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次第入門 第二章 佛教緣起及曆史 第叁節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 —— 釋迦牟尼佛小傳(下)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釋迦牟尼佛小傳(下)

  備注:

  1.優婆塞———近事男,即在家受叁皈、五戒之男居士。

  2.優婆夷———近事女,即在家受叁皈、五戒之女居士。

  3.頭陀———即苦行。

  4.耶舍皈依佛陀的因緣———耶舍是迦屍城俱梨迦長者的兒子,他過著富足的生活,但因沈迷酒色,困擾不安。在一次豪華宴會散席後,他已喝醉,回室就寢,半夜做了惡夢,驚醒後,走出室外,看見他私愛的舞女同一音樂師正在戲弄,因此怒火燃燒,神經錯亂,便離開家庭,一路盲目狂奔,直到黎明,走近鹿野苑河邊,遇佛叫苦,得佛陀的法音施慰,才恢複精神安定。由此因緣,他及父母均皈依佛陀。不久,耶舍出家,其朋友五十人亦來隨佛出家。

  5.佛陀度化迦葉叁兄弟———佛陀到伽耶山先度化優樓頻螺迦葉。此山上有一火龍窟,龍常害人,諸外道不敢靠近,佛卻向優樓頻螺迦葉借宿龍窟。後者于翌日往視,見佛已將火龍降伏,遂敬信皈投佛前,與其五百徒衆皆聞法證果。于是將外道所用之物,棄于江中,逐流漂下。伽耶、那提住江之下遊,見而驚異,恐其兄爲人所害,率弟子往探,因亦見佛聞法出家。其徒衆各有二百五十人亦出家。

  6.佛陀度化頻婆娑羅王———佛陀帶迦葉叁兄弟及其徒衆千人往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恭敬迎接,並與王後韋提希夫人及文武官員均皈依佛陀,佛陀特爲他們說五法:

  (1)布施———分配自己所有的財物用來自利利他,尤其施舍功德能得福報,獲富貴。

  (2)持戒———要保持身、口、意叁業清淨。

  (3)果報———說明布施、持戒的功德能生天。

  (4)惡因———說明貪欲作惡,不能脫苦。

  (5)修行———要修戒定慧叁學,才能達到離苦得樂。

  7.舍利弗與目犍連———“舍利”漢譯鹙鹭,“弗”言子,因其母眼似鹙鹭,故被稱爲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稱爲身子。初爲外道,于途中見馬勝比丘,聞因緣法理,便約其好友目犍連跟佛出家,舍利弗與目犍連爲佛門二大弟子,先佛入滅。

  8.摩诃迦葉———摩诃漢譯“大”,亦稱大迦葉。爲佛十大弟子之一。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現,故亦名大飲光。未出家時,家境富裕,因宿世善根,早年發願修道,雖其父母爲彼娶美女爲妻,卻與妻同約爲名義夫婦,于竹林精舍聞佛說法,佛陀爲其皈依後,修持頭陀苦行,成爲頭陀第一。後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大迦葉領會佛意而微笑,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爲禅宗初祖。

  9.須達多長者———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他樂善好施,慈濟貧窮孤寡的人,又被稱爲給孤獨長者。當他到王舍城訪友時,特地去拜見佛陀,請佛到舍衛城去宣講佛法。他向祇陀太子購花園,建築祇園精舍供養佛陀爲說法道場。因祇陀太子贈送花園內的樹木,故祇園精舍又名祇樹給孤獨園。

  10.波斯匿王皈依佛陀———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知道他的太子祇陀把首都舍衛城的花園給予須達多長者,建築祇園精舍供養佛陀,他早已對佛陀仰慕。有一天帶領百官大臣到精舍來拜見佛陀,波斯匿王說:“聽說你是一位大覺悟的佛陀,故特來拜見。但我覺得有許多修道者,長年在深山叢林中修行,直到衰老之年,尚不能覺悟,你這麼年輕,怎能得到正覺呢?”佛陀回答:“世界上有四事不可輕視:

  (1)年幼的王子———是將來統治國家的大王。

  (2)初生的小龍———是未來的大龍。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年青的僧侶———只要心能清淨,守護道業,弘法利生,不論老幼貴賤,都能得到正覺。

