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與佛教的淵源
今天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我國幅員遼闊,曆史悠久,所以各地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不盡相同,各有特色,但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等活動幾乎是各地元宵節都有的民俗。
而寺院則必于此日燃燈供佛,舉行祈福法會。民衆亦多習慣這一天到寺廟點燈爲家人祈光明,求平安。“燈”代表光明,寺院于元宵節點燈象征點亮心燈照亮自己,照亮他人,意義深遠,功德殊勝。元宵節到寺院禮佛燒香祈福,更是善男信女們必備的功課。
說起元宵節的由來,更是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曆史淵源。
相傳,佛教雖然在西漢末年就傳入了中國,但影響並不是不大。
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用儒家思想理論建立和規範社會及統治秩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到了漢明帝時,社會環境的變化,需要有新的思想理論來填充。于是漢明帝就大力推崇佛教。
他對佛教的推崇和禮遇,招來本土教派的大爲不滿,以道教爲首的本土學說教派紛紛向明帝提出異議。
據載,漢明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抗議皇帝崇信外來的佛教,並表示願以焚經方式比驗真僞。明帝便令二教于元月十五日設焚經臺比試,結果道教經書多數被焚,而佛經、佛陀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衆,映蔽日輪天雨寶華,大衆鹹悅”。
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一律張燈結彩,表示對佛教的崇敬。自此,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觀燈的遊人如織,萬人空巷,成爲最熱鬧也最富特色的年節慶典之一。
點一盞燈,照亮周圍;點亮心燈則照亮自己,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