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次第入門 第一章 做正信的佛教徒 第六節 覺悟自我,幫助他人——學佛的目的與任務

  第六節覺悟自我,幫助他人———學佛的目的與任務

  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一個目的。做事如果不預定一個目的,不但浪費時間,徒耗精力,而且結局也收不到美滿的效果,甚至會留下許多懊悔,造成自己一生的遺憾和不幸。

  學佛自然也需要認清目的。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轉迷成悟”和“離苦得樂”。

  迷和悟,是相對的名詞。迷就不悟,悟就不迷。不迷,就是聖者;不悟,就是凡夫。凡夫愚昧,不明人生理性本然的真如,也不明宇宙緣起無常的事相,所以執我執法,起惑造業,流浪生死,長淪苦海。佛號覺者,覺而不迷,有大智慧,對于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緣起的事相,有透徹的理解,知道是緣生性空,緣起無我,不起執著,更不會再造惡業,自尋煩惱,以招苦果。這便是迷悟的界限,也就是聖凡的分野。

  因此,學佛的目的,不外乎轉迷爲悟,轉凡成聖。但迷是迷個什麼?悟又是悟個什麼?幹脆地說:迷就是迷昧真理實法,不知修習戒定慧的道法,而成貪嗔癡煩惱;悟是悟理見性,明辨事相,從而修戒習定,由定發慧,便可沖破無明羅網,截斷生死根源,證登涅槃彼岸,生起離苦得樂的勝用。

  離苦得樂,是學佛的目的,也是成佛所起的特殊妙用。人生痛苦多端,但歸納起來,不出物質的苦和精神的苦兩個方面。例如衣不蔽體,食不充腹,住難遮身,行無舟車等,都是物質缺少的痛苦;至于精神的痛苦,那便是因爲欲望。欲望一起,想這不成,想那不得。沒有金錢想金錢,有了金錢想子女,有了子女想做官,有了官做想長命。就像秦始皇那樣,派遣徐福入海求仙;又如漢武帝那樣延召方士煉丹,希望自己長生不老。結果都是幻夢一場,終歸于空。不但難填欲壑,精神上還留下了一種無可彌補的缺憾和痛苦。

  爲破世人沈迷,我們提倡學佛。因爲佛法教人清心寡欲,解結去縛。若想達到這種修養,使身心恬澹甯靜,少欲知足,必須要了解諸法性空,緣起無我的真理。要對世間一切的事物,看得透徹,不爭不執。即于現世,便可減少許多自尋煩惱的苦痛了。若再能依戒定慧的叁學去修習,斷除貪嗔癡的叁毒習氣,那麼就可獲得出世解脫的涅槃之樂。

  但是學佛的任務,還不光是爲了自己解決痛苦,尋求安樂;還要普爲一切衆生解除苦難,得到安樂。在現世少欲知足,減少煩惱的痛苦;或修習戒定慧的道法,得證涅槃。這都是在一個方面,爲了使自己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在達到離苦得樂這種目的之後,更須進一步地拿出積極的精神,來服務社會、教導社會、化度社會,爲社會廣大的群衆謀福利,使廣大群衆都走上離苦得樂的道路。像地藏大士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如果學佛的人都能夠這樣做,那麼不但學佛的目的達到了,學佛的任務也完成了。

  

  備注:

  1. 地藏菩薩———佛將涅槃前上忉利天爲母說法,以報母恩。並囑咐天人護持佛法,勸地藏菩薩代佛度冥界衆生,直到彌勒成佛。地藏菩薩肩荷教化地獄衆生的重任,乃與他的本願有因緣。他爲光目女時,爲救其生母在地獄之苦,而于清淨蓮華目如來前,發願度生不盡,誓不成佛,即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又地藏菩薩的化迹,還于公元六九六年,新羅國王子姓金名喬覺,年廿四歲,落發出家,攜白犬名善聽,乘船渡海,入大唐之九華山修道。端坐七十五年,曾入定二十年,得闵公獻九華山爲其道場,闵公的兒子跟他出家,名爲道明和尚,後闵公亦出家。地藏菩薩世壽九十九歲(僧臘七十五)。入滅日子是農曆七月叁十日。其肉身納于石函中,後經開函,法體依舊,顔貌如生,歎爲奇迹。于肅宗至德二年建塔安置法體,塔成發光如火,因名建塔處爲“神光嶺”。

  2. 徐福又名徐市,是齊國人,自稱爲道士。他告訴始皇,海中有叁個神山:一是蓬萊,一是方丈,一是瀛洲。這些神山,都住滿了仙人,他願替皇帝入海求仙,求得長生的方法。但要先期齋戒,還要帶童男童女數千人一同前往,並須預備許多供給的食用物品。始皇聽了大喜,命人到民間募童男童女數千,並供給其許多食用之物,命徐福入海求仙。可是徐福尋得一個海島,就在島上和那些童男童女一齊住下,不再回來。只落得始皇日夜望仙人降臨,連信息都沒有。秦始皇結果只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就崩于沙丘。

  3. 漢武帝是中國漢朝最強盛時期的皇帝。他造了華麗的宮殿,迷信神仙,希望長生不老,故廣召方士煉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