  故以上四事,實不可輕視。”

  佛陀又向波斯匿王宣說佛性平等,人人只要修善斷惡,轉迷爲悟,皆可成佛。王聽後,非常信服,便皈依佛陀,成爲佛教忠誠的大護法。

  11.佛陀回國諸王子出家———阿難、提婆達多、阿那律、跋提、婆娑諸王子跟佛出家。佛陀的親弟難陀,兒子羅睺羅也先後跟佛出家。

  12.阿難———漢譯慶喜,相貌莊嚴,記憶力很強,侍佛二十五年,多聞第一。

  

  七、涅槃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一說四十九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迹踏遍了恒河兩岸,到了八十歲那年,從摩揭陀國到毗舍離,在毗舍離的竹林精舍,作最後一次的教誨。這時,佛陀示現生病,已自知將在叁個月內涅槃。又漸漸向前走,經過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時間,向村民說法。在波婆村接受金工(金屬鐵匠)名純陀的最後供養。此後佛又步行到拘屍那拉城外的娑羅雙樹林,就選擇在娑羅雙樹間之處做他入滅的地方。

  佛陀在阿難鋪好的僧伽梨(大衣)上,右脅臥下時,示現出非常疲倦。當時一位外道名叫須跋陀羅(SUBHADRA)的來求見時,佛陀即向他說法,于是須跋陀羅成爲最後度化的弟子,隨侍佛陀的阿難等見佛病勢沈重,十分難過,佛對阿難等說:“別難過,信任自己,緊握真理明燈,在真理中求解脫。”阿難叁次請佛住世,佛陀回答:“萬法自性仍歸于滅,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體怎能永存呢?我這段生命,必須循著自然法性而歸于寂滅。”阿難和阿那律、羅睺羅等聽了,不禁流淚!于是衆弟子公推阿難請問佛陀四個問題:

  1. 佛陀住世時,我們依佛爲師;佛陀涅槃後,我們依誰爲師?

  2. 佛陀住世時,我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後,我們依什麼安住?

  3. 佛陀住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陀調伏;佛陀涅槃後,惡性的比丘,如何調伏?

  4. 佛陀住世時,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說:“我答複你們的四個問題,你們好好記著:

  1. 我涅槃後,應依戒 律爲師。

  2. 我涅槃後,應依四 念處安住。

  3. 我涅槃後,惡性比 丘,應默擯置之。

  4. 我涅槃後,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的句子。”

  阿難和衆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淚,佛陀像慈母般地安慰他們說:“你們不用悲傷,我一生中所說的教法已經很多,只要你們依照著去實行,就是我的法身永遠在人間了!”又說:“一切衆生均有佛性,皆當作佛;斷善根的闡提也可成佛。”就在這年(公元前五四叁年———一說公元前四八六年)的五月月圓夜半,佛陀從容安靜地涅槃了。

  拘屍那拉城中的國王和佛陀衆弟子們,用最隆重的禮節,爲佛陀舉行了火葬。佛的舍利由八國國王請去建塔供奉。這種舍利塔,一直到現在,還留在人間。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遠爲人們仰慕與崇拜。

  

  備注:

  1.梵語涅槃,漢譯圓寂,即圓滿一切智慧,寂滅一切惑業。

  2.梵語舍利,漢譯靈骨,或堅固子,是修戒定慧的功德結晶而成的。

  

  八、最圓滿的真理

  佛陀將他所覺悟的道理,說了出來,指示我們怎樣做人,怎樣由做人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這就叫做“佛法”。

  佛陀成道以後,到涅槃以前,一直宣說佛法,從鹿野苑對五比丘的最初說法,到拘屍那城對須跋陀羅的最後說法,從叁十五歲(一說叁十歲)到八十歲,整整說了四十五年(一說五十年)佛法。

  佛陀說的這些教法,在他涅槃的那年(即佛涅槃後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羅漢,公推摩诃迦葉爲首席,在王舍城外,靈鹫山七葉岩集會編輯起來;先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次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再經過大衆的印可,完成了第一次的結集。

