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行由品直講5 佛教的祖師與思想

  

  《六祖壇經》行由品 直講5

  《佛教的祖師與思想》

  

前幾天我碰到個師兄說現在要禅淨雙修,我問什麼叫禅淨雙修呢?他說禅是禅宗、淨就是淨土宗,這樣雙修才穩當呢!我說:什麼是禅?什麼是淨?哪個是佛說的宗旨?釋迦牟尼佛沒有立那麼多宗!只是一個教一個是宗。教是叁藏十二部,對衆生不同的根基而施教化,讓明白一個宗旨一個道理:就是自性自證的道理......

   這個宗是禅。禅是指心呢,就是指我們的自性。是佛傳承自證自性的心宗。

   那位說從廬山慧遠大師開始建立淨土宗,那是祖師,他前幾天剛講完淨土十叁祖。我說我不知道有十叁祖?我只知道有叁十叁祖。從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承,怕人不信不認可,所以釋迦牟尼佛把金縷袈裟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又傳給阿難,以這個爲證明爲證據,代代相傳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來中國,就傳了五位,中國的第二代祖師,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然後六祖惠能。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傳承的祖師有叁十叁位,怎麼又跑出那麼多祖師來呢?每個宗派都有祖師?到底哪個是佛法?哪個是正法?哪個是宣說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宗旨呢?爲什麼其他宗派也有祖師呢?除釋迦牟尼佛傳承之外的其他宗派,是中國本土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傳承思想而自己成立的宗派。後來人們明白了,但仍然不想舍棄自己的宗派而歸向佛的心宗。所以形成了“歸原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的思想,應注意的是,祖師只有“迦葉至六祖惠能”。“方便多門”不是究竟。古來大德開方便門是爲了接引衆生,最後還得歸向不二門見性成佛。

  

我這麼說他沒話說了。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不讓禅淨雙修呢?不讓禅淨密叁修呢?就是人們學了多年,知識非常豐富,教理非常通達,可就是不明白一個很簡單的中心思想。 淨土就是淨心,心淨則佛土淨。

   禅也是在淨心,你心妄了心不淨就見不了自性,心不淨充滿貪嗔癡,體現不出淨土來。你那個五蘊思想裏面色受想行識充滿貪嗔癡就沒有淨土,只有穢土。八萬四千法門每宗每派歸向的是什麼呢?歸向自性呢!

   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淨土。

   所以不知道的人要禅淨雙修,他又念佛又打坐,這叫修行嗎?打坐和念佛目的不就是淨心嗎?

   達摩祖師當年說了衣缽至六祖就不傳了,爲什麼?就不再用衣缽爲證來傳承思想了,因爲人們能夠接受了。

   佛法從印度起源,在中國發展,六祖大師門下四十叁位開悟的祖師(稱開悟者爲祖師,只是稱呼,不是傳承的真正祖師),明心的人不計其數。

   《六祖法寶壇經》的重要在于傳承了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和宗旨。到第叁十叁代六祖大師這裏,用中國人的思想,中國人的語言來宣說了,稱爲“六祖法寶壇經”。壇是壇城,就是修行修法的地方,也就是道場,叁藏教理無上的法寶就容在這本經裏面了。

   所有祖師所有大德宣說的言教理論不能稱爲經,中國唯一的一本經,《六祖法寶壇經》可稱爲經。他是代佛宣法的。這不是沒有根據的,有衣缽傳承的,釋迦牟尼佛的衣和達摩祖師的缽,到此爲止不往下傳了。

   我們現在社會上有形象代言人,釋迦牟尼佛的代言人是誰呢?前叁十二位和六祖大師,這個佛陀的思想寶藏就落到中國了,就落到這本法寶壇經上了。解讀叁藏十二部,不明白的從這裏可以找。能找到根源,你就會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和宗旨了,就能明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言教是什麼內容,是什麼思想精神。所以至重至貴的這麼一本經就是《六祖法寶壇經》。是叁十叁位祖師脈脈相承傳承下來的。

   這不是六祖大師憑空造出、憑空想象出這個思想宗旨。釋迦牟尼佛,十方叁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佛都是宣說這個思想。衆生的心本來是有覺性的,本來是自淨的,因爲妄執起貪嗔癡,這個心變爲衆生了。

   六祖大師說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是本淨的,是因爲衆生妄執,才離開正覺,不知道的人他要去修,就像神秀大師說的思想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他用自心的清淨覺悟來去掉妄執的貪嗔癡,而去成一個菩提。心是一個,貪嗔癡是覺性迷了以後出來的。六祖的思想是佛教的宗旨,自性本淨,不用妄想執著就是修行。在清淨心上妄執一個心來去掉另一個貪嗔的心是以妄逐妄,是頭上安頭。因爲心是一個,不迷就是覺,不妄即是淨。就像水不攪自清。如黃河渾濁的原因,是因爲從上往下不斷地奔流,它在流的過程中帶起了泥沙。你要想讓黃河水清,把奔騰的水停下來,他就會變清了。

   我們自性也一樣,是我們妄執起了貪嗔癡,所以迷了。

   萬法建立在哪呢?有個菩提去滅掉貪嗔癡,它還是在自性的本覺上起妄了,這是以妄對妄呢。

   佛教的思想是自心本淨不要住妄,你放下妄,它自然就是淨,這個道理就是頓悟的原理,“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