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定之資糧▪P2

  ..續本文上一頁惕自己。站的時候,要保持正念;坐的時候,要保持正念。”95頁中又說:“還有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你姿勢的更換。行、立、坐、臥,我們須不斷地改變姿勢;我們不能只是站,只是坐,或只是躺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用到這些姿勢,因此,我必須在每一樣的姿勢上發展覺知,使它們變得很有用。”(2)正知而作:若于某事某處某時,如理如量,如其品類所應作者,正知而作。《贈禮》94頁中也說:“無論我們說什麼、做什麼,走到哪兒,托缽(指乞食)、洗缽,或者進食,我們都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我們擁有正念,平穩安住。就是這樣地繼續去做!無論是在什麼時候做,我們都能保持正念!”(3)于現世、後世無有罪過:由于諸事正知而作,在現實中,無罪無犯,無有惡作,也不致生起懊悔;于當來世,亦無有罪,身壞死後,不墮惡趣。(4)爲了獲得還未生起的功德,努力積集各種資糧。

  總之,此根律儀對修禅定有直接之關系,由此伏斷煩惱,令禅定得生,故修定者應予以高度重視。

  四、克服障難

  在修定的過程中,將會遇到各種障難,修定者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並善巧地加以對治,才能使修定順利地進行。定障大致可分叁類:即普通障難(十一種)、特殊心理障礙(指五蓋)、呼吸障礙。

  (一)十一種定障者,如《瑜伽》卷十二中說:(1)疑,于定中所顯現的光明、色相不善了知,便生疑惑;(2)用功松懈,有不作意,如于衆色不欲見等;(3)由于不善守護根門的緣故,而有身粗重;(4)多習睡眠,或多覺悟,便增昏睡,不見衆色,或見不圓滿;(5)爲見衆色或所見圓滿,而極力地用功觀想思維,反而使心力疲憊,心情紊亂,適得其反;(6)唯思希求光明之相,此所欲色若即時生起,希一得二,便生踴躍或生恐怖,內心混亂;(7)于世間各種雜事作種種妄想分別;(8)因修定獲得初步成效,而生起我慢、高舉;(9)或多言論;(10)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11)若從定生起光明之相及見色時,便舍內修相續作意,願樂于外谛視衆色,故極思察,令定壞失。此十一難,障叁摩地因緣相(定資糧)及所緣相,或壞失二相,行者應善加辨別,並及時排除。

  (二)五蓋:蓋者,障礙義,能障禅定故。這裏主要是說障于禅定的心理內容,如貪欲、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五種。對此依《瑜伽》卷十一說明如下:(1)貪欲,謂于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修不淨觀加以對治,即觀內身之種種不淨,雜穢充滿,及觀外身(死屍)青瘀等相,種種不淨,于彼等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2)恚,謂或因違意事心生恚怒,或欲當作不饒益事,多隨尋伺,心生恚怒。于仁慈、賢善(恒欲與他安樂)心如理作意,多所修習,可對治此。(3)昏沈,因毀犯淨戒或隨一善行,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減睡眠,不正知住,不勤修斷,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昏昧,無堪能性。睡眠,即心極昧略。修諸光明相可對治此,如思惟星、日、月、火、珠等相(治暗光明),或隨所受持、思維、觸證等觀察諸法,或隨念佛功德等(法光明)。(4)掉舉,謂因尋思親友、國土、不死,或隨意念曾所經曆歡娛之事,心生喧動騰躍之性。惡作,謂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如思維我爲何緣離別親友等,又于應作,不應作……心生追悔。治此掉悔者,即應修止,于他盛衰諸事心生厭患,而安住寂靜。(5)疑,謂于佛、師長及教理行果生起疑惑,不能修道證滅;又于叁世業果及苦谛等起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爲治此疑,應多于因果相如理思維。

  (叁)呼吸障,如惟覺禅師說:“調息方面,息指出入息,平時若能養成用丹田呼吸的習慣,比較容易調息。如果習慣用肺部呼吸,調息時容易犯叁種毛病。(1)風相:吸時鼻子出聲,守之心易散亂。(2)喘相:上氣不接下氣,出入息未到盡頭,依之數息,容易疲勞。(3)滯相:氣不順暢,依之數息,胸口脹悶。換句話說,呼吸要無聲、綿密、悠悠揚揚、通暢無礙,依之數息,容易得定。”(見《見性成佛》P130)禅師在這裏雖然是談修數息時應克服的呼吸障礙,其實修習所有的禅定都必須克服這些呼吸之障。

  五、禅定緣境

  禅定所緣之境,《瑜伽》卷26—27中,說有四種:(1)遍滿(或周遍)所緣,(2)淨行所緣,(3)善巧所緣,(4)淨惑所緣。

  一、遍滿所緣者,指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遍入一切。此又分四:(1)有分別影像,即于定中,對所知事同分影像(相似于本質)進行觀察、揀擇、分別、尋思。(2)無分別影像,是修觀行者受取所知事同分影像之後,不再觀察揀擇,只以止行寂靜其心,令心安住。(3)事邊際性,指諸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前者是諸法法相(或自相)、差別性;後者是諸法法性(共相),是真實性、真如性、共通性。(4)所作成辦,即修觀行者,于所緣皆得自在,成就輕安,乃至證得諸禅定境。

  二、淨行所緣,即五停心觀。

  (1)不淨所緣(觀):不淨之法,說有多種,此處唯取朽穢不淨,即有情自身之不淨。此不淨略依二種:一者依內,指觀內身36種不淨之物,如毛、發、爪、齒、塵垢、皮、肉、膿、血、淚、屎、尿等。二者依外,即觀有情死後,所演變顯現的16種不淨之事,如青瘀、膿爛、胖脹、食啖、散壞、骨鎖等。

