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之止,與緣有分別影像之觀,二品俱證。言相續者,是依觀察修之毗缽舍那,與觀後安住奢摩他,非同時生。若由觀力引生真奢摩他,當知此奢摩他,有緣如所有性之擇法。毗缽舍那,與專注如所有性之叁摩地奢摩他,相應而轉。”
成就止觀雙運之叁摩地,即可以無我、空性攝心而住,對破無明我執,因此便是出世無漏之定。
以上對《略論》中的止觀修法略作說明,其它有關出世定的修法尚有多種,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紹。諸佛子對此應由了知而身體力行,方能達到斷煩惱,了生死的修道目的。
四、由世間定到出世間定之轉變
要成就出世間定,必須先修得世間定。如前《略論》中所述止觀修法所明,止是世間定(未至定),在止的基礎上觀無我真實之義,才成就觀,實現出世間定。這是在世間定中觀諸法空性,從而轉變成出世間定。此爲實現由世間定到出世定轉變的方法之一。
實現由世間定到出世定轉變的方法之二:是在世間定中對世間勝(上界定境)、劣(欲界五欲)諸法深見過患,生起厭惡;于清淨涅槃深生樂欲。如《瑜伽》卷二十(820-821頁)中說:“雲何入聖谛現觀?謂有如來諸弟子衆,己善修習世間清淨,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其心,食所持故長養其心,于彼諸欲生愛樂故,而于諸欲深見過患。于上勝境見寂靜德,彼于戲論界易可安住,謂于世間一切種清淨。于無戲界難可安住,謂于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是故于彼厭惡而住非不厭患。又此住正法者,于無戲論涅槃界中心樂安住,樂欲證得。”此中聖谛現觀,即是無漏聖智現前。如《俱舍論頌疏》卷第二十叁(42)雲:“世第一法無間即緣欲界苦,生無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緣余界苦生類忍類智。緣集滅道谛,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名聖谛現觀。”世間清淨,即是世間定。《瑜伽》卷二十(808頁)雲:“雲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叁種:一、得叁摩地,二、叁摩地圓滿,叁、叁摩地自在。”
對世間諸法之厭患,即應于五處所以二十種相作意思惟。如《瑜伽》824頁雲:“彼以由厭俱行想,于五處所以二十種相作意思惟故,名善修治。”于五處修厭患者,《瑜伽》821頁中雲:“于己雜染相應,心生厭患;于己清淨不相應,心生厭患;于己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于己清淨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于己清淨見難成辦,心生厭患;于己清淨見難成辦,心生厭患。”對五處所以二十相思惟厭患,略解如下:
一、于己雜染相應,心生厭患,此有叁相,即于煩惱業生叁種雜染相應而起厭患。
二、于己清淨不相應,心生厭患。具叁相,謂于涅槃、定、慧法體己身無故,名不相應。由此而起厭患。
叁、于己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即由雜染體相應,便生叁種過患:①生老病苦之根本,②生無暇處,③一切處生是無常性。因此生厭。
四、于己清淨不相應過患有五,心生厭患:即于邊生、惡趣生、在家者諸無間業、出家者無量見趣、無始終之生死流轉等未能止息,生起厭患。
五、于己清淨見難于成辦,其有五相:①清淨之見不能自然而生;②于所余事能獨自成辦;③于解脫事暫無能成辦;④不得無學清淨智見,或無生法忍,雖暫離諸惡,不名已作清淨;⑤必由清淨學、無學道證得無漏,才顯清淨。于
此生厭。
此上有十九相。第二十相者,發起堅固精進,欲證得彼由觀見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等故,心生厭患。
先住世間定,後由生厭而進入無漏出世定,臺灣楊郁文著《阿含要略》(43)“增上定學”中引《中阿含經》雲:“複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禅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俱)。彼比丘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慧、厭、離欲、解脫),如是不久,當得無漏。彼比丘應如是知。”
在定中,于諸清淨涅槃生起樂欲,令定成無漏,此亦應對五因二十種相進行修習,《瑜伽》824頁中雲:“複有五因二十種相之所攝受,令于愛盡寂滅涅槃速疾多住,心無退轉,亦無憂慮。”五因二十種相者,依逆次因說:
