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生卒年不詳)
湖北襄陽人。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登進士第。曾漫遊吳越,與皇甫冉、劉長卿等友善唱和。代宗大曆(766—779)末年,卒于江西洪州。其詩自然流利,清韻悠遠,多道風禅韻。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賞析】
這是一首曆代描寫夜半鍾聲的詩作中最爲成功的佳作,是屈指可數的曆史名篇。
首二句運用鋪陳的手法,通過對落月、啼烏、霜天、江楓、漁火五種或明或暗、或近或遠、或動或靜等景物的描寫,烘托出“愁眠”二字。一位舟中人,懷著細萦輕纏的旅愁,輾轉難眠,就在這時,在這難消的永夜、寂寥的靜夜中,鍾聲娓娓步來,充滿了他的耳鼓,滌蕩著他清冷的心,把他連同他周圍的一切都帶入疏遠、空闊的渺遠境界中。在他耳目一新之際,他想起那鍾聲許是來自城外的寒山寺吧!啊,我現在置身于風流俊逸的古城姑蘇,聽到的是古刹寒山寺綿綿不絕的清音。于是在他的周遭,一切都飄灑著風流的清韻,一切都點染著曆史的回味。就連先前那一個不怎麼了得的“愁”,也顯得彌足珍貴,融彙進夜半的鍾聲中,滲流進曆史的長河中,浸潤在宗教的超脫裏。
後兩句白描式的小句子,卻是全詩的詩眼,作者也在此打開了第叁只眼,留下了千古絕唱。縱觀詩壇,描繪夜半鍾聲之詩,無一能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