛禅之性如天香袅袅,無所不包,那雲、水、花、鍾連同天香、桂子都折射出佛性的光輝,同時也折射出與這一切水乳交融的禅師的幽雅閑適的精神風貌。全詩渾然天成,禅韻氤氲,是一首技巧圓熟、禅味兼到的好詩。
韬光禅師也寫過一首詩名爲《謝白樂天招》。全詩如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種金蓮。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飛錫去,恐妨莺啭翠樓前。”從此詩中,我們不難看出禅師的高風雅致。
白雲泉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賞析】
蘇州天平山上的白雲泉,自此詩問世後方揚名于世,由此可見本詩之妙。
首二句描寫了白雲泉中自由自在的白雲與無牽無挂的泉水,表明了詩人對自然純樸的山林生活的向往。一句“雲自無心水自閑”,看似閑來之筆,實爲著筆不凡。尾二句起伏跌宕,一改前句沖和平淡之風致,以“奔沖山下”與“添波浪”兩處富于動感的動態描寫,看似埋怨泉水多事,爲紛繁的世間再添煩苦,實爲表現泉水自由奔瀉的自由個性,同時暗喻自己對世俗生活的厭倦,對自由曠達的禅境的傾慕。“遇客多言愛山水,逢僧盡道厭囂塵”,(《夜題玉泉》)便是詩人對此詩的絕妙注腳!
全詩以實襯虛,寓情于景,擬物抒情,意理斐然,是一首高妙的詩作。類似的以寫溪泉來表現禅韻的佳作尚有不少,如宋僧可遵的《題湯泉》:“禅庭誰作石龍頭,龍口湯泉沸不休。直待衆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歌頌了湯泉願洗盡天下塵垢的誠摯、熱忱,以及作者清冷不同常流的孤高心境。 明人王士熙的《寒月泉》亦取意清峻:“泉清孤月現,夜久空山寒。不用取烹茗,自然滌塵煩。”
一代才子文豪,同時也是一代以詩言禅的“廣大教化主”。他敬僧禮佛,誦經坐禅,谙熟禅理,安貧樂道,以平易淺近的近乎偈頌的詩句,任情揮灑,留下了數百首詩禅兼得的好詩,表現了詩人對禅宗真髓的穎悟與自在無礙的曠達心境。
正如詩人在《閑吟》中所言:“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閑吟。”如《秋池》一詩,表現人生無處不道場、行住坐臥盡是道的清峻的醒悟:“洗浪清風透水霜,水邊閑坐一繩床。眼塵心垢見皆盡,不是秋池是道場。”而《在家出家》一詩則表現詩人虔心事佛修心不問世事的清幽心境:“衣食支吾婚嫁畢,從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鳥,朝飯心同乞食僧。清唳數聲松下鶴,寒光一點竹間燈。中宵入寂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閑臥》一詩則表現詩人悠閑自適、樂爲佛子、厭爲仕徒的泰然心境:“薄食當齋戒,散班同隱淪。佛容爲弟子,天許作閑人。唯置床臨水,都無物近身。清風散發臥,兼不要紗巾。”《遊悟真寺》詩雲:“我今四十余,從此終身閑。若以七十期,猶得叁十年。”小詩通俗平易,將遊寺時對人生安閑意態的感悟通過算日子這一方式表現出來,表現了詩人知悟物理天命的曠達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