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淨(635-713)
與東晉法顯、唐代玄奘合稱叁大求法僧,爲唐代著名譯經家、旅行家。十五歲便“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高宗時即671年經蘇門答臘往印度求法。遊曆了靈山、鹿野苑、只園精舍、那爛陀寺等勝地,曆時二十余年,得經四百余部,並于695年回洛陽,蒙武則天親自迎接。後主持譯經工作,譯經六十余部,爲研究佛教及東南亞曆史的重要史料。
在西國懷王舍城
遊,愁。
赤縣遠,丹思抽。
鹫嶺寒風駛,龍河激水流。
既喜朝闖日複日,不覺頹年秋更秋。
已畢耆山本願城難遇,終望持經振錫住神州。
【賞析】
這是一位遠在異國他鄉的求經僧思念祖國的佳作。
全詩以一、叁、五、七、九言構成獨特的“樓梯式”,且對仗工整,偶用韻和諧。他遊曆求學于印度,遍曆萬水千山,但是一種“愁”即思念故國之情始終伴隨著他。 因爲神州赤縣已遠,故而片片丹思縷縷。接下來寫他的遊學經曆:寒風中來到釋迦牟尼示法的靈山鹫嶺,也曾觀瞻過激流匆匆的尼連禅河。日複一日,求學聞道,心中禅悅,但是流年已逝,不覺頹老,人生暮秋。西行求法、朝拜耆山即靈山的心願雖已完成,但王舍城已成舊迹,再難追尋,所以詩人的最終願望是將真經帶回祖國,振錫鳴杖,光揚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