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境界與世界文化融合》報告題綱(上)

  《佛教境界與世界文化融合》報告題綱(上)

  報告人:武漢歸元寺能利法師

  

  一 佛教的人生哲學境界

  1、哲學:愛智慧

  佛:覺義,大智慧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以智慧的心生活:如何對待自己(身體、心靈)、他人、社會、環境、宇宙……

  ——建立人生觀、宇宙觀。

  

  2、佛教的境界

  A、佛之覺: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B、佛教的宇宙觀:

   a、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空間:叁千大千世界——世界無窮,宇宙無窮

   b、形態:十法界

   六凡: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四聖: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c、多維之空間(境界不同故所見不同)、時空之統一、時空之虛幻(唯識宗之不相應行法,假名而立)、

   d、佛性一如:叁身(應身化身、報身、法身)、人人本具佛性、本來成佛

  3、宇宙人生的真相:

  A、煩惱:無明——貪、嗔、癡

   二執:我執、法執

  B、緣起性空:緣起即因果、

   四緣:因緣(內因)、所緣緣(他力)、等無間緣(時間相續性)、增上緣(其它助緣、蝴蝶效應)

  C、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D、一實相印:實相、無相、無不相

  

  4、佛教的修證

  A、證悟真理:即物我一如、人法合一;

  理論: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方法:聞慧、思慧、修慧

  B、通途之法修證:

  由戒入定、由定發慧

   a、戒:身語意叁業的規範:止持、作持

   叁類: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饒益有情戒)

   歸依、五戒、八戒、比丘(尼)戒、菩薩戒

   ——戒爲無上菩提(最上智慧)本、戒爲五乘共基

   b、定:身語意叁業專注于一境、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定爲叁乘共學(修)

   c、慧:天地人合一,通達理事。

  C、南傳之法門修證:

   注重自己的煩惱、苦難、生死的解脫——自度爲主

   a、四谛: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b、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

   c、五停心觀:多貪衆生不淨觀、多嗔衆生慈悲觀、多癡衆生因緣觀、多障衆生念佛觀、散亂衆生數息觀

   d、破五蘊: 色、受、想、行、識

   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D、大乘之法門修證

   通過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方式解脫煩惱、苦難、生死

   ——利他即利己、度他即度己

   a、禅宗:

   禅者靜思維義,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禅。是教外別傳,教內真傳。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爲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

  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一言不發,這時聽衆們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地一笑。于是釋迦牟尼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本宗與其他諸宗之相異處,在于不立正依之經典,即使引用經典亦爲一時之方便施設,最主要者莫過于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爲在不涉思惟計度之情形下,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規之創設,尊宿、大衆于一定之規矩下,定時起臥、打坐;尊宿爲大衆開示諸佛列祖之機緣以提撕之。又閱讀經典雖非要務,然仍以楞伽、維摩、金剛般若、首楞嚴等諸經爲衆經之核心。古來尊宿亦遺有語錄,成爲後世禅徒習禅悟道之重要參考資料。

   如來禅、祖師禅:一般來說,如來禅是修行體悟的按照四禅八定的次第來修,是漸修的道路。祖師走的頓悟的道路,即六祖所謂:“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頓漸的爭論,宗密曾歸納禅師和經論的說法爲六種:①漸修頓悟,②頓修漸悟,③漸修漸悟,④頓悟漸修,⑤頓悟頓修,⑥法無頓漸,頓漸在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