  後來,對佛經又有過幾次集會整理。在以後的歲月裏佛經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國。中國翻譯的佛經,一直流傳到現在的總名大藏經,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有價值的文獻。

  佛法的內容,說明了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軌則。佛法之目的,是教我們怎樣去止惡行善,轉迷爲悟,離苦得樂,自利利人。佛法是世界上最圓滿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學問。如果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揚佛法,依據佛法的精神做人處世,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將可轉娑婆爲極樂。

  

  問題與思考五

  1.釋迦牟尼佛幼時叫什麼名字?出生後幾天母後摩耶夫人去世?父王淨飯的繼後是誰?她與太子有何親屬關系?

  2.悉達多太子多少歲結婚?他爲何出家?是否厭世?

  3.悉達多太子騎什麼馬出家?誰伴他同行?在哪裏自剃頭發?其父王派大臣追他回國,他說什麼話?淨飯王派多少人隨侍太子?

  4.太子首先進入什麼苦行林?爲何立即離開?後來到何國都城乞食?乞食後往何處去?

  5.頻婆娑羅王是何國的國王?他到班達峇岩訪問太子時說什麼話?

  6.太子曾訪問了哪兩個宗教師?爲什麼又離開他們?

  7.太子在何處修苦行?爲何放棄苦行?五侍從爲何離開他?

  8.太子未成道前在哪一條河水洗澡?他獨自在菩提迦耶什麼樹下靜坐?發什麼誓願?據傳第七日夜太子在禅定中出現什麼境界?

  9.太子怎樣悟道?悟道後聖號叫什麼?

  10.太子覺悟的真理最重要的是什麼?

  11.太子成道時說什麼話?豬狗牛羊有佛性嗎?一切衆生能轉迷爲悟,都可成佛嗎?

  12.佛陀多少歲出家?成道?涅槃?說法共多少年?初轉*輪度化誰?

  13.略述耶舍皈依佛陀的因緣?

  14.何謂優婆塞?優婆夷?佛教史上最早的優婆塞和優婆夷是誰?

  15.佛陀到何處度化拜火教的迦葉叁兄弟?他們各有多少徒衆皈依佛陀?

  16.佛陀到摩揭陀國對頻婆娑羅王及文武百官說哪五法?(參見本章第叁節第六小節備注6)

  17.佛住世時第一個皈依佛陀的國王是誰?他建築什麼精舍獻贈佛陀爲說法道場?此精舍可住多少人?

  18.外道舍利弗和目犍連爲什麼要皈依佛陀?他們有多少徒衆跟佛出家?

  19.何謂頭陀?佛陀弟子中頭陀第一的是誰?他未出家時,其家境如何?

  20.須達多長者是誰的大臣?他爲何又稱爲給孤獨長者,他建築什麼精舍獻贈佛陀?此精舍又名叫什麼?

  21.波斯匿王是哪一國的國王?佛陀對他說哪四事不可輕視?(參見本章第叁節第六小節備注10)

  22.波斯匿王皈依佛陀後,對佛教的信念怎樣?

  23.淨飯王逝世,佛陀怎樣表示孝敬?

  24.迦毗羅衛國王族中哪幾個王子跟佛出家?

  25.佛陀在竹林精舍開示佛法後身體怎樣?他再步行北上,途中受誰最後供養?

  26.佛陀抵達拘屍那拉城外,選擇何處爲涅槃地?最後度化誰?

  27.阿難見佛病重,叁次請佛住世,佛陀說什麼話?

  28.佛陀臨涅槃前怎樣答複阿難等四個問題?

  29.佛陀最後的遺教是哪幾句話?

  30.佛陀涅槃後遺體由誰料理火化?舍利如何分配?誰繼承佛陀衣缽?

  31.佛陀涅槃後首次在何處結集經典?主持人是誰?何人誦律?何人誦經?現在已將經律論叁藏總編集爲一部什麼經書?

  32.佛法的內容是說明什麼?佛法之目的是什麼?人生需要佛法嗎?

  

  

《學佛次第入門 第二章 佛教緣起及曆史 第叁節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 —— 釋迦牟尼佛小傳(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