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隱居襄陽鹿門山,後漫遊吳越。40歲時赴長安應試,以“當路無人”失意而歸。後入張九齡幕府爲荊州從事。52歲因患毒瘡,終于冶城南園。孟浩然爲唐代山水詩派之先行者,詩以清幽、平易見長,在盛唐詩壇上,與王維並稱“王盂”。孟浩然終生布衣,性喜漫遊,東至于海,西至巴蜀,南達吳越,並時與著名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等唱酬,常與道士、佛師談玄論道。杜甫稱其詩“清詩句句盡堪傳”。
題大禹寺義公禅房
義公習禅處,結構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賞析】
“遑遑叁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自洛之越》)是郁郁不得志的一代才子孟浩然一生的自畫像。浪遊天下的才子孟浩然,與高僧大德們交往甚深,互爲雙方的才德所熏染,所得禅詩極多。本詩即是他“誰論世上名”的清心之印證。
本詩開門見山,落筆點題:寫高僧義公的禅房,坐落在靜寂的山林之中;(大禹寺位于浙江紹興縣塗山南)接著,詩人轉筆向外,但見居室外一峰拔起,階居下幽壑深深;再看晚晴中的佳景,雨絲清亮,夕陽一抹,山影青翠,光影、山影與雨色,均融彙于清虛的院落裏。此境此景,令人何等心曠神怡,萬慮皆空。可想而知,在如此清妙的環境裏修習禅觀,其心情會是何等安甯與空靈。
本詩虛寫禅房、空林,實寫戶外、階前之景,描繪了微陽、亮雨、翠色、階陰,就是無一字寫人,而卻讓人明顯感覺到這一切景色分明與其中的主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中閃爍著主人的身影,與主人的心境水乳交融,讓人聯想到一位淨如蓮花、內心不染的高僧形象。不難推測,其中也蘊含了詩人歸逸林中的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