  上述不淨所緣,是能清淨貪行所緣。如依內不淨觀,能令于內身愛欲、欲貪心得清淨;依外不淨所緣,令于外身淫欲、淫貪心得清淨。淫相應貪有四種,以四種外不淨觀分別治之:顯色貪(即貪著異性之黃、白等協調美色者),以青瘀、膿爛、變壞、胖脹、食啖觀治之;形色食(即貪著異性之高或矮等協調形像者),以變赤觀治之;妙觸貪(即貪著異性之細軟觸摸等者),由骨鎖觀治之;承事貪(即貪著異性之侍候、陪伴等者),以散壞觀治之。以此四類觀治四種貪,皆于停屍處取相修習。

  (2)慈愍所緣(觀):由于對親族類、怨家類或中庸類發生利益安樂之思維,能引發而成爲上中下品快樂定地之所緣境。此慈愍觀能淨心。

  (3)緣性緣起所緣:即對于十二緣起如實觀察,而于叁世諸法因果、事理毫不紊亂;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無有作者及以受者。此因緣觀能治愚癡。

  (4)界差別所緣:界者,即水、地、火、風、空、識六界。前四大有內外二種,此取有情身中內界。于有情身作六界觀,便于身離一合想(計諸界爲身或我),得不淨想,離我慢行。

  (5)阿那波那念所緣:阿那,譯爲持來,即入息;波那,譯爲持去,即出息。阿那波那念所緣即是緣出入息而修定,可止散亂。

  修數息法,略有四:一者以一爲一算數;二者以二爲一算數;叁者順數;四者逆數。若于算數修習純熟,不起散亂(名已串修習),心緣于息自然流注(名過算數地),即應舍數修隨,于出入息了了分明(名算數修習)。于此加行,便起輕安,證得定境。

  若修數得定以後,可悟入諸蘊、緣起或聖谛(即四谛)修習。悟入聖谛修習之後,即得見道。爲斷修道一切煩惱,乃修十六勝行:1、知息長。2、知息短(即中間出息或入息)。3、覺息遍身出或入。4、除身行,即除去粗雜之氣息。5、覺喜,指入初、二禅,心得歡喜。6、覺樂,是入第叁禅,心得樂。7、覺心行,即了知從喜心可能引起貪心之過。8、除心行,就是滅貪心,除粗雜之受。9、覺心,即覺知心之不沈浮。10、令心喜,指心沈則令之振起而生喜。11、令心攝,指心浮則將之攝歸于靜。12、令心解脫,即是舍離心之沈浮而得解脫。13、無常行,謂于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進懇切如理觀察。14、斷行,即知無常而斷煩惱。15、離行,即斷煩惱,生厭離心。16、滅行,厭離而得一切之滅。

  叁、善巧所緣,略有五種。

  (1)蘊善巧:蘊者,即五蘊。若善了知所說蘊種種差別性,非一衆多性,除此法外,更無所得。非離蘊外有我可得、有恒常不變易法可得者,也無少法是我所有。如是善巧了知,名蘊善巧,可破我執。

  (2)界善巧:界者,六根、六境、六識共十八界。如實了知十八種法,從別別界(種子)別別生起,即于因緣而得善巧,名界善巧。

  (3)處善巧:處者,六根六境十二處。根爲增上緣,境爲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爲等無間緣,由此而生識及相應法。如是六識身及相應法,皆由叁緣而得流轉。若于如是內外處緣得善巧者,名處善巧。

  (4)緣起善巧:緣起者,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等十二緣起。若如是了知緣起: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如有漏生苦),唯有諸行(因)引發諸行(果),而彼諸行(十二支),因緣所生,體是無常,苦、空、無我。由此善巧了達如是緣生法中種種行相,而生無常智、苦智或無我智,名緣起善巧。

  (5)處非處善巧:即是緣起善巧差別。處者,是平等因果道理,如善法生樂果,不善法生苦果。異此名非處。若如是如實了達,名處非處善巧。

  此五善巧,略爲二種:一自相善巧,即蘊善巧(明無我);二共相善巧,即後四善巧(明緣起)。

  四、淨惑所緣,略有二種。

  (1)世間道伏惑所緣:謂觀上地靜性、下地粗性,如欲界對初禅,乃至無所有處對有頂,由此伏下地惑而證上地境(乃至有頂)。言下地粗、上地靜者,如欲界對初禅,雖然都是五蘊,而欲界中則粗鄙、苦、不自在、可厭惡,初禅才是清靜、美妙、自在。因此以初禅望于欲界,如病、如瘡、如毒箭,不安隱性。于是舍斷下地惑,而證入上地境。

  (2)出世道斷惑所緣:即是觀四谛法,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修四谛智,見無我理,斷盡見、修一切煩惱,永出世間,如是名爲出世間斷惑所緣。

  以上所說四種禅定所緣之境,其中遍滿所緣涉及的範圍最爲廣泛,淨行所緣最爲常用,善巧所緣純爲出世智慧之觀行,淨惑所緣明斷惑之法,修定者都應全面了知,適時應用。

  要之,禅定之資糧,從選擇處所、威儀,守護戒、根律儀,了知並克服障難,乃至明確所緣境。如此,則定資糧足矣!修者必須由確知而實行(或克服),才可以修定。若欲修定卻不具備以上五項,即應努力積集。

  

  

《修定之資糧》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修定之加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