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回到佛陀的時代———古印度佛教聖地
一、古印度佛教聖地略圖及說明
1. 迦毗羅衛國
釋迦牟尼佛是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迦毗羅衛國即現在尼泊爾的西部塔拉伊(Tarai)之提羅拉冠特(Tilorakot)地方。
2. 藍毗尼園
是佛陀誕生之聖地,位于迦毗羅衛國東南,今尼泊爾境內、靠近印度邊境不遠。
3. 菩提迦耶
是佛陀成道之聖地,位于摩揭陀國迦耶城附近。
4. 鹿野苑
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是佛陀成道後初轉*輪之聖地。佛陀對陳如等說四谛法,在教史上稱這次所說的法,叫做轉*輪經(PRAVARTASUTRA)。陳如等五人聞佛說法悟道,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開始。鹿野苑即今之薩爾那特(Saranath),位在貝那勒斯(Benares)北方六公裏。
5. 波羅奈國
是中印度的古國,《大唐西域記》稱此國爲婆羅斯國(Baranasi),在摩揭陀國之西北。波羅奈國俱梨迦長者的兒子耶舍,和五十個同伴,一齊來跟佛出家。俱梨迦長者及夫人也來皈依佛陀,成爲最早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另外,佛陀初轉*輪度五比丘就是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波羅奈國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6. 王舍城
是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爲佛陀傳教中心之一。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建築竹林精舍,供佛作講經說法的道場,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位于今日比哈省(Behar)巴特那(Patna)縣南方的拉遮基爾(Rajgir)。
7. 舍衛城
是古代中印度薩羅國的都城。須達多長者在此建立祇園精舍,供佛作講經說法的道場,也是規模最宏大的道場,是佛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舍衛城在今拉普底河南岸,日貢達(Gonda)之西的沙黑特·馬黑特(SahetMahet)。
8. 靈鹫山
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簡稱靈山,或稱鹫峰。山形似鹫頭,又以山中多鹫,故名。如來曾于此講《法華》等大乘經,遂成爲佛教勝地。
9. 拘屍那拉城
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中摩羅國(Malla)的都城(中譯名又有“拘屍那揭羅”、“拘屍那”等),是佛陀的涅槃地。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槃,國王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遺體,在城東舉行焚化。拘屍那拉城位于現在印度北方哥拉克浦(Gorakhpur)縣凱西(Kasia)之北,現名摩達孔瓦爾(MathaKunwar)。
10. 毗舍離
是中印度的都城,乃佛滅後百年時第二次佛經結集之處。位于恒河北岸,與南方的摩揭陀國相對峙。
11. 八那
即摩揭陀國的華氏城(Patna)或波吒利弗城(Pataliputra),是佛滅後二百余年時第叁次佛經結集之處。
12. 米興達禮
阿育王之子瑪興達(MA HINDA)于公元前二五二年,同其妹僧迦美達,到錫蘭島(即:斯裏蘭卡)米興達禮的地方,遇見帝沙王(KINGTISSA)于狩獵之時,向王宣講佛法,帝沙王非常歡喜,請瑪興達返京城說法。不久,錫蘭王國人民大部分改信佛教。而瑪興達之妹,將印度之菩提樹移植錫蘭,此菩提樹至今仍存在,爲佛教的勝迹。
13. 那蘭陀
是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又叫“那爛陀”,是唐玄奘法師留學的地方。位于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即今比哈省的巴臘貢(Baragaon)。
14. 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是今天印度最大的城市,現爲西孟加拉邦首府。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加爾各答建立博物館,供各國朝聖者參禮。一九七一年,印度華僑集資在市郊修建了一座“玄奘寺”。
15. 新德裏
現在印度首都。
二、現在印度佛教四聖地的建築紀念物
1.藍毗尼園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及近數十年來,先後由尼泊爾政府及外國佛教徒在此新修的寺、塔(如中國興建的中華寺)。
2.菩提迦耶有金剛大塔(又稱大菩提塔)。
3.鹿野苑有轉*輪塔。
4.拘屍那拉城有涅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