一、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法)初能通達觀四谛故,此有六相:①謂于空、無相、無願加行中,能正了知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現觀作意;②于作意俱行心中能舍我慢,令無間滅;③以無常等行如實思惟;④由多修作意故,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生;⑤我慢亂心獲永斷滅,證得心一境性;⑥于所得定如實了知。由如是能通達作意故必入聖谛現觀。
二、所依定,即四善根所依止定,此由四相:①先以世間道得叁摩地,令得自在;②于此定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谛現觀;③若所得未圓滿、未自在者,即思惟舉、止、舍相;④安住其心。修此必入聖谛現觀。
叁、能除障礙,入現觀之門,此有二:①阿那般那念(數息或觀息);②四念住。
四、攝受加行資糧,此有五:①離非所行處,舍離貪著;②依諸念住,樂斷樂修;③于晝夜分時時觀察自他所有盛衰等事,心生厭患;④修六隨念;⑤住四聖種(糞掃衣、常乞食、樹下坐、陳棄藥)。
五、攝受方便,此有叁:受持叁藏,依師受教,于戒清淨作意思惟。
由此五因二十種相攝持其心,心即轉入無漏,《瑜伽》829頁中雲:“由此五因二十相攝持其心,于愛盡寂滅涅槃界中令善安住,無複退轉,心無驚怖;謂我、我所今者何所在耶?當于如是心安住時,當知己名入谛現觀。”
總之,由世間定轉入出世定,應如上說于世間修厭患相或于涅槃及相應法修安住相,正如《瑜伽》829頁雲:“此聖谛現觀義廣說應知,謂心厭患相有二十種,心安住相亦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以上對世、出世定的區別,二種定的各別修習方法以及由世間定向出世間定的轉變作了簡要介紹。佛子們應在修成世間定的基礎上,由厭患世間諸法欣樂清淨涅槃而進入無漏出世之定,以實現斷惑證真、超越生死輪回之宏偉目標。
注釋:
(1)、《藏要》第十冊,上海書店,1995年12月第二P111
(2)、同上P112
(3)、同(1)
(4)、大正藏卷15 P217
(5)、大正藏卷15 P213
(6)、大正藏卷15 P214
(7)、同(6)
(8)、《藏要》第十冊。 P135
(9)、《藏要》第十冊。 P154
(10)、彌勒菩薩造,玄奘叁藏譯,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根據1917年9月南京刻經處木刻本製版,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重印。P890
(11)、同(10)
(12)、佛陀密多撰,劉宋昙摩密多譯,收于大正藏卷15。 P332
(13)、同(12)
(14)、大正藏卷15。 P325
(15)、姚秦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藏卷14。 P298
(16)、鸠摩羅什等譯。收于大正藏卷15。 P287
(17)、同(16)
(18)、大正藏卷15。 P288
(19)、同(18)
(20)、同(18)
(21)、同(18)
(22)、同(18)
(23)、同(18)
(24)、同(18)
(25)、同(18)
(26)、大正藏卷15。P289
(27)、同(26)
(28)、同(26)
(29)、同(26)
(30)、同(26)
(31)、大正藏卷15 P289—290
(32)、大正藏卷15 P292
(33)、同(32)。
(34)、大正藏卷15 P293
(35)、同(34)。
(36)、同(34)。
(37)、同(34)。
(38)、同(34)。
(39)、大正藏卷15 P293—294。
(40)、《菩提道次第略論》西藏宗喀巴著,大勇法師、法尊法師譯于藏文,香港密乘佛學會、博益出版公司聯版,屬于“佛家經論導讀叢書”1997年4月。
(41)、是說修觀必須經曆四個階段:即力勵運轉作意,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無功用運轉作意。這裏指修觀達到了“無功用運轉作意”的階段,功力已到了非常純熟的地步。
(42)、《俱舍論》世親著,唐玄奘譯;《疏》唐圓晖造,福建莆田廣化寺流通處根據《佛教大藏經》影印。 P339
(43)、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 P202
《由世間定到出世間